什麼是徵信?
徵信是指依法採集、整理、保存、加工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組織的信用信息,並對外提供信用報告、信用評估、信用信息諮詢等服務,幫助客戶判斷、控制信用風險,進行信用管理的活動。
簡單來説,徵信指的是徵信活動,是由中國人民銀行徵信中心(或其他合法的徵信機構)提供的一項服務。
什麼是徵信信息?
日常所説的個人徵信,實際上是指個人徵信信息或徵信數據,也就是體現在徵信報告裏面的信息和數據。具體來説,徵信信息包括基本信息、信貸信息、非金融負債信息、公共信息、查詢信息。
信用信息修復等於徵信修復嗎?
根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的《失信行為糾正後的信用信息修復管理辦法(試行)》(2023年5月1日起施行下稱《管理辦法》)規定,信用信息修復,是指信用主體為積極改善自身信用狀況,在糾正失信行為、履行相關義務後,向認定失信行為的單位或者歸集失信信息的信用&&網站的運行機構提出申請,由認定單位或者歸集機構按照有關規定,移除或終止公示失信信息的活動。
據此,很多營銷號借此宣傳,只要還清貸款,個人徵信就可以修復,甚至宣稱可以提供個人徵信修復服務。實際上,這是對該《管理辦法》的錯誤理解。
首先,根據《管理辦法》,能夠開展信用信息修復活動的,是指全國信用信息共享&&、“信用中國”網站以及地方信用信息共享&&和信用網站。其次,《管理辦法》指的是“信用信息”,不是央行徵信中心的徵信報告。最後,《管理辦法》針對的是企業的行政處罰修復,與個人沒有關係。
所以,信用信息修復並不等於徵信修復。
廣告説的徵信修復靠不靠譜?
必須予以明確的是,截至目前,並沒有“徵信修復”這一概念。實際上,根據《徵信業管理條例》等規定,無論是徵信機構還是商業銀行等信息提供者,都無權隨意更改、刪除徵信報告上展示無誤的不良信息。
那些自稱可以提供徵信修復服務的機構或個人,通過模糊“信用修復”的概念,將信用信息修復與徵信修復混為一談,利用信息主體對不良記錄的擔憂設計各類騙局,以所謂“徵信修復”“徵信洗白”騙取他人財物,則是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擾亂徵信市場秩序的違法行為。
常見徵信修復騙局
1、製造徵信修復騙局,以“徵信修復、洗白、鏟單”“代理、諮詢”等名義開辦業務,借機收取高額的服務費用後失聯。
2、要求提供身份證件、銀行卡號、&&方式等敏感信息,通過買賣個人信息從中牟利,危害信息及財産安全。
3、以培訓“徵信修復”“信用修復”專業人才為招牌,針對創業、就業群體進行“徵信加盟代理”“徵信管理培訓考證”詐騙錢財。
未來,如果有機構或個人宣稱其可以進行“徵信修復”,都是騙人的把戲,徵信主體一定要擦亮雙眼,提高警惕,避免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