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利用市場化機制化解農業市場風險的金融支農創新模式,“保險+期貨”已連續8年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在保障農民收入、服務鄉村産業發展等方面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期貨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期協)最新數據顯示,最近一個業務年度(2022年5月1日-2023年4月30日),67家期貨公司開展“保險+期貨”項目2357個,為大豆、玉米、生豬等18個農業産業品種提供價格風險保障,累計承保貨值559.85億元。項目覆蓋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832個縣,惠及農戶178.56萬戶次。
“在近年來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優化‘保險+期貨’的政策背景下,期貨公司‘保險+期貨’業務呈現出業務規模良性增長、多元保費結構逐步健全、服務‘三農’成效持續顯現、業務盈利情況顯著改善等積極變化,業務的常態化、機制化特徵逐步形成。”中期協相關業務負責人&&。
業務規模良性增長 項目覆蓋面不斷拓展
最近一個業務年度承保貨值559.85億元,規模同比增長32.67%。從規模增長結構看,商業性項目(無期貨交易所支持項目)規模290.45億元,繼續保持高於期貨交易所支持項目規模(269.4億元)的發展態勢,且商業性項目規模同比增長36.3%,而後者該值為28.97%。項目覆蓋品種數量、縣域數量、農戶數量均實現不同程度地增長,新增菜籽油、油菜籽、尿素3個涉農品種,覆蓋農産品數量達到18個;覆蓋縣域數量由703個增至832個;惠及農戶數量由163.77萬戶次增至178.56萬戶次。
規模增速相比於上一年度雖有所放緩,但更加注重提質增效。有市場人士&&,規模增速放緩的主要原因在於,今年以來中期協進一步明確了“保險+期貨”項目認定標準,未將形式符合要求、但未有效發揮期貨功能或明顯不具備保障意義的項目納入統計範圍。該舉措向市場傳遞了“切實發揮期貨功能服務‘三農’”的業務導向,對於優化 “保險+期貨”業務發展生態起到了積極作用。
保費結構不斷優化 財政補貼成為重要推動力量
隨着參保意識的不斷增強,項目保費“多元共擔”的結構逐步形成。23.43億元項目總保費中,財政補貼保費8.75億元,參保主體自繳保費7.55億元,期貨交易所和期貨公司支持保費合計6.55億元,其他外部資金支持保費0.58億元。財政補貼保費佔比達37.35%,已逐步成為“保險+期貨”項目實施的重要推動力量。
相關期貨公司業務負責人&&,去年以來,廣東、湖南等省份競相加大了對“保險+期貨”項目的財政支持力度,省市縣三級財政支持金額均在1億元以上。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20多個省份針對“保險+期貨”制定專門的政策支持文件或安排專項支持資金,湖北、貴州、江蘇、山西等省份的補貼比例實際已超60%。今年以來,已有江蘇、廣西、廣州等地政府明確對“保險+期貨”繼續給予資金支持。基於2022年項目的良好保障效果,江蘇省已明確財政支持“保險+期貨”項目資金將由2022年的3000萬元擴大至6000萬元,試點範圍從2022年的9個縣(市、區)增至22個縣(市、區)。
服務“三農”成效持續顯現 關注和支持度進一步提高
“保障農民收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服務鄉村振興戰略仍然是‘保險+期貨’業務拓展的重要方向。”中期協相關業務負責人&&。數據顯示,在項目落地的832個縣域中,涉及原國家級貧困縣中的245個,國家鄉村振興示範縣43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42個,參保主體實際賠付率(總賠付金額/自繳保費金額)為198.28%。此外,“保險+期貨”也為農業生産經營帶來了新變化:雲南怒江州的生豬養殖戶不再擔心生豬價格變化,安心專攻飼養技術;陜西延長的果農開始參考蘋果期貨價格指引,主動和果商議價;新疆博州的176戶玉米種植大戶,學會主動利用期貨市場,管理所種植的9.81萬畝玉米價格風險;新疆麥蓋提以紅棗“保險+期貨”為切入點,在保障棗農種植收益的基礎上,通過普及期貨管理理念、設立期貨交割庫等舉措,逐步推動該縣紅棗産業走上規模化、標準化、産業化的中國式農業現代化之路。
相關期貨公司&&,隨着項目增量擴面,成效不斷顯現,“保險+期貨”得到了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認可和支持:多個“保險+期貨”項目獲“國務院扶貧辦企業精準扶貧專項案例50佳”“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最佳減貧案例”。甘肅靜寧在多年成功實施蘋果“保險+期貨”的基礎上,入選“中央財政支持普惠金融發展示範區”,並正依託該模式申報“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聯合嘉吉公司出資100萬美元,持續在吉林松原開展以“保險+期貨”為內核的農業風險綜合管理試點。14名在美國學習的學生籌集善款,支持陜西延長200多戶果農購買“保險+期貨”服務。
抽樣調查數據顯示,不考慮人員、稅收等成本,業務規模排名前20的期貨公司中,有7家公司業務利潤均超1000萬元。“業務盈利情況出現較大幅度改善的原因包括業務規模持續增長、項目入場對衝權利金比例提高、不同年份市場波動差異、對衝能力提升等。”上海地區某頭部期貨公司業務負責人&&。事實上,盈利情況改善是對期貨公司一直以來積極探索與付出的正向回饋,也為“保險+期貨”的可持續開展奠定了良好基礎。作為首創者、推動者和實踐者,八年來,期貨行業步履不停、奮楫篤行,在“保險+期貨”模式的發展進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堅守初心使命,充分發揮專業優勢服務農業風險管理,積極拓展期貨服務“三農”渠道;二是拓展資金來源,在出資支持項目開展的同時(近年來期貨行業累計出資24.81億元、佔項目總保費的36.92%),積極引導促成地方政府、股東單位、公益基金等為項目增量擴面提供資金支持;三是強化培訓宣傳,不遺餘力推動期貨功能和理念在廣袤的農村地區落地生根;四是深化金融合作,推動構建多主體金融機構合作渠道,提升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金融地位。
優化“保險+期貨” 為農業現代化持續貢獻期貨力量
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支農作用,優化 ‘保險+期貨’”,這也是2020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第三次提及優化完善“保險+期貨”。自2016年以來,已有73家期貨公司累計開展“保險+期貨”項目5299個,為大豆、玉米、生豬等18個品種提供了風險管理服務,累計承保貨值1346.04億元,涉及現貨數量共計2749.65萬噸。項目開展地點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224個縣,惠及農戶538.7萬戶次,農民專業合作社3101個、家庭農場1488個、涉農企業2349個。
據了解,從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要求和行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出發,中期協黨委把優化‘保險+期貨’作為主題教育調研的重點課題,並列入專項整治工作的重點任務。今年以來,中期協班子成員帶隊,先後深入貴州安順、黑龍江佳木斯、雲南怒江州、新疆喀什農村地區開展專題調研,通過田間地頭交流、農戶農企走訪、産業實地考察、地方政府座談等形式,研究推動優化“保險+期貨”,問需於農民、問求於基層、問計於實踐。
中期協相關業務負責人&&,當前“保險+期貨”主要存在可持續發展機制需進一步深化、項目各參與方認知偏差仍然存在、業務模式本身有待進一步優化等問題。下一步,協會將堅持規範發展與守正創新並重,積極引導推動行業機構優化“保險+期貨”,為加快農業強國建設、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持續貢獻期貨力量。一是堅持規範為先。通過制定業務指引明確業務流程、標準以及規範性要求,完善業務評價方案更好發揮評價機制的“指揮棒”作用,適時召開行業總結交流會議,引導培育可持續的業務發展理念。二是推動政策支持。推動&&“保險+期貨”專門的政策引導和支持文件,探索建立健全跨行業合作監管制度。推動建立常態化財政補貼機制,形成地方政府主導驅動、農戶積極響應、行業支持激勵、中介服務到位、金融保障有力的常態化、機制化業務發展生態。三是強化培訓宣傳。更加注重培訓宣傳工作質效,堅持做到客觀真實,倡導正確的期貨和衍生品風險管理理念。根據認知程度不同,開展針對性、差異化的推廣普及工作。四是加強跨界合作。深化期貨與其他金融行業、實體産業的合作,實現專業、人才、資金、産業等優勢互補,提升“保險+期貨”質效、打造金融服務“三農”示範區,助力構建農業全産業鏈金融服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