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授予你中士軍銜!”不久前,第82集團軍某旅某連晉銜儀式現場氣氛熱烈。從義務兵提前選改為中士的李佳城走到&前,戴上嶄新的肩章。筆者了解到,他是該連3年來第5名實現“軍銜跳級”的戰士。

義務兵提前選改軍士並非易事。依照3年前&&的《軍士暫行條例》《軍士職業發展管理暫行規定》等有關要求,除了要符合服役滿1年、滿足學歷要求或為二次入伍士兵等硬性條件外,還要經過層層篩選、考核,堪稱“過五關斬六將”。
翻開該旅近3年的選改記錄冊,全旅提前選改軍士名額每年僅有兩到三個,在“優中選優、尖中拔尖”的激烈角逐中,不少連隊數年都難有一人“突圍”,而李佳城所在連隊緣何能有戰士屢屢“上榜”?
帶着問題,筆者來到該連尋找答案。
“政策落地之初,情況並不樂觀。大家都覺得提前選改門檻高、名額少,很難落到自己頭上。”時任指導員朱永濤回憶,當時上級組織多次宣講,依然沒有一個人報名:有的擔心能力不夠,有的怕選不上“丟面子”,還有的認為“熬年限更穩妥”。
戰士黃文湛是一名攻讀師範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在同年兵中綜合素質數一數二,完全符合提前選改軍士的條件。然而當連隊將他定為參加選拔的人選時,黃文湛本人卻有些底氣不足。
“當時指導員告訴我,提前選改政策為優秀士兵打開了一扇快速成長的門,但我最擔心的就是能力跟不上要求。”回憶起當時的心境,黃文湛坦言自己既不想錯過這個機會,又擔心今後扛不起肩上責任。
朱永濤看出了他的顧慮,多次找他談心:“組織看中的不僅是你的成績,更是你的潛力。”在戰友鼓勵下,他終於下定決心。2023年3月,黃文湛參加該旅提前選改軍士考核,並以全旅第一名的成績順利選改為中士。
然而,現實考驗很快來臨。選改後不久,朱永濤注意到黃文湛組織訓練顯得頗為吃力。將他叫至一旁詢問時,黃文湛面露難色:“讓我組織同年兵甚至比我兵齡長的班長訓練,總感覺經驗不足,壓力很大。”這讓朱永濤意識到:儘管黃文湛個人素質突出,但從選拔到任用,留給他提升能力的時間太短,導致“準軍士”的能力儲備沒能同步跟上軍銜的提升速度。
為此,連隊迅速採取行動,安排“集團軍百名優秀教練員”、班長郝夢華與黃文湛結成對子,傳授組訓教學技巧,同時安排他擔任某課目副教練員,進行實踐鍛煉。在郝夢華耐心指導和連隊信任支持下,黃文湛的能力素質逐步提升,去年跨入軍事體育訓練“特三級”行列。
首個“軍銜跳級”軍士的經歷,引發該連幹部思考:隨着大學生士兵、二次入伍士兵增多,具備提前選改條件的好苗子也多了,如果只是坐等苗子冒尖,做不到早育苗、早培養,就會導致選改後的適應期拉長,難以快速勝任崗位。於是,連隊黨支部決定變被動等待為主動作為,將取得提前選改資格打造成戰士們追求的榮譽目標之一,讓系統規劃、緊前培養成為釋放政策“紅利”的關鍵。
思路一轉,新招頻出。此後,每逢新兵下連,連隊都會先組織政策宣講,給新兵們講清制度設計、講透選拔標準、講明發展路徑;連隊主官帶領幹部骨幹全面摸底,逐一分析每名新兵的發展潛力,針對符合提前選改條件的列兵,科學設計培養路徑,建立“個人發展檔案”,制訂“成長路線圖”。
“其實,到旅裏參加提前選改考核的戰士,在連隊‘預培養’階段已經經歷了全面鍛煉。”該連現任指導員李志國介紹,“許多好苗子在當列兵時展現出較為突出的能力,這大大提高了他們的選拔考核通過率。”
談起自己的成長,2024年9月提前選改為中士的李宇飛感觸頗深:“當時連隊發現我在大學擔任過學生會幹部,在新訓階段就有意識讓我跟着班長學管理、練指揮。”正是這段經歷,讓他在考核中脫穎而出,並在選改為軍士後很快適應了副班長崗位。
去年通過提前選改考核的大學生士兵趙子涵,如今是連隊的文書兼軍械員,對武器裝備“一口清”,多次參加重大演訓保障任務。他的能力積累同樣始於列兵階段。
“當時連隊安排我協助文書兼軍械員工作,我既興奮又忐忑。”趙子涵回憶,鋻於他對武器裝備知之不多,連隊指定專業骨幹侯志超手把手幫帶,從維護保養到故障排除,不一而足。那段時間,趙子涵經常利用空閒時間反復學習,這為他的快速成長奠定了堅實基礎。
“其實,受益的不只是成功選改的戰士。”李志國補充道,“我們更看重的,是借助提前選改軍士,激勵一批人、帶動一大片。”
近年入伍的士兵群體中,大學生士兵不在少數,大都符合提前選改的基本條件。針對這種情況,該連開展“結對挑戰”活動,讓訓練成績相近的戰士結成對手,相互比拼、共同提高。去年,趙子涵和同年兵李浩決定參加提前選改,加緊提升綜合素質。雖然最終連隊推薦趙子涵參加選拔,但李浩並未灰心:“雖然目標暫未達成,但我的能力素質得到了很大提高。”令人欣慰的是,今年9月,李浩正常選晉為軍士並當上了副班長。
“現在連隊最寶貴的,不是出了幾個‘軍銜跳級’的軍士,而是形成了人人爭先、個個奮進的濃厚氛圍。”李志國介紹,他們通過舉辦晉銜儀式、組織事跡分享等方式,大大激發了官兵奮進動力。
採訪結束前,肩扛新軍銜的李佳城自信地對筆者説:“我對未來充滿期待!”
短 評
給好政策做“加法”
■李春雷
一項好政策如同種子,蘊含着豐收潛能,但能否碩果盈枝,關鍵在落實。第82集團軍某旅某連的實踐啟示我們:唯有科學施策、主動作為,才能將政策紅利轉化為部隊建設成效。
起初,面對提前選改軍士無人報名的情況,該連沒有止步於政策宣講,而是將獲得選改資格作為目標激勵,引導大家創先爭優,把以前“不敢想”的事情變為“爭相追”的榮譽。
戰士意願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設計軍士培養路徑,營造人人爭先、個個奮進的良好氛圍。從整個過程可以看出,該連對於好政策的落實,不是等靠觀望,而是積極主動探索,創造性用活政策,這在連一級單位顯得尤為難能可貴。
近些年,隨着軍事政策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一系列惠軍利兵法規制度密集&&,持續釋放政策紅利,讓廣大官兵倍感溫暖。同時必須承認,仍有一些好政策沒有完全落地見效。究其原因,問題往往出在“最後一公里”的梗阻上。希望各級都能像該連一樣,積極創造條件、敢於擔當作為,以對官兵負責、對單位負責、對強軍事業負責的態度,推動各項政策制度落地落實落細,善於給好政策做“加法”,不斷提升官兵的獲得感和歸屬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