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問題亟待解決 滙豐分拆或成根本之策-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2 06/08 11:55:52
來源:新華網

發展問題亟待解決 滙豐分拆或成根本之策

字體:

在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的交織下,滙豐“利潤失衡、監管失準、戰略失效”的結構性問題加速暴露。

曾有滙豐控股投資者提出,希望將滙豐一分為二,成立一家專注亞洲業務的上市公司,總部設在中國香港;滙豐全球其他地區業務則歸滙豐設在英國的公司持有。

而在當前時點,分拆滙豐的呼聲再次響起。

“拆東墻補西墻” 亞洲業務持續輸血歐美

雖然滙豐總部位於倫敦,但逾六成利潤來自亞太地區。上世紀80-90年代,滙豐開啟全球化戰略,但不論是從收入還是利潤看,滙豐自始至終,就是一家以亞洲為主場的金融機構。

從收入看,進入21世紀第二個十年,滙豐亞洲的收入佔比就提升至40%以上,而且比重越來越大。

從利潤看,滙豐的結構性失衡問題更為突出。由於歐洲整體利率徘徊在零利率附近,從2016年至2020年,滙豐在歐洲地區的除稅前利潤出現持續虧損,個別年份北美洲也出現虧損。而亞洲地區業務保持良好增速和盈利能力,一枝獨秀地支撐着滙豐整體利潤表現。

全球疫情發生後,亞洲地區進一步成為貢獻利潤的主力。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亞洲除稅前利潤為128.32億美元,雖較2019年底184.68億美元減少,但其在歐洲、拉丁美洲的市場發生虧損,滙豐在亞洲市場貢獻的利潤佔比從2019年底的138.4%上漲到146.2%。由此可見,過去幾年滙豐一直在“拆東墻補西墻”。

目前,滙豐控股分拆上市已獲得部分主要股東的公開回應。作為滙豐第一大股東的中國平安&&:“凡是有投資者提出對於滙豐的經營管理有幫助、對長期價值增長有幫助的改革,我們都是支持的。”

異地監管與亞太地區經營理念産生矛盾

拋開利潤拖累問題,滙豐在進行全球化布局後,監管環境也更加複雜,直接增加了監管成本。

近年來,全球各地監管環境逐漸分化。自金融危機後,歐美等金融機構對銀行實施嚴監管,要求提高資本充足率。而滙豐仍保持全球化背景下的業務布局,與監管本土化趨勢産生矛盾。

自身亞洲業務與英國監管就是很好的例子。滙豐亞洲業務貢獻出大部分利潤。其中,亞洲區零售銀行和財富管理業務除稅前利潤自2015年起超過90%由中國香港地區貢獻。同時,滙豐在香港的核心一級資本充足率遠超集團平均水平。

然而自2020年,為應對疫情,英國央行要求所有金融機構,立即停止發放股息,增強資本實力,總部設在倫敦的滙豐只能遵行,被迫創下數十年來首度不發股息的先例。而且,滙豐還要繼續給英國繳納高昂的銀行稅。

亞洲的業務保持強勁態勢,資本充足,卻因英國監管規定無法派息。而香港市民作為滙豐主要客戶,為滙豐貢獻了主要的收入和利潤,有的還買了在香港上市的滙豐股票,卻因為異國的監管無法獲得分紅。

由此可見,滙豐的經營現狀與金融監管環境已經越來越不匹配。

飛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Paul Pong&&,分拆將使滙豐在亞洲上市的子公司 對自己的決策擁有更大的靈活性和控制權。

Surich資産管理公司為持有滙豐股票的客戶管理資金,其認為,分拆滙豐可以為股東帶來更好的價值。

全球秩序變化 失衡問題亟待解決

在世界格局與全球秩序不斷發生變化的同時,滙豐自身結構性問題逐漸顯現。從左右逢源到左右為難,滙豐業務全球化與監管本土化矛盾不斷加劇。

似乎滙豐管理層也意識到問題,2011年將行政總裁遷回香港,現在又退出美國和法國的零售銀行業務,提出“重返亞洲”“向亞洲傾斜”等戰略,但這無法解決滙豐利潤、監管及戰略的結構性問題。

如何能夠解決滙豐結構失衡問題?根本之策或是分拆。

將滙豐的亞洲業務單獨分拆遷回香港,既能化解英國監管失準問題重啟派息,還可以理順滙豐的利潤失衡問題。隨着價值釋放,也有利於促進滙豐估值提升,更加符合股東的利益。目前滙豐的市凈率僅為0.65,靜態PE為11倍;相較而言,經營聚焦亞太地區的恒生銀行的市凈率則為1.45,靜態PE為20倍。

從長期看,分拆後亞洲和其他銀行分屬不同公司,獨立經營,可以分別聚焦本地市場,促進敏捷決策,降低管理成本,倒逼歐洲等地區進行變革,恢復增長,提高股東回報,同時降低地緣政治風險,為股東創造更大價值。

香港股票分析師協會副主席郭思治&&,中期而言分拆對股價具正面效益,因可釋放亞洲區業務之價值。

因此,分拆滙豐,有利於價值釋放,有利於精準監管,符合股東的利益,也符合客戶的利益。

如今正值歐洲利率回升,歐洲等西方地區業務開始回升,分拆阻力更小。滙豐管理層也開始聘請投行着手研究分拆事宜。

全球性金融機構分拆已有先例

滙豐當前的處境與英國保誠研究相似,同樣是亞太地區利潤佔比較高。2021年9月保誠完成旗下傑克遜金融的分拆,並將戰略重點轉向了對於亞洲和非洲市場的聚焦。

而同樣身為全球性的金融機構友邦保險也進行了分拆。

2008年次貸危機後,美國國際集團深陷流動性危機,將旗下的亞太壽險業務及國際壽險業務分別分拆為友邦保險及美國人壽。其中,友邦保險的業務覆蓋香港、中國內地、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地區,分拆後的友邦在香港獨立上市。

對於此次分拆,當時美國國際集團的董事會和執行管理層認為,簡化的公司結構,將為股東和其他利益相關者釋放重要價值。事實的確如此,獨立上市的友邦保險聚焦亞洲市場,業績蒸蒸日上,股價也節節高升,創造了良好的股東回報。

對照英國保誠研究、美國國際集團的分拆經驗,不少投資人士認為,滙豐也可以將亞太業務及其他國際業務進行分拆。因為滙豐業務本身就有較強的獨立性和區域性,還可以通過戰略合作協議等技術手段繼續保持全球網絡優勢,所以不存在技術及操作問題。

大華繼顯(香港)有限公司執行董事Steven Leung&&,預計包括養老基金在內的本地投資者會支持平安分拆提議。如果滙豐成功分拆亞洲業務,或將帶來更高的估值。 

對於滙豐的管理層,在分拆問題上的態度不斷發生着變化。從以“不予考慮”的答覆堅定拒絕,到以“成本高昂、耗時太長”的回應,再到聘請高盛擔任顧問評估分拆建議……未來,滙豐是否能夠進行分拆還仍是一個未知數。

【糾錯】 【責任編輯: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