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營觀察丨深山哨位的青春交響-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3/28 09:21:52
來源:解放軍報

軍營觀察丨深山哨位的青春交響

字體:

  上午10點多,深山峽谷裏的霧氣緩緩散去。初春的一天,迎着陽光,記者跟隨一隊武警官兵踏上巡邏路。

  這是一個駐守在深山哨所裏的武警中隊。群山巍峨,峽谷幽深,霧氣濃重。從海拔約2000米的隊部走出來,幾米之外,便看不清人。二級上士黃施健告訴記者,即使晴天,也只有中午前後幾個小時,能見到太陽。

  人跡罕至的峽谷深處,手機信號飄忽不定。“白天兵看兵,晚上數星星”曾是官兵生活的真實寫照。為了給軍營生活增添一抹“陽光”,畢業於一所音樂學院的班長熊威與戰友們一起組建了名為“343”的小樂隊。

  為什麼給樂隊起名為“343樂隊”?熊威説,對中隊每名官兵而言,343是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數字。因為中隊有個執勤點在半山腰上,每次上哨要爬343個&階。

  “像自由的風一樣,青春的步伐沒有什麼能阻擋……燃燒吧,熱血沸騰發燙,拼盡全力是決心向前的力量……”《五公里》《守望》《雲端的哨所》《山谷》等一首首官兵原創的歌曲,都來源於軍營的日常。這群年輕的官兵,用填詞譜曲的形式,記錄激情燃燒的軍營生活。

  官兵們自豪地告訴記者,中隊的武裝5公里越野成績,在全支隊名列前茅。中隊最遠的一個執勤點,距隊部有5.8公里。那條5.8公里的山路,成為官兵天然的訓練場。

  海拔高、山路陡,這段上坡路是新兵們的“難關”,也是老兵們滿滿的記憶。上哨每一段路程,都有一句令人刻骨銘心的標語——

  1.5公里處,寫着“只要有路就全力奔跑,去擁抱更多的風”;2.5公里處,寫着“夢想是金色的,只要注入奮鬥的汗水”……

  一路前行,每一段路程、每一條標語,都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這段“最燃5公里”,也是“343樂隊”原創歌曲《五公里》的靈感來源。

  青年官兵充滿個性、朝氣蓬勃,擁有個性化的表達需求,渴望釋放青春活力。深山裏的這支樂隊,打開一扇窗,讓記者感受到青年官兵豐盈的內心、充沛的活力,以及他們扎根軍營、建功立業的青春擔當。

  軍營的舞&足夠大,大到足夠青年官兵激揚夢想、表達自我,延展着青春的厚度和寬度。

  用青春表達詮釋時代擔當,這群青年官兵可愛又可敬;青春旋律伴奏軍旅之路,這樣的軍旅生涯濃墨又重彩。

  深山哨位的青春交響

  ■唐世豪 解放軍報記者 陳曉傑

  從公路拐下來,車開進一條村道,一路爬坡,就到了位於深山峽谷中的武警某部某中隊。

  雖然已是初春,記者一下車,冷意就從四面八方襲來。營房前,一條清澈的山溪輕快地流過。汩汩的水聲,襯托得大山格外靜謐。

  大山無言,忠誠無悔。扎根深山幾十年,中隊一茬茬官兵在深山峽谷間的哨位上堅守奉獻,用一串串堅實足跡,“奏響”一曲曲青春樂章。

  到了休息時間,白天完成巡邏任務的中士黃志銘在宿舍前架起電子琴,中士謝佔馗敲響架子鼓,隨着吉他手、一級上士熊威撥動琴弦,一首由中隊官兵原創的歌曲《雲端的哨所》,回蕩在深山峽谷:“夢想不曾凋零,戎裝自有擔當。荊棘擋不了衛士的頑強,四季遮不住青春的榮光……”

武警某部某中隊官兵執行巡邏任務。趙珍 攝

  只要有路就全力奔跑,去擁抱更多的風

  在一條5.8公里長的山路上跑武裝越野,是中隊每名新兵適應期的“必修課”。

  岔氣、腿軟……每當新兵們覺得全身力氣都快用光時,班長謝佔馗就會在一旁給大家打氣:“別慢下來,一慢就會一直慢。”

  當初,謝佔馗的班長,也曾這樣鼓勵他。在班長的一次次鼓勵中,謝佔馗的武裝5公里越野成績,整整提升了3分鐘。結束新兵適應期,他被分到離隊部最遠的一個執勤點上。

  從這個執勤點一路返回隊部,有時會經歷3種不同的天氣:這個執勤點在下雨,那個執勤點卻是陰天,到了隊部又出了太陽。剛開始,新兵們還覺得新奇。日子久了,大家也見怪不怪。

  入伍前,謝佔馗憧憬着自己也能操槍弄炮、馳騁沙場。而下連那一天,送兵車開進深山,他才意識到,自己必須面對駐守大山的日子。

  謝佔馗對守山生活的第一印象,來自中隊官兵自發組建的“343樂隊”,以及班長熊威創作的那首歌曲《雲端的哨所》。

  後來,唱着唱着,守着守着,謝佔馗和老兵們一樣,也變成了這首歌的一部分。

  守山的日子,枯燥又漫長,戰友間不管有多少話,平時也聊完了。後來,謝佔馗跟着熊威學起了樂器,這一學就是7年多。

  剛開始,謝佔馗學的是吉他。後來,樂隊的鼓手退役了,謝佔馗就學起了架子鼓,成為樂隊的新鼓手。

  中隊的文娛活動,總缺不了樂隊的身影。樂隊成員還多次走出大山,登上更大的舞&,成為支隊聯歡晚會壓軸節目的表演者。

  面對舞&上的聚光燈和戰友們熱切的目光,謝佔馗每次都很緊張。這時,他就想起中隊那條坡路上的標語:只要有路就全力奔跑,去擁抱更多的風。

  此刻,站上舞&,他感到,自己仿佛在“擁抱更多的風”。

  還沒下連時,謝佔馗並不理解老兵們口中的“苦地方”到底有多“苦”,直到自己真的來到這裡。

  每次順着山路向上跑,進行體能訓練,跑過最難的一段山路後,再品味這句話,更多的是對“苦”的釋然。

  在樂隊,新兵趙寧負責吹竹笛。上初中時,他在母親建議下開始學習演奏竹笛。他坦言,那時自己其實並不喜歡這種樂器。

  上大學後,趙寧選擇了參軍。為了準備入伍體檢,他通過加強運動,減重40多斤。下連後,他因手臂力量偏弱,單杠成績一直不理想,班長和副班長就陪着他一起練器械。為了提升3000米跑的成績,班裏所有戰友自發陪着他跑山路。

  按照中隊傳統,老兵退役和新兵下連,都要參加一次巡山。那一次,趙寧穿戴全套裝具,跟在班長後面。幾十公里的山路,他們走了很久。一路上,趙寧切身體會到“自己走出來的路,每一步都算數”。

  入伍半年,趙寧的體能素質有了明顯提升。在執勤點上,他還學會了不少新技能。

  蛇年春節前,樂隊受邀參加上級組織的新春晚會。在熊威的鼓勵下,趙寧重新拿起竹笛,成為樂隊最新的成員。

  “有了這段當兵的經歷,我相信自己能走好以後的每一步。”趙寧説。

  守衛大山,然後“把自己變成大山”

“343樂隊”成員參加演出。徐璨 攝

  在隊部學習室裏,記者看到,中隊官兵的合影按年份貼在墻上。每張照片裏的青春面孔不盡相同,但照片的拍攝地都在營房前,背景都是一座凌空而過的鐵道橋。

  “你看,我們中隊有一大一小兩道‘營門’。”站在隊部前面的路上,順着楊中隊長所指方向,記者往外看去,原來,中隊營門口不遠處有座鐵道橋,極似一座高大的“營門”。

  聽戰友們説,許多年前,鐵道橋上經常有客運火車經過;再後來,橋上偶有貨運火車經過;這些年,橋上則悄無聲息。深山裏的軍營,顯得更加靜悄悄。

  夜晚的崗樓,寂靜無聲,只有哨位前的執勤信息系統終端屏幕,發出些許光亮。記者在終端界面上,看到了各片區實時監控畫面和峽谷地形圖,還有上一班哨兵、當班哨兵和接班哨兵的名字。

  面對記者的提問,當班哨兵黃志銘有些靦腆。

  黃志銘個子不高,故鄉在大山裏。大學畢業後,他參軍入伍。只不過,已經走出大山的他沒想到,自己又來到了另一座大山。

  下連後,看到中隊有樂隊,黃志銘躍躍欲試。因為性格內向,加上普通話説得不標準,黃志銘有點自卑,擔心自己融不到樂隊裏去。

  恰逢退伍季,樂隊的鍵盤手退役了,黃志銘便試着學起電子琴。“希望你能堅持下來。”熊威不時鼓勵他。

  2個月後,黃志銘第一次彈出一首完整的歌。半年後,黃志銘和樂隊其他成員,一起登上了聯歡會的舞&。

  第一次站在舞&上,戰友的吶喊聲和如潮的掌聲,讓黃志銘“感覺很夢幻”。

  “剛開始只是感興趣,後來發現加入樂隊帶給我很多正向激勵,讓我更加熱愛生活,整個人都變得積極向上。”記者靜靜聽着黃志銘描述自己一點一滴的變化,“隨着參加演出次數越來越多,我變得自信起來,內心更加強大了。”

  這兩年,黃志銘常常參加演講比賽、讀書分享會,已然成為中隊的“演説家”。“一開始做不好沒關係,堅持努力就會慢慢變好。”他説。

  熊威是樂隊的組建者,也是中隊兵齡最長的戰士。12年前,從一所音樂學院畢業後,他工作了幾個月,卻發現那樣的生活與自己想要的生活有很大差距。

  熊威果斷報名參軍。那批同年兵裏,只有熊威一個大學畢業生。最初他只打算“很努力地過完兩年”,但後來,他選擇了留隊。

  選晉警士後,熊威從兄弟部隊調到這個中隊來。這裡營門外的山溪水流聲很大,剛開始,他整夜整夜睡不着。

  中隊的幾個執勤點,熊威都守過。高山峽谷,寂寞哨位,那種“人看人、人看山”的情形,是最平淡不過的日子。

  “要找點東西激勵自己。”熊威決定拿起樂器,自己譜曲,用歌聲打破大山的沉寂,咏唱軍營的生活。

  上大學時,熊威主攻吉他和電子琴。入伍後,他又自學了架子鼓、貝斯等樂器。每批新兵裏,都有對音樂感興趣的戰士。只要戰友們願意學,熊威就用心教。後來,在他的倡議和帶動下,中隊成立了這支樂隊。

  深山峽谷的軍營裏,回蕩着青春旋律,官兵們更有活力,精神面貌也更好了。

  這些年,中隊的基礎建設越來越好,有了圖書室、健身室、唱吧,娛樂健身設施和器材越來越完善,官兵的興趣愛好更廣泛、生活更多彩了。

  向前奔跑,就有不期而遇的美好。“來到部隊,我收穫了很多,不論是人生經歷,還是青春價值。”熊威向記者吐露了扎根深山哨位的心聲,“和一代代老兵那樣,守衛大山,然後‘把自己變成大山’。”

  即使藏在深山,奮鬥也一定會被看見

  在一個執勤點的學習室,班長黃施健指着最新的一塊榮譽獎牌告訴記者:“我們班剛榮立集體三等功。”

  學習室墻上,展示着許多榮譽獎牌和獎狀。每一批輪換到這個執勤點的戰士,都想通過自己的努力,為班裏爭取新的榮譽。

  那天,黃施健下山,到上級單位去領獎。路途很遠,戰友們都以為班長第二天才能趕回來。沒想到,當天傍晚6點多,黃施健就抱着獎牌回到了執勤點。

  “我知道大家的心情,所以着急往回趕。那晚,我們全班圍着那塊集體三等功的獎牌,笑得別提多開心了。”黃施健説。

  即使藏在深山,奮鬥也一定會被看見。

  守望大山,中隊官兵把哨所當家建。他們在周邊開闢了“小小南泥灣”,種上各種蔬菜。豌豆尖、生菜、韭菜、香菜……一棵棵綠苗齊齊整整,生機盎然。

  “快樂做小事,小事高標準。”這是中隊官兵的自我要求。訓練執勤任務之餘,黃施健帶着戰士們,把門前的水溝變成了清澈的小溪,把曾經的荒地建成了整齊的菜地。

  休假歸隊,戰士們常會帶回一些家鄉的果樹苗和蔬菜種子。黃施健種下的百香果樹苗,如今長勢喜人,根部已有手腕粗。他們還在半山腰上,種出一片桃林。桃花盛開時,仿佛一片雲霞,煞是好看。

  在這裡,“以隊為家、以點位為家”從來不是一句口號。二級上士喻強,是中隊的“百事通”。入伍以來,他在駕駛員、油料保管員、偵察員、營房維修工、網絡維護員等崗位上都幹過,可謂“學一行、精一行”。

  修燈泡、補瓷磚、接電線……在營區裏,總能看到喻強忙忙碌碌的身影。“這麼多年,我和戰友們對這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都有了深厚的感情。”他説。

  正如二級上士藍新感受到的那樣:在深山峽谷裏守衛的時間越久,堅持就越成為一種習慣。

  哨兵的任務之一,就是防山火、防自然災害、防誤入闖入。除了交接哨,幾乎沒有人會上到執勤點來。

  適應這種寂寞並不容易。“以前,站哨久了,真希望從視線裏冒出個人來。”藍新笑着跟記者説。

  戰士們改變着這座大山,這座大山也改變着他們。以前,藍新總想參加比武競賽,奪得名次後,“驚艷亮相”;現在,他喜歡上了這裡的安靜。以前,他做事常追求一下子就能有個好結果;現在,他更享受工作的過程,在日積月累中收穫點滴成長。

  藍新帶過的兵至今已有幾十個。許多退役的戰友常會給他打電話匯報近況。駐守大山深處,每天在平凡的戰位上做著普通的事,藍新最反對也最警惕那種“不學習也不思考”的狀態。

  作為班長,他在訓練、生活、學習等方面對班裏戰友的要求都很嚴格,想方設法讓他們多學一些東西。

  入夜,深山裏溫度驟降。藍新和領班員一起走過343個&階,爬上半山腰的崗樓。

  “哨兵同志,請認真履行職責。”“是!”崗哨交接完畢,&階上的燈帶關閉,崗樓裏藍新筆直的身影與夜色融為一體。

  站在哨位上抬眼看,夜色深沉,大山茫茫,只有星星在夜空中眨眼。藍新在心裏哼起樂隊原創歌曲《守望》:“大山無言,見證纍纍功勳;幽谷深深,堅守忠誠無悔……”

  此時此刻,唱歌的哨兵,就是歌中的人……

    【糾錯】 【責任編輯:高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