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後首個交易日,被視為A股投資“風向標”的北向資金大幅凈買入186.14億元,創2021年12月以來單日新高。1月北向資金累計凈買入已超1300億元,該月極大可能創北向資金月度凈流入新高,也超過2022年全年凈流入總和。
業內人士認為,從基本面、政策面、情緒面來看,外資投資中國資産信心充足。外資凈流入A股將成為貫穿2023年的大趨勢,規模有望超預期。在外資持續流入、國內政策加速落地背景下,A股市場估值修復將繼續。
凈流入時間久規模大
外資成為近期A股市場重要增量資金。據數據統計,2023年短短15個交易日,北向資金累計凈買入1311.45億元,較去年全年900余億元的累計凈買入額多出近46%。
值得一提的是,北向資金已連續11周凈買入,創1年來最長凈買入紀錄,並且1月16日至1月20日當周凈買入485.16億元,居歷史單周凈買入規模第二位。
北向資金如此大規模凈流入與國際巨頭紛紛調高中國資産定價不無關係。
美國銀行近期對基金經理的調查顯示,91%的基金經理預計中國經濟走勢將更加強勁。另一項針對亞洲基金經理的調查顯示,42%的受訪者&&已增持中國股票,這一比例遠高於去年10月的14%。有90%的受訪者&&,即使美股下行,今年中國股市依然能實現正收益。
此前,高盛、摩根士丹利等國際大行紛紛調高MSCI中國指數目標價。高盛首席中國股票策略師劉勁津1月份將MSCI中國指數12個月目標價從70上調至80.“中國宏觀經濟有望持續復蘇,互聯網板塊利潤存在進一步增長空間,資本市場有望繼續上漲。”劉勁津説。
除北向資金外,海外投資者還通過其他渠道加碼布局中國。繼海外另類ETF供應商Granite Shares2022年12月13日設立做多阿里巴巴的ETF BABX後,美國ETF供應商金瑞基金今年1月推出一隻中國市場ETF KLIP。
“近期外資大幅凈流入,係海外資金年初配置帶來的‘開門紅’效應。根本原因在於中國資産性價比提升。”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啟堯説。
三大因素添信心
結合基本面、政策面、情緒面來看,外資投資中國資産信心足。
從基本面看,外資對中國經濟韌性及前景充滿信心。“2023年中國經濟將進一步上行,企業盈利將大幅回升。同時,凈資産收益率將出現較強反彈。”景順亞洲(日本除外)首席投資總監麥克·紹預計。此外,摩根資産管理中國區總裁王琼慧認為,隨着盈利增速和多項估值指標達到底部區域,A股市場正在孕育新一輪上漲行情。
“2023年中國還是增長的主題。”貝萊德基金首席投資官陸文傑認為,一方面,企業盈利改善和估值修復有望共振;另一方面,安全發展、産業創新升級、數字化革命,都將是未來中國長期的投資主線,會持續涌現增長機會。
從政策面看,中國繼續堅定不移推行對外開放政策,不僅持續為經濟增添動力,也令中國市場基礎制度不斷完善,為國際投資者提供更穩定的投資環境。瑞銀集團中國區總裁、瑞銀證券董事長錢於軍&&,制度型開放不斷加深,A股市場吸引力將不斷增強。從互聯互通方面來看,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的落地標誌着雙向開放不斷推進,有利於增強中國資本市場國際化,提供資産配置的多元渠道。
市場情緒近期出現明顯提升。中泰證券資管數據顯示,截至1月19日,市場情緒與上月相比上升明顯(本月54.24,上月33.22;分數越低&&市場情緒越低迷)。
料成貫穿2023年趨勢
展望後市,多家機構&&,外資凈流入A股將是貫穿2023年的大趨勢。
“考慮到美聯儲加息節奏將放緩、中國經濟增長預期逐步兌現,以及中國龍頭公司依然具備較好基本面和中長期估值吸引力,預計2023年海外資金(QFII/RQFII及北向資金)全年可能凈流入3000億元至4000億元。”中金公司策略分析師何璐説。
中信證券發布的研報預計,2023年外資凈流入規模在2000億元至3000億元。中泰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徐馳稱,外資有望成為2023年A股市場重要增量資金。“考慮到全球流動性轉向寬鬆、中國資産在經濟觸底回升中有望再現配置優勢,保守估計外資今年凈流入規模將超過去三年的平均值(2437億元),成為A股市場今年最重要的增量資金來源之一。”徐馳&&。
外資持續買入A股,一定程度上同境內投資者情緒形成共振。截至1月30日,上證指數和創業板指雙雙刷新逾4個月新高,分別報收3269.32點、2613.89點。
“未來一個階段,在外資持續流入、國內政策加速落地背景下,A股市場估值修復將繼續。”張啟堯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