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潛艇——不可小覷的新型“深海幽靈”-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1/07 13:28:43
來源:解放軍報

無人潛艇——不可小覷的新型“深海幽靈”

字體:

  神劍號無人潛艇。

  “替代者-V”無人潛艇。

  “虎鯨”無人潛艇。

  “幽靈鯊”無人潛艇。

  據外媒報道,前不久,英國海軍的神劍號無人潛艇公開亮相,受到外界關注。據稱,該無人潛艇採用模塊化設計,能夠在水下航行30多天,執行情報偵察、反水雷、海底作戰、水下電子戰等多種任務。

  從一定程度上來説,神劍號代表了當前一些先進國家在研發無人潛艇方面的水平。

  目前,除了英國之外,美國、俄羅斯、法國、德國、澳大利亞等國也在推進相關項目。有的國家研製的無人潛艇已交付軍隊。

  眾所周知,有人潛艇一向是各海洋國家水下力量建設的重中之重,為什麼近年來多國先後展開對無人潛艇的研發?各國無人潛艇的發展現狀如何?未來會朝何處發展?請看本期解讀。

  新技術向水下戰場拓展

  作為各國海軍裝備的重要組成部分,潛艇憑藉水下游弋的隱蔽性,在反潛反艦、對敵威懾等方面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向來有“深海幽靈”之稱。

  然而,隨着現代科技的發展,反潛手段越來越多,反潛裝備越來越先進,反潛力量越來越強大,各國潛艇行動時面臨的風險也越來越大。

  無人化裝備的快速發展及使用,引發了一系列變化:在天空,無人機頻頻現身;在地面,無人車駛入戰場;在水面,無人艇初露鋒芒;在水下,無人載具持續發展。尤其是隨着通信技術、自主控制技術、水下布放與回收技術、能源動力技術、水下探測技術的發展,大大小小的無人潛航器開始出現,並在很多方面一展身手。

  在這種背景下,各國的研發人員開始思索:能不能在無人潛航器的基礎上打造無人潛艇?如此既可發揮潛艇的已有優勢,還可減輕有人潛艇在一些方面的“壓力”。

  這種設想顯然很有吸引力。與有人潛艇相比,無人潛艇不用考慮生命維持系統,可節省大量人力物力;無人潛艇可在嚴酷環境中長時間執行任務,無需考慮艇員在極限環境中的壓力;它的體積“夠用就行”,不用太大,因而行動更加隱蔽;它是無人系統,即使在戰時損毀,也可以承受。

  正因為有這些優勢,無人潛艇迅速成為一些國家研發的重點。

  如今,各國的研發不僅使這一設想變為現實,而且使無人潛艇的定義在實踐中變得更加明晰。

  從本質上講,無人潛艇是新技術向水下戰場拓展的産物,是一種無人駕駛、依靠遙控或自動控制在水下航行執行任務的智能化作戰&&。

  作為無人潛航器的重要子類,無人潛艇特指用於軍事用途的高端、大型無人潛航器。它無需通過電纜與母船連接,而是依靠預設程序、人工智能自主完成複雜航線規劃、目標識別等任務,擁有高度的自主性,甚至擁有一定程度的決策權。有的可配備魚雷、導彈等武器,像有人潛艇那樣反潛、反艦或打擊其他目標。

  英國海軍的神劍號無人潛艇就是如此。它長12米,寬2米,排水量19噸,配備人工智能控制系統,能依託自身動力在關鍵航道或敏感海域隱蔽潛伏數周甚至數月,利用搭載的光電、聲學等傳感器持續蒐集水文數據並構建海底地圖,具備一定的自主作戰能力。

  多國競相展開研發

  當前,不少國家都在加速推進無人潛艇的研發與列裝工作。比如,澳大利亞主導研發的“幽靈鯊”無人潛艇,已進入生産階段,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或將成為該無人潛艇的第一個客戶;美國海軍於2023年底接收了首艘“虎鯨”無人潛艇,按計劃,到2027年,該型無人潛艇交付美國海軍的數量將達到6艘以上;俄羅斯的無人潛艇,目前已有“大鍵琴”系列;法國的ECA集團則在打造“阿利斯特”系列無人潛艇,企圖讓其輔助有人潛艇執行作戰任務。

  在此過程中,無人潛艇的發展呈現出一些鮮明特徵。

  首先,無人潛艇的“體格”大體上相近。它們的長度一般為10余米至20余米,直徑在1米至2米之間。這是因為,這樣的“體格”能較好地兼顧隱蔽性、經濟性與搭載能力,尤其是有較大的空間來攜帶動力組合、傳感器、通信裝置和任務載荷。當然,也有一些國家在研發“塊頭”更大的無人潛艇,有的長度達到40多米,有的排水量計劃達到300噸,希望借此賦予無人潛艇更強大的能力。

  其次,功用方面同中有異。由於各國的研發實力、具體需求等有所不同,所研製的無人潛艇在功能定位方面也有所不同。比如,以色列有關方面研製的“藍鯨”無人潛艇,基本定位是執行情報監視偵察等任務,因此該艇的水下感知系統性能較好,擅長蒐集目標海域情報、探測敵方潛艇和繪製海底地圖等。為便於部署,其長度被設計為10.9米,可裝在集裝箱內,採用陸路、海上或空中多種機動方式進行部署。美國的“虎鯨”無人潛艇,定位是能獨立執行反潛、佈雷、情報監視偵察、反艦、反水雷、電子戰等任務。其長度達到26米,排水量約63噸,採用柴電混合動力系統,擁有一個長10米、可搭載8噸載荷的模塊化任務艙,能靈活換裝偵察設備、水雷、重型魚雷、巡航導彈以及無人潛航器、聲吶水聽器陣列、通信網絡節點等。俄羅斯的“替代者-V”無人潛艇,最突出的能力是充當“水下誘餌”,能夠模仿俄軍及北約各類有人潛艇的聲學與電磁信號特徵,在實戰中誘騙敵方反潛力量進入伏擊區,或掩護己方戰略核潛艇展開行動。當然,不少無人潛艇也會採用模塊化設計來兼具其他功能,以便遂行多樣化任務。

  再次,無人潛艇起步就瞄準未來戰場。稍加觀察不難發現,雖然無人潛艇的發展較為迅速,但當前基本上還處於“起步”階段。以英國海軍的神劍號無人潛艇為例,雖然它在7月的“護身軍刀”多國聯合演習中已投入使用,並成功完成水下情報蒐集任務,但它也是剛剛完成泊港測試及海上測試。美國的“虎鯨”無人潛艇已交付數年,但始終沒有可觀的戰績見諸媒體,很可能還在完善一些功能。其他國家的無人潛艇研發也基本上處於測試階段。不過,有一點值得一提,那就是幾乎所有的無人潛艇“起點”都不低,從研發時起就瞄準未來戰場。

  澳大利亞主導研發的“幽靈鯊”無人潛艇,去年參加了“自主戰士”2024演習,部分展現出與其他載人&&和無人&&進行協同的能力。英國海軍人員遠程操控神劍號無人潛艇在澳大利亞的行動,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該艇支持分佈式作戰的潛力。俄羅斯研製的“替代者-V”無人潛艇,折射出俄軍加速推進無人智能裝備與有人&&協同作戰的理念。一些國家的研發人員在研製無人潛艇時,還考慮到集群化使用的遠景。如果這些構想都轉化為現實能力,那麼,無人潛艇或將改變水下作戰的方式。

  或將成為水下戰力倍增器

  從發展態勢來看,無人潛艇的功能,正在經歷從“追趕”到“看齊”再到某些方面“超越”有人潛艇的變化。各國大力發展無人潛艇的目的,大體有兩個方面:一是讓無人潛艇充當有人艦艇的“耳目”,成為後者的“助手”;二是讓無人潛艇獲得自主前出作戰的能力,在一些方面替代有人潛艇。

  要達此目的,各國的研發人員還有不少路要走。總的來説,今後無人潛艇的研發,可能會力求在以下幾個方面實現突破。

  一是彌補當前無人潛艇暴露出的一些短板。無人潛艇作為新生的水下作戰力量,當前仍存在不少問題:如大多使用鋰電池組作為動力,航速較慢,航程有限;一些無人潛艇尚未達到大潛深、超靜音等要求,需要研發和使用新型材料來補齊短板;水下定位、導航與通信能力有限,需要拿出更加高效的方式方法來提升。只有進一步解決這些問題,才能使無人潛艇的性能再上&階,安全地暢游深海。

  二是讓無人潛艇變得更加“聰明”。自動化技術和人工智能的融入,為無人潛艇實現自主行動提供了條件。但從各國對未來無人潛艇的期望值來看,今後的無人潛艇只有更加“聰明”,才可能擔負起“水下戰力倍增器”的重任。因此,今後的研發人員會繼續為無人潛艇賦能,尤其是為其融入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技術,使它們能在複雜海洋環境中實現自主導航、目標識別和任務規劃,甚至能夠應對突發情況並根據戰場態勢調整戰術。

  三是大力提升無人潛艇的協同作戰能力。當前,在一些無人潛艇的研發中,設計人員已考慮到其與有人&&的協同,在一些演習中也折射出相關人員力促無人潛艇與一些無人&&“聯手”的企圖。但是,這種協同目前還處於較低層次,只有多方加以改進,才能滿足未來的任務需求。另外,實現跨域協同、集群作戰是將來發展的方向。未來,在愈加複雜的作戰背景下,無人潛艇只有進一步融入類似架構和體系,實現更高層次上的協同,才能高效完成任務。

  四是繼續提升戰場生存力。當前的無人潛艇大都採用隱身設計,尤其是一些無人潛艇採用了優化艇體構型和採用吸聲消磁涂層的設計。未來海戰場上,反制無人潛艇的手段會逐漸增多,因此必須進一步提升無人潛艇的戰場生存力。在這方面,美國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主導研發的“蝠鲼”無人潛艇有一定代表性。通過採用倣生外形,該機構期望其能更有效地實現隱蔽突防。

  總之,隨着人工智能、新材料和能源技術的發展,在未來海洋中,無人潛艇很可能會從輔助裝備轉變為重要作戰力量。未來海戰的勝負,可能不只是取決於傳統的海軍艦艇編隊,也同樣取決於這些潛伏在水下的新型“深海幽靈”。(王奕陽 馬建光)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