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院就診時,常聽到醫生和藥師的叮囑“這個藥早晨吃”“這個藥飯前吃”“這個藥疼的時候再吃,不疼不吃”……之所以有這樣的用藥交代,是因為每一種藥物都有適合自己的服用時間。選對了給藥時間,可以增加療效、減少藥物帶來的毒副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一、晨服:早晨服用
糖皮質激素:人體糖皮質激素的分泌呈晝夜節律性變化,一般在早上7-8點達到峰值,選擇此時服藥,不僅能模仿機體本身的分泌節律,還能減輕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反饋抑制,減少副作用發生。例如:潑尼松、地塞米松等。
甲狀腺激素類藥物:甲狀腺激素分泌也有一定的規律,通常在早晨到達高峰,隨後逐漸降低。所以此類藥物應在早餐前30分鐘,空腹將當日劑量一次性服用,有利於藥物的完全吸收。例如:左甲狀腺素鈉片等。
降壓藥物:人的血壓大部分情況下表現為晝高夜低的“杓型”,在清晨達到一天中的高峰。對於1天1次的長效降壓製劑,可以放在早餐前(清晨7-8點)服用,具有較好的控制血壓效果。例如:左旋氨氯地平、氯沙坦鉀等。
不同患者可以根據24h動態血壓監測結果,確定自己的血壓變化類型,特殊類型的血壓像是“反杓型”、“非杓型”等,應結合自身血壓變化特點,在醫生的指導下確定不同的服藥時間。
抗抑鬱藥物:大多數抑鬱症狀表現為清晨重、晚上輕,因此,在早晨服用抗抑鬱藥往往效果更好。例如:氟西汀、帕羅西汀、舍曲林等。部分抗抑鬱藥的嗜睡副作用較強,可放在睡前服用。例如:曲唑酮緩釋片、阿戈美拉汀片等。
二、睡前:睡前15-30分鐘
安眠藥和有嗜睡不良反應的藥物:可以放在睡前服用,以免影響白天的工作生活。例如:艾司唑侖、唑吡坦、左西替利嗪等。
抑制夜間疾病發展的藥物:例如支氣管哮喘在夜間易發作,睡前服用孟魯司特鈉平喘效果更好。
抑制夜間生物合成的藥物:例如膽固醇主要在夜間合成,臨睡前服用半衰期較短的辛伐他汀、氟伐他汀等,可以較好抑制膽固醇的合成,比白天給藥更有效。
易引起直立性低血壓的藥物:在睡前給藥可以避免由直立性低血壓引發的危險。例如:特拉唑嗪、多沙唑嗪等。
三、必要時:根據需要使用
一般在疼痛或出現突發狀況時服用,例如以下這些場景:發熱時使用布洛芬退熱;出現中、重度疼痛時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氨酚羥考酮止疼;突發心絞痛時立刻含服硝酸甘油舌下片等。
四、空腹:飯前1-2小時或飯後2小時
腸溶片(膠囊):這是一種特殊的藥物劑型,在胃中不易溶解,而在腸道中才能迅速溶解、吸收、釋放藥效。一些對胃粘膜刺激較大、在胃液的酸性條件下易分解失效、在腸道鹼性環境中更易被吸收的藥物,往往會製作成這種劑型。它們如果與食物同服,會明顯延長到達腸道的時間,使其發揮療效的速度減慢,所以需要空腹服用。例如:阿司匹林腸溶片、麥考酚鈉腸溶片等。
五、餐前:飯前15-30分鐘
部分作用於胃部的藥物:胃粘膜保護劑、促胃腸動力藥、抑酸藥等,對胃部刺激作用較弱,飯前服用易於在胃黏膜表層形成保護膜、促進胃蠕動和食物向下排空、抑制胃酸分泌、緩解灼熱樣疼痛、反酸等症狀。例如:膠體果膠鉍、莫沙必利、多潘立酮、泮托拉唑、雷貝拉唑等。
部分口服降糖藥物:這些降糖藥物主要通過刺激胰島素分泌來降低血糖,餐前服用可以更好地控制餐後血糖水平。如:格列喹酮、格列吡嗪、瑞格列奈。
六、餐中:吃飯的過程中,與食物同服
食物可以促進吸收:食物中的油脂等成分可以幫助藥物吸收,充分發揮療效。例如:多烯磷脂酰膽鹼等。
阿卡波糖:阿卡波糖屬於α-葡萄糖苷酶抑製劑,可與α-葡萄糖苷酶結合,競爭性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腸的分解,減慢葡萄糖的生成速度,從而降低餐後血糖。因此一般要求與前幾口食物一起咀嚼服用或用餐前即刻整片吞服。
二甲雙胍(普通片劑):由於服用二甲雙胍時,常見噁心、嘔吐、腹瀉等消化系統不良反應,隨餐服用可以在不影響吸收的同時,顯著減少這些副作用發生。
七、餐後:飯後30分鐘
對胃腸道刺激較大的藥物: 這些藥物易引起噁心、嘔吐、上腹部疼痛不適甚至消化道出血或潰瘍等胃腸道不良反應,建議餐後服用。例如:阿司匹林(普通片劑)、吲哚美辛、塞來昔布、甲硝唑、鐵劑等。
食物更有利於促進吸收和提高生物利用度的藥物:餐後服用可以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例如:頭孢辛、維生素A/D/E等。
在使用藥品前務必仔細閱讀説明書,遵醫囑規律用藥,才能讓藥效得到充分發揮,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服藥要有時間觀,把握節律很重要。
激素長效降壓藥,抗抑鬱藥晨起服。
他汀抗敏和催眠,睡前使用效更佳。
退熱止疼和硝甘,必要時服顯身手。
腸溶藥物要空腹,迅速到腸好吸收。
作用胃部餐前服,藥效達峰護胃康。
阿卡多烯餐中服,幫助吸收效果好。
胃腸刺激應餐後,隔半小時最常選。
規律用藥遵醫囑,降低風險保療效。
聯合出品
新華網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總醫院
東部戰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策劃:林明、高茗
統籌:李珊珊、董浩、吳安妮、王玥坤
執行策劃:高強、王金志、藍曉紅
視頻:任子寧、季傳澳、張洲、張城
漫畫:葉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