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道三株樹,崢嶸古至今”,在自然生態與人類文明裏,古樹名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近日,在四川省眉山市發生了一件新鮮事——一棵棵古樹名木也成為了保險“被保人”。在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眉山監管分局的指導下,中華財險眉山中支在洪雅縣落地全市首單古樹名木綜合保險,先期已為洪雅縣16棵古樹名木提供了640000元風險保障。
古樹名木保險只是綠色保險創新的案例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發展綠色低碳産業,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
綠色金融同樣是助力鄉村産業振興,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目標的助推器,在推動綠色農業發展、農村生態環境治理、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而作為綠色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保險正發揮出更大的價值和作用。綠色保險,是指保險業在環境資源保護與社會治理、綠色産業運行和綠色生活消費等方面提供風險保障和資金支持等經濟行為的統稱。近年來,綠色保險不僅在加強環境等風險管理、助力綠色産業發展、綠色技術新成果應用和環境生態保護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還可不斷提升公眾和社會的綠色環保意識,引導社會資源投向,促進經濟社會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
在農業保險領域,不少保險公司早已開始布局綠色轉型,加快綠色保險産品創新和供給,探索綠色與農險相結合的綠色保險模式。以中華財險為例,通過獨家承保、聯保和共保等業務模式,提供機動車輛保險、林險、種植險、種植業氣象指數保險、企財險、工程險、環境污染責任險等10多類保險産品,為種植業、養殖業、有色、化工、鋼鐵、核電、光伏發電、新能源電池等行業提供風險保障。
當一棵棵名木古樹也上了保險,當海洋養殖的“闖海人”吃下定心丸”……一個個創新險種不斷推出,綠色保險為環境保護和農業産業發展提供了更全面的保障,守護住綠色這抹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助力鄉村綠色生態建設
中華財險在古樹名木保護和森林碳匯等險種上進行了探索創新,有效發揮綠色保險在生態環境保護領域的社會保障功能。
古樹名木是人們探索大自然的重要依據,像一面鏡子向人類展現漫長歲月形成的生態變化。古樹名木經歷了時間的滄桑巨變,是民族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見證者。加強古樹名木保護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護生態資源的重要舉措。
今年以來,四川眉山市林業局探索建立“林長制+古樹名木保險”機制,通過與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眉山監管分局、中華聯合財産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眉山中心支公司積極對接。
中華財險眉山中支相關負責人介紹,古樹名木綜合保險旨在通過金融工具,建立起對古樹名木的長效保障,是農業保險與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有效融合,也是一次很有意義的創新嘗試。根據保險合同,若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林業有害生物等造成古樹名木發生枯萎、傾倒、傾斜、蛀幹、蛀枝等情況,對投保人發生的必要而合理的施救費用,均可按照保險合同的約定負責賠償。若被保險的古樹名木發生死亡的情況,保險公司將予以全額賠償。
除了在四川,在山東、廣東等地,古樹名木相關保險也已經落地推出。今年8月,中華聯合財險山東泰安中支簽單創新性險種地方財政古樹名木綜合保險,為泰山風景名勝區16800株古樹名木提供2.45億元的風險保障;自2022年以來,中華財險廣東分公司推出古樹名木救助綜合保險,填補古樹名木保障空白區域的同時,有效發揮保險“杠桿”作用,放大資金使用效率,建立起對古樹名木的長效保障機制,是綠色保險與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有效整合。
森林碳匯由於具有植被保護易於推廣實踐,與鄉村振興生態、經濟發展要求高度契合的特徵,是“雙碳”工作最有可能率先突破的領域。為加快綠色保險發展,助力屬地碳達峰、碳中和工作,中華財險在多地陸續推出了森林碳匯險産品。
四川省寶興縣地處四川盆地西部邊緣,隸屬於雅安市,是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縣,是世界自然基金會劃定的世界重點生態區之一。寶興縣擁有194萬畝的森林資源,其中原始森林佔95%,全縣綠色覆蓋率高達71.39%,生態良好,是名副其實的“森林碳庫”。
今年3月,中華財險四川雅安中心支公司與寶興縣人民政府簽訂“熊貓碳匯”保險合作協議,成功落地中華財險四川分公司首單森林碳匯價值保險業務,為寶興縣6.7萬畝碳匯林提供613萬元碳匯價值風險保障。
森林碳匯價值保險以碳匯損失計量為補償依據,賠償保險林木因自然災害、意外事故、林木有害生物等原因導致碳匯量減少,造成保險林木碳匯價值的損失,其賠款可用於災後救助、森林資源培育及生態保護修復等。該保險項目的落地,填補了雅安森林碳匯保險的空白,也是四川金融保險助力國家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的一次成功實踐。
助推海洋經濟發展
有着226.35公里大陸海岸線、海域管轄面積近6000平方公里的山東省日照市,是我國北方魚類養殖的適宜海域。建設廣袤的海洋牧場成為日照市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引擎。
隨着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水産養殖産業的市場規模也在持續擴大,但與此同時,水産養殖企業的深海養殖設施多分佈在開放海域,受颱風等自然災害因素影響較大,且深海網箱建造成本高,一旦發生災害,養殖業務將面臨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水産養殖業急需保險機制的“護航”。
據中華財險日照中心支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公司創新推出的海洋牧場巨災保險,是為日照涉海企業量身定做的指數型專屬保險産品,以八十公里為半徑劃定理賠範圍,該劃定海域一旦被颱風路徑波及即可賠付,及時方便地保障海洋牧場企業的權益。同時,海洋牧場企業可根據實際需求,選擇風災+高溫災害組合承保或選擇單項承保,增強風險保障的針對性、提高經濟實惠性。
山東金海岸海洋開發有限公司負責人相榮成為受益者之一。5年前,他為參與海洋牧場建設來到日照。憑着資金實力他拿到4000畝海域經營權。“近年來,中華聯合財險持續探索創新海洋牧場巨災保險,設身處地幫助我們轉移闖海創業中面臨的主要風險,增強了我們參與建設日照海洋牧場的信心和決心。”5年來,相榮陸續投資4000多萬元,在承包海域中投放魚礁、修復海底、設立網箱、搭建&&、配套船隻等,養殖品種從貝類到魚類都有。“這一網箱魚,有一萬多尾,目前估重1.6萬斤。”相榮指着眼前的海域説:“這一帶深水抗風浪網箱直徑大多是40米的,規劃投放600個以上。目前布局了324個, 在建259個。在市海洋發展局指導下,我們北部養殖區成立了山海天網箱養殖協會,依託國美、金溪灣、萬寶三個海洋牧場,實行統一管理、陸海接力、抱團發展,打造網箱養殖示範區。2021年網箱協會養殖産量1330噸,實現利潤1.4億元。”
而在距離日照市1700多公里的廣東省汕尾市,保險同樣也為生蠔養殖戶們帶去了福音。汕尾市紅草鎮晨洲村以生蠔養殖聞名,當地已有300多年的養蠔史,素有“中國蠔鄉”之稱。據數據記載,目前晨洲村周邊海域生蠔養殖面積近2萬畝,年産殼蠔1.5萬噸,通過大力發展蠔養殖産業,帶動當地村民逐漸走上蠔民增收、蠔業增效、蠔村富裕的小康路。
據了解,中華財險廣東分公司自2021年開始承辦汕尾市城區蠔養殖保險業務,截至目前累計已為1.4萬畝蠔塘提供了超7018萬元的保險保障,累計賠款支出308萬元。
今年5月,在汕尾市城區人民政府、汕尾銀保監分局等相關單位的指導下,公司向晨洲生蠔養殖戶正式交付智慧蠔場風險監測系統,包括34套風險監測設備以及軟體服務&&。該項目為蠔場免費配建的物聯網設備可以實時記錄、監測養殖水體的溶解氧、pH、溫度、鹽度等相關數據,有效減輕養殖戶監測成本。海洋牧場保險,獲得了海洋養殖農戶和企業的認可,它能夠提升養殖戶抵禦自然災害風險的能力,同時也實現了海洋漁業經濟新發展。
隨着綠色保險産品數量和種類不斷增多,保險保障程度不斷提升,對於推動綠色生態産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鄉村就是綠水青山資源的集聚地,只有寫好“生態文章”,才能繪就出鄉村振興美麗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