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水澆灌三農沃土 鄉村“心”事變新事-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9/05 08:54:03
來源:上海證券報

金融活水澆灌三農沃土 鄉村“心”事變新事

字體:

  “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這是蘇軾在《惠崇春江晚景》中對蔞蒿(亦名蘆蒿)長滿于河灘、一派欣欣向榮景象的有感而發。

  如今,位于淮河之濱的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新村鎮,乘著鄉村振興的東風,將蘆蒿做成了一條産業鏈,讓千家萬戶品嘗到了這一美味。從蘆蒿菜,到蘆蒿醬,再到蘆蒿茶,在蘆蒿規模化種植、産業化經營、品牌化管理的各環節背後,是金融助力的身影。

  這個安徽小鎮的變化,也是近年來“金融活水”滴灌“三農沃土”的側影。近日,上海證券報記者兵分多路到安徽、江蘇、浙江等地調研,走上田埂,走進工廠,希望通過多個樣本來探究金融之水沃灌鄉村田野的新路子。

  從“解決錢”到“化解風險”

  “蘆蒿的營養價值豐富,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在新村鎮的“直播間”裏,一位戴眼鏡的男子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位帶著鄉音、略顯羞澀的大哥,名叫張亮,他是一位農産品“主播”。他的另一個身份是阜南縣新村鎮黨委書記,今年是他為當地蘆蒿産業奔走的第13個年頭,“蘆蒿書記”的昵稱由此而來。

  張亮告訴記者,一年中他最操心兩件事:一個是種得好,一個是賣得好,“不能只做一産(種植環節),還要做二産(加工環節),更要延伸至三産(銷售流通環節)。只有一、二、三産融合,鄉村振興才能走得遠,走得穩”。

  位于阜南縣西北部的新村鎮,有種植蘆蒿的傳統,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當地的蘆蒿種植面積一度發展到了萬畝規模。但後期因小戶經營、粗放管理、品種繁雜等因素制約,到2010年前後蘆蒿種植面積一度萎縮至百畝上下。

  規模大幅萎縮,問題出在哪裏?“主要是缺資金的難題。”當地一位種植戶給記者攤開了一本賬,講了從種植到銷售總共需要投入多少資金。“種子、化肥、大棚、人工、租金,這一畝蘆蒿種下來,成本高達上萬元。”顯然,單憑當地農信社的貸款資金,難以把産業做大,多年來張亮帶著鄉親一直在尋找銀行等更多支援。

  記者在採訪中看到、聽到了農戶們對資金的迫切需求。“如果碰到惡劣的自然災害,大棚塌了怎麼辦”“想讓蘆蒿走進大型商超,商超和我們約定的結算賬期通常是1到3個月,賬期內的流轉資金需求高達上千萬元”……

  面對這些現實問題,為找到一條産業扶貧的路子,2015年新村鎮深入調研,四處學習,尋找解決問題的機會。在一次鄉村振興培訓會上,這件事情出現了一些轉機。

  “張亮和當時的平安産險阜陽中心支公司負責人溫曉東是在同一個培訓班上認識的。這些基層幹部一心帶著鄉親們搞産業、搞鄉村振興,十幾年如一日,很難不令人動容。而公司當時響應政府號召,大力推廣綜合金融三下鄉,所以一拍即合。”平安産險阜陽中心支公司副總經理陳洪偉回憶道。

  在多次前往新村鎮實地調研後,平安産險阜陽中心支公司發現,新村鎮缺的不只是錢。“一是,隨著蘆蒿種植規模的不斷壯大,在種植前端的風險相對比較高。二是,蘆蒿銷售端的價格波動起伏較大。”陳洪偉介紹説,2022年5月,中國平安與新村鎮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圍繞新村鎮的幾大需求點,集結公司在阜陽的6家公司——産險、壽險、養老險、銀行、普惠、證券,對蘆蒿産業的一、二、三産進行全面對接幫扶。

  在農業種植環節,平安産險在新村鎮蘆蒿基地落地了320畝蘆蒿産業綜合保險,為新村蘆蒿提供蘆蒿種植保險、大棚設施企財保險、價格指數保險等保障,提供從種植到銷售的全量風險覆蓋;同時,平安銀行還為當地農戶定制開發了蘆蒿産業惠農貸,通過專項額度,以種植面積、歷史數據作為收入依據,授信支援種植農戶,解決資金短缺問題。平安銀行阜陽分行客戶經理劉宸曦告訴記者,目前蘆蒿産業惠農貸已經獲批專項額度2000萬元,正在向種植戶進行推廣。

  種植蘆蒿,田間地頭賣,銷售半徑有限,不像個産業,價格也容易被線下批發市場“牽著鼻子走”——今天定價10元就10元,第二天説定2元就2元,沒有主動權。因此,新村鎮在加工生産環節,積極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成功引進了安徽省紅意蘆蒿開發有限公司、米珞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一批蘆蒿深加工企業,在增加産品附加值的同時,推動蘆蒿進軍中高端市場。

  米珞農業科技創始人王大偉是阜南縣本地人,早年在南京做凈菜加工生意,去年帶著返鄉創業的想法回到新村鎮。“我們將農戶採摘來的新鮮蘆蒿分揀、稱重、抽真空打包、貼標後,通過統一冷鏈物流車運往不同省份的各大商超。”王大偉告訴記者,在加工環節,在每一小包蘆蒿的包裝産品標簽上都印有一個溯源二維碼,消費者購買後,用手機一掃,就能看到這包蘆蒿從哪里長出來的,在哪裏加工的,又是如何運輸的,真正讓消費者“買得放心”。這是通過平安産險提供的溯源保險服務實現的。

  針對銷售流通環節,平安産險還在“平安好車主App”上架蘆蒿、蘆蒿醬等産品,通過超1.7億手機端用戶導流協銷,同時組織線上協銷帶貨活動,助力蘆蒿産品銷售。

  多産並行的思路,金融“組合拳”的助力,一株小小的蘆蒿,蘊藏著鄉村振興的巨大能量。一組數據能直觀地體現新村鎮蘆蒿産業振興的景象:目前,全鎮蘆蒿種植面積達到1.6萬畝,蘆蒿總産量超過3.2萬噸,年産值突破3億元,每年為全鎮群眾每人平均增收6000元,工商注冊涉農經營主體800余家,全鎮形成了年輕人創業、老年人就業的氛圍。

  從“不敢貸”到“主動貸”

  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資金需求巨大。如何引導更多金融資本投向鄉村振興領域?關鍵在于發揮政策指揮棒的作用。

  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健全鄉村振興多元投入機制。將符合條件的鄉村振興項目納入地方政府債券支援范圍。支援以市場化方式設立鄉村振興基金。健全政府投資與金融、社會投入聯動機制,鼓勵將符合條件的項目打捆打包按規定由市場經營主體實施,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按市場化原則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同時,用好再貸款再貼現、差別化存款準備金、差異化金融監管和考核評估等政策,推動金融機構增加鄉村振興相關領域貸款投放,重點保障糧食安全信貸資金需求。引導信貸擔保業務向農業農村領域傾斜,發揮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係作用。加強農業信用資訊共用。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支農作用,優化“保險+期貨”。

  政策明確了,但金融之水要真正抵達目的地,中間還有不少“硬梗阻”。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的現實情況是,在涉農金融領域,一直存在“兩頭難”問題:一頭是農民貸款難、貸款貴;一頭是金融機構不敢貸、不願貸。

  長江三角洲的東端長江口處,河汊縱橫交織。“我不是本地人,土地都是租的,沒有抵押物,就貸不到更多資金。”上海市崇明區的農戶劉大哥惆悵不已,因為他的抵押資産不足、審批條件不達標,他能貸到的款項金額並不高。

  春耕是大多數農戶一年之中最缺資金的時候。浙江省紹興市的種糧大戶范師傅,站在田埂上犯了愁。“不能貸到款,我就買不了農機具,260畝農田只能被迫拋荒。”

  俗話説,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農業投入大、周期長、風險高,大部分農業的特點是“産量靠天氣、價格看市場”,因此,金融在支援鄉村振興過程中,普遍面臨農戶抵押物缺乏、風險大等兩大痛點。

  出于風險和收益考量,金融機構“懼貸”“惜貸”時有發生。“不是不想貸,而是不敢貸。”一家股份制銀行的客戶經理告訴記者。

  不願貸、不敢貸怎麼辦?記者在調研中了解到的一個顯著變化是,涉農金融服務,正從單打獨鬥走向協同合作。不少地區正匯聚政府、銀行、擔保、保險等多方合力,統籌政策資源、市場資源與金融資源,合力破解“硬梗阻”,讓銀行從“不敢貸”轉向“主動貸”,讓“金融活水”流向廣大鄉村。

  比如,針對資訊不對稱、農業企業信用識別難的問題,建設銀行推進農村信用體係建設,評定“信用村”,為農戶建立信用檔案;瑞豐銀行想方設法創新林權、宅基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等抵質押貸款,整合基層治理大數據等。不少市級、縣級農業農村部門全面摸排,建立動態“白名單”,有效減少銀行獲客成本。

  又如,平安銀行針對阜陽縣新村鎮蘆蒿産業,通過深入農戶調研,了解到農戶因缺乏抵押物和體現經營的客觀數據而難以獲得銀行融資,且農戶在金融資産合理配置和風險防控能力方面較薄弱。基于此,平安銀行為蘆蒿種植戶定制了差異化授信政策,突破傳統授信産品框架,擴大資産認定范圍。放款之後,還會定期進行貸後管理,指導農戶做好經營數據管理,為日後再申請放貸做好增信準備;同時為農戶提供金融知識普及等服務。

  業內更希望打破金融機構之間的壁壘。“建議銀行和保險機構打通壁壘,可以共用一個智慧養殖平臺或係統、實現對養殖場等遠端可視化監控和管理智慧化,從而可以完成保後監測、貸後管理及跟蹤回訪等。”馬上消費技術總監高硯説,一方面農場經營者可以降低養殖風險,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降低金融機構的信貸風險和保險風險。

  政策的引導、業界的創新,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最新數據顯示,在鄉村振興戰略支援下,今年以來我國涉農貸款余額持續保持較快增速,普惠型涉農貸款平均利率繼續降低。

  截至7月末,全國涉農貸款余額54.65萬億元,同比增長15.7%。其中農林牧漁業貸款余額5.68萬億元,同比增長14.5%;農戶貸款余額16.29萬億元,同比增長12.8%;均高于7月末全部人民幣貸款增速。近年來,涉農融資的成本持續降低。今年上半年,普惠型涉農貸款平均利率為5.5%,相比5年前同期下降2.4個百分點。

  從“好價錢”到“好品牌”

  在新村鎮的蘆蒿大棚旁,記者看到一塊長2米、寬1.5米的“阜南縣新村蘆蒿産業簡介”展示牌上,清晰地標注著發展蘆蒿産業的六項舉措,其中第三條和第四條分別是重視品牌塑造和持續開拓創新。

  穩住銷量、賣個好價的同時,新村鎮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大家一看到蘆蒿,就想到新村的品牌。

  在米珞農業科技廠房旁的會議室內,參與調研的新村鎮政府、平安産險及平安銀行當地分支機構、米珞農業科技、紅意蘆蒿開發的相關負責人就“新村蘆蒿”的現狀與未來深入交流。交流中,記者能強烈感受到,這位“蘆蒿書記”迫切希望做優營商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讓“新村蘆蒿”品牌更響、價值更高。

  在張亮看來,要想唱響“新村蘆蒿”品牌,必須不停地創新。

  為高起點、高品質推動蘆蒿産業發展,新村鎮聘請中國農業大學專家編制“本草蘆蒿、康養小鎮”規劃,定位引領發展。圍繞蘆蒿産業發展,新村鎮編制儲備了幾十億元基礎設施和産業發展項目,預留非糧種植區三萬畝,為蘆蒿産業留足發展空間。

  同時,新村蘆蒿産業堅持把做強品質作為最核心的競爭力,從品種研發、生産種植、品牌創建等多個環節共同發力,確保種出綠色健康、品類豐富、市場認可的高品質蘆蒿,讓“新村蘆蒿”走出阜陽、奔向全國、走出國門。為培優蘆蒿品種,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工業大學、揚州大學等開展聯合技術攻關,圍繞農光互補、蘆蒿種植、蘆蒿衍生品開發等進行試驗創新,在原有品種基礎上,又開發出了多個品種。

  為推廣技術,新村鎮每年還免費開設為期15天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班,邀請安徽農業大學、阜陽師范大學、阜陽農業學校、阜陽農研院等科研院所的專家來授課,通過“理論指導+實踐教學”,讓村民掌握蘆蒿種植技術。同時,專門成立蘆蒿種植協會,組建技術員服務隊伍,統一種植技術、統一田間管理、統一品質監測,對農戶實行全程化服務。今年5月,平安銀行還聘請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業機械化研究所農業專家,對農戶開展“線下+線上”相結合的專業指導培訓,助力新村鎮培育蘆蒿産業致富帶頭人。

  去年3月,新村鎮利用省級現代農業産業園的優勢,成立“安徽新村蘆蒿有限公司”國有平臺公司,與相關合作企業,組建各個專業公司,對“新村蘆蒿”國家地標品牌實施現代化運營管理,力爭打造成一、二、三産融合的蘆蒿優勢特色産業集群。

  在張亮的心中,新村鎮將是一個以蘆蒿産業為引領,以康養文化為主線,以田、村、水特色空間為載體,集精品農業生産、康養休閒體驗、教育科普傳承、田園小鎮宜居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産業鮮明、田園秀美、城鄉融合的全國(安徽)本草蒿特色小鎮。

  從新村鎮返程阜陽的路上,記者看到,通過最新嫁接技術培育而成的“樹狀”月季花開滿道路兩側。相信在“金融活水”的澆灌下,在農村基層幹部的努力下,越來越多鄉鎮將會走出各具特色的産業發展之路,鄉親們的錢袋子也會越來越鼓。

【糾錯】 【責任編輯:柴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