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行的魅力在於高度還是速度?看“跨代雛鷹”如何作答 -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2/17 10:43:41
來源:人民空軍

飛行的魅力在於高度還是速度?看“跨代雛鷹”如何作答

字體:

  他曾在清華大學讀書

  也曾在航空大學飛行

  如今,更是和戰友們

  跨代改裝新型高級教練機

  作為“跨代雛鷹”

  他是別人眼中的藍天驕子

  追逐“空天夢想”

  他一次次調整自己的“飛行姿態”

  給出速度與高度的最優解

  今天,小編為您推薦

  空軍石家莊飛行學院飛行學員

  楊嘉迅的“換羽”歷程

  我叫楊嘉迅,是空軍航空大學與清華大學聯合培養的“雙學籍”飛行學員。完成初級教練機訓練後,我和戰友們跨代改裝,直接開始了高級教練機的訓練。

  在他人眼中,我們一飛沖天,英姿颯爽。但我們自己卻很清楚,蛻變的道路可謂“一山放出一山攔”,攀登高峰的過程中,有浪漫,更有艱辛。

圖片

  在清華的第一堂空氣動力學課上,教授就提出一個問題:“飛機靠動力克服空氣阻力獲得速度,以速度獲得升力達到想要的高度。大家覺得飛行的魅力,是在於高度,還是速度?”

  我當時舉手搶答説:“我希望能飛得更高。只要我具有了足夠的高度,飛行就可以更為從容。我可以更好地享受美麗的景色,也可以放心大膽地機動,最重要的是讓敵人無法觸及。”

  “謝謝你的回答。不過,提升高度的過程總是要付出努力的,躺平肯定不行。你需要昂起頭,保持一定的迎角才能得到所需的升力。要記住,迎角越大,你需要克服的阻力也更大,你得更加努力。而且,迎角過大的話,你得小心失速,那樣會讓你身心俱疲,卻升力頓失。”教授的話講了飛行,又不止於飛行。

  在那以後,我對“失速”這個課題産生了興趣,一頭扎進圖書館,研究歷代科研人員和飛行員與失速的生死較量。這門課結束時,我做了以“失速”為主題的結課報告。教授笑着點評説:“悄悄告訴大家,失速也不用過於擔心,不妨降低姿態,減小迎角,暫時停止爬升甚至來點俯衝。等你恢復了速度,積蓄了動能,只要能及時拉起,就能重新向上。”

圖片

  後來,我開啟了我的初教機飛行訓練。剛學完飛行理論課,在地面上欣賞特技飛行表演時,我覺得飛行員的一招一式都能與空氣動力學理論對應,不禁暗自欣喜,以為自己已將理論與實踐融會貫通。可當自己坐在駕駛艙裏,才發現原來那些看似輕巧的動作,完成起來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剛飛特技動作那段時間,時間總是過得很快。我還沒明白怎麼回事,偏差是怎麼産生的,我的操作就以師父的批評結束了。常常一個架次下來,我就像是失速的飛機,抬不起頭。

  “提升高度的過程總是要付出努力的,躺平肯定不行。”心中默念著教授説過的那句話,我在演練場轉了一圈又一圈,拿着小飛機模擬空中的動態,想象着氣流的痕跡。我更加積極地總結犯過的錯誤,制定改正的措施,落實到下一個架次中,師父的批評也逐漸減少。

  後來飛特技動作,在座艙裏時間好像過得很慢,指尖觸碰到氣流的震動,身體感受到載荷的壓力,我對“人機合一”有了直觀的體驗。空氣動力學課上的公式不再抽象而生硬,板書仿佛化為空中的氣流,産生升力托舉我高飛。

圖片

  再後來,我到了新的學校,新的師父帶領我駕馭更先進的戰機。第一次坐上新戰機起飛,自認為初教機技術很過硬的我,被否定得很徹底。在這架更強大、更複雜的新戰機面前,我完全找不到當初那種“人機合一”般的暢爽感覺。

  “跨代改裝高級教練機難度很大,你空學理論,眼高手低,空中都用不上。”飛了幾次都沒找到訣竅,新的師父很乾脆地告訴我,不妨放低姿態,忘掉以前的習慣,從零學起。我明白,再不調整自己的“迎角”,我就要失速了。

  我再一次拿着小飛機模型,用自己的腳步丈量新的演練場。每當感覺自己“迎角大”,理論掌握不透時,就稍微“松松桿”,俯身到理論課本裏尋找答案,或請教身邊的同學。理論書翻開了又合上,飛行服反復被汗液浸透又曬乾,地面演練和模擬器幫助我練熟注意力分配,氣流的痕跡終於又在我的腦海裏變得清晰。終於,我迎來了新戰機的單飛。戰機昂首飛向藍天的那一刻,我重新找回了馭風而行的滋味。

圖片

  回看飛行視頻、總結體會之餘,我又把在清華學習時記錄的空氣動力學筆記翻開,在理論中一一尋找實踐的依據。我想,“飛行的魅力在於高度還是速度”這個問題,我已經有了新的答案。高度與速度二者相輔相成,真正重要的恰恰不是二者中的哪一個,而是如何靈活準確地調整“迎角”,在“求高”和“求快”之間切換。

  通往戰場的路上想必困難還有許多,我要不斷優化自己的 “飛行姿態”,才能有足夠的能力捍衛祖國的領空,完成自己的使命。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