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在納卡戰爭和俄烏衝突中的表現-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4 08/07 17:29:29
來源:中國航空報

無人機在納卡戰爭和俄烏衝突中的表現

字體:

  HAROP巡飛彈。

  引言

  自2001年美軍將MQ-1無人機用於反恐行動以來,無人機的作戰範圍便從偵察逐漸拓展到攻擊,並在世界熱點地區取得了顯著戰績。特別是阿塞拜疆-亞美尼亞爭奪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下文稱:納卡)地區控制權以及目前正在進行的俄烏衝突,處處都有無人機的作戰身影。阿塞拜疆依靠無人機高低搭配戰術擊敗亞美尼亞軍隊、烏克蘭率先在非對稱作戰中使用商業無人機達到戰鬥目的等戰例,都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兩場戰事中的無人機不僅得到廣泛應用,而且在社交媒體上成為當紅“明星”武器;同時俄烏衝突強化了納卡戰爭中得到的直接感受——諸如連排級別的作戰單元迫切需要無人機來支撐其作戰行動。隨着無人機介入局部戰爭程度越來越深,無人機將取代有人機各種角色並驅使未來戰爭走向智能化等話題,引起了世界各國的高度關注。

  無人機作戰需求

  無人機最大的功用就是把飛行員從空中挪到了地面,以無線電遙控或由自身程序控制為主,具有遙控或自主等多種飛行模式,能攜帶特定載荷,在大氣層內執行作戰任務。由於沒有了飛行員,無人機就可以大機動過載(戰鬥機最大為9g)、機載救生系統可以取消、改裝升級簡單、重復或一次性使用等等。隨着戰爭實踐積累和發展,無人機系統能夠適應“枯燥、惡劣、危險、縱深”(Dull,Dirty,Dangerous & Deep,4D)環境,具有高成本效益的優勢。與有人飛機相比,無人機成本低,可以執行更危險的任務,並具備更長時間不間斷執行任務的能力,因此廣泛用於戰場各個領域。

  阿塞拜疆的TB-2無人機。

  任何戰爭都是作戰體系的對抗,先進的體系對落後的體系將呈現碾壓速勝狀態。無人機的強大在於它自身自帶一個小型作戰體系,集偵察、打擊、指揮、協同和干擾於一體,可實現作戰效果最大化。隨着作戰場景拓展,無人機已成為當前武器裝備體系中的新生力量,在信息支援、探測跟蹤、火力打擊等領域發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無人機豐富的功能和戰術,為現代戰爭提供了諸多新的可能性。利用無人機高效的情報、監視和偵察能力,可對暴露的、防護薄弱的地面部隊進行快速、精準打擊。對於那些無力維持常規空軍規模的中小國家,無人機是可以獲得空中優勢、較對手具有非對稱優勢的作戰&&之一。軍事技術進步帶來的“先行者優勢”將使未來戰爭更多以非對稱作戰的形式呈現,比如阿塞拜疆之於亞美尼亞。

  未來戰場中,無人機將被部署在戰況最激烈、最危險的前線,遂行偵察、誘餌、干擾、自殺式攻擊等任務,實施飽和式或蜂群式攻擊。在這種戰場環境中,無人機往往被定位為可消耗裝備,除了成本低、數量多,還應具備一定的智能化、抗干擾、自組網能力。

  無人機的戰場表現

  2020年納卡戰場硝煙尚未散盡,2022年俄烏衝突戰火烽煙再起。這兩場中等規模衝突為我們揭開了現代戰爭的冰山一角。無人機發揮的突出作用顛覆了人們對常規戰爭的認知,在世界戰爭史上具有標誌性意義。

  納卡衝突是兩個中亞小國的軍事對抗,俄烏之間更是中高烈度戰爭,其基本交戰模式仍然遵循傳統的火力戰。雖然無人機的參與為這場戰爭增添了高科技色彩,但並不是高新技術條件下的智能化戰爭。無人機僅僅是作為戰場偵察和精確打擊手段,與地面進攻力量協同不足,沒有融入到完整的作戰體系中。從納卡戰爭到俄烏戰爭,我們已經感覺到:隨着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的技術進步,具備高度自主行動和協同作戰能力的無人機作戰場景,距離我們不遠了。

  (一)納卡戰爭蘇聯解體後,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在1992~1994年曾爆發第1次納卡戰爭。停戰後,雙方在實際控制線總有摩擦。受多重因素影響,2020年秋天在納卡地區,雙方再次兵戎相見,歷時44天。戰爭初期,阿軍從納卡南部山區的低地向高地的亞軍發起地面攻勢,出動對地戰鬥機和武裝直升機,意欲攻佔亞軍多年苦心構築的防禦工事。在亞軍防空系統反擊下,阿軍蘇-25等有人機數次被擊落。於是,阿軍改變進攻戰術,依託TB-2無人機和HAROP巡飛彈(即自殺無人機)等裝備取得壓倒性勝利,在無人機作戰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

  阿、亞兩軍的軍事作戰思想都來源於蘇聯。經過30餘年發展,阿軍逐漸接受了輕型複合突擊部隊理念,而亞軍仍堅持縱深防禦的作戰模式;亞軍前沿的近程防空體系老化過時,甚至TB-2的機載武器射程都超過亞軍防空系統的攻擊範圍。這些都為阿軍無人機在納卡衝突有上佳表現,奠定了前提條件。

  為了壓制/摧毀亞軍防空系統、奪取戰區制空權,進而消滅對方有生力量,阿軍採用了以下戰術,分別實施並相互策應:

  ①有人機提供空中保護和信息支援。土耳其F-16戰機進入阿塞拜疆空域,使執行後續作戰任務的TB-2、Hermes和Heron等無人機機隊免於空中或防空導彈襲擊;同時土耳其的E-737預警機提供戰區情報信息支援。

  ②無人機充當誘餌。利用“KORAL”地面電子戰系統干擾亞軍雷達信號,同時將老舊的安-2運輸機改裝為遙控無人機並裝上炸藥,誘騙亞軍的中近程雷達開機,然後定位並定點清除。

  ③無人機偵察、定位和攻擊。游獵在空中的TB-2無人機等機隊偵測目標(其中含亞軍設置的部分假目標)後,將戰場信息回傳給指揮中心。對於單個目標和小股部隊,使用自身攜帶的MAM-L精確制導導彈進行毀傷;對於防空陣地、裝甲車輛等集群目標,引導火炮和戰鬥機進行密集打擊;同時協同指揮Harop、SkyStriker等巡飛彈繼續癱瘓暴露的防空系統。另有報道,TB-2引導阿軍火炮摧毀了俄制S-300防空導彈系統,以及Harop擊毀亞軍一套“驅蟲劑-1”反無人機電子戰系統,據稱都是無人機戰史第一次。

  ④無人機毀傷評估。經過第一波次打擊後,TB-2無人機根據戰場情況,將偵察圖像等信息回傳指揮控制中心,以決定是否再次發起第二波次打擊。據開源信息數據,戰前亞軍共有40套防空系統。此役之後,亞軍共損失26套防空系統和14部雷達。

  ⑤無人機深度偵察。阿軍取得制空權後,極大削弱了亞軍把山地作為天然屏障的地理優勢。防禦工事失守後,亞軍裝備及人員沿着公路後撤,無人機可輕而易舉地找到坦克、火炮或車輛集結地等目標。阿軍無人機有效引導火炮射擊,讓原本只有在平原地帶才有優勢的火炮發揮了同樣的殲滅功效。

  ⑥阿軍借助無人機實時回傳能力,不間斷地將前線戰鬥視頻或打擊地面目標的畫面發布在各類社交媒體上,以期鼓舞士氣、震撼對手心理,進而收到了良好的輿論效益。

  通過上述方式,可以清楚地看出阿軍高低搭配的作戰樣式,既有有人機的保護,也有無人機之間的協同,還有無人機不同角色的發揮。這些無人機的主要技術參數、性能和使用條件各異,作戰過程中可擔負不同類型的作戰任務,這也説明了阿軍戰術調整的高明。

  此役亮點是阿軍的無人機裝備表現驚艷,引起世界各國極大關注。但人們有意無意忽略了看不見的“電子戰”配合。土耳其製造的TB-2翼展(12.0米)大於F-16(9.5米),其雷達特徵應高於F-16。如果沒有電磁信號壓制或欺騙,TB-2根本就接近不了亞軍的防空系統。阿軍公布的亞軍雷達被毀瞬間,其天線還在無效地轉動的視頻,説明了電子戰應用也是此役無人機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雖然阿軍無人機表現出強大的戰鬥力,但雙方是為了領土爭端,其最終意圖還是必須依靠地面力量去實現。隨着進攻推進,阿軍軍事行動便從無人機壓倒性優勢的消耗戰轉變為戰術多樣的攻堅戰。據不完全統計,阿軍2763名士兵喪生,亞軍陣亡2718人。雖然雙方人員損失相當,但有理由認為亞軍減員基本是無人機造成的,而阿軍大部分傷亡發生在地面戰鬥中,有報道稱:在戰爭第一個星期,亞軍頑強抵抗,阿軍向山區高地只推進了不到20千米。可見,如果阿軍將無人機融入到完整的作戰體系中,即有效協同空中打擊與地面進攻,阿軍人員損失數量不會這麼大。

  (二)俄烏衝突2022年2月,俄羅斯針對烏克蘭發動了“軍事特別行動”,意欲通過閃電戰迅速達成軍事和政治目的。不曾想烏軍的頑強抵抗和後續北約武器與信息援助,加之俄軍事前準備不足,俄烏衝突逐漸進入僵持狀態。雙方在“進攻-反擊”大小循環中不斷轉換攻防角色,期望中的閃電戰慢慢拖成了持久戰。

  戰爭初期,俄軍進攻梯隊負責突破烏軍防御前沿,成功控制部分城市;突擊梯隊負責縱深打擊,但兵力不足,難於實施側翼包抄、殲滅烏軍重兵集團。進攻難於奏效,撤退又不甘心,加之雙方都沒有制空權,戰局開始陷入膠着。烏軍退入城市堅守,在摸清對方薄弱點之後,以小分隊遊擊戰方式不斷襲擾俄軍,積小勝為大勝。俄軍遇挫後,從“縱深攻擊”轉為“火力主戰”戰術,烏軍小分隊襲擾戰法效果下降。烏軍總體實力弱,對抗的唯一路徑就是借助北約軍援,與俄軍一拼高低。

  在上述背景下,缺乏基礎彈藥和精確制導武器庫存的烏軍發現無人機不可或缺,遂利用TB-2軍用無人機對俄軍發起多次縱深攻擊,包括擊沉俄“猛禽”巡邏艇、蛇島上空擊落米-8直升機,還協助過攻擊“莫斯科”導彈巡洋艦,都取得了不俗戰績。相反,俄軍開始並沒有看重無人機的戰術價值。隨着俄軍的電子戰和防空系統部署,烏軍TB-2連續被擊落,無人機作戰效能大幅降低。

  鋻於諸如MQ-9、TB-2等大中型無人機,易受到對手防空系統和反無人機系統攻擊,烏軍便把目光投向了小型無人機,尤其是商用型。小型無人機通常具有一定的載重性能,且具備優良的二次開發能力,通過加裝各類任務模塊即可在軍事行動中發揮不同作用,可廣泛用於戰場偵察監視、低空突襲、中繼通信、目標指示和毀傷效果評估等。在政府支持和民間力量幫助下,烏軍使用的改裝技術並非先進的高科技,而是價格便宜、容易引進的成熟技術。小型商用無人機配裝不同功效的炸藥,攻擊俄軍補給線、坦克或裝甲兵車、武裝人員以及基礎設施,均取得良好戰績。隨着對抗加劇,俄軍亦步亦趨地學習烏軍經驗,在無人機某些戰術應用上反超烏軍。

  雖然商用型較軍用型無人機在戰場上更脆弱,但由於成本低廉,且不需要複雜的地面基礎設施(比如跑道、地面站等)等優點,得以大量裝備。目前,就毀傷效果而言,三類無人機應用最廣泛、影響力最大,即:

  ①巡飛彈,在目標區域上空游蕩,具有超視距打擊能力的自殺性無人機。

  ②單向攻擊無人機,亦稱“神風”特攻隊,可以點對點精確打擊,到達位置就自爆。

  ③FPV無人機,亦稱第一人稱視角無人機,可突襲12千米範圍內的快速移動目標和躲避的靜止目標。

  俄烏戰場FPV無人機概念興起,烏軍創造性地將原來執行遠程作戰即地面監視和遠程殺傷的&&,變為了一種近距離廉價投送爆炸物和提高火炮精準度的工具。針對150千克以下的小型無人機系統,烏軍在商用型無人機應用的漸進式優勢,最終提高了無人機作戰的成本效益,這種加改裝做法反映了(短兵相接的)作戰單元如連排級別或單兵對無人機的依賴程度。

  開戰800多天,俄烏衝突已經成為第一場全面的無人機戰爭。戰爭伊始,俄烏可用無人機種類從戰前20多種發展到目前的70多種,適配彈藥20余種。其中,圖-141、圖-143主要用於偵察,收集情報、提供實時圖像,提高態勢感知和作戰精度;Orlan-10、Aerostar主要用於監視,持續監視敵人行動和地點,保持戰略優勢,使戰術調整成為可能;TB-2、Harop、Orbiter 1K、SkyStriker、Lancet、Switchblade主要用於打擊,配備武器系統、執行精確打擊,改變了傳統的戰鬥模式。在長1000多千米的俄烏膠着戰線上,每隔10千米左右,雙方通常會有25~50架無人機在中間區域穿梭活動。

  開戰19個月內,雖然烏軍出動無人機是俄軍的3.8倍,但俄軍利用中近程防空系統和強大電子戰(干擾傳感器以及商用型無人機未加密的衛星導航系統或通信鏈路)能力,毀傷了烏軍大量無人機。從無人機進攻次數看,烏軍成功率為14.3%,遠低於俄軍的54.0%;從攔截無人機次數看,烏軍成功率43.3%,也低於俄軍的85.1%。以上數據表明:俄軍無人機綜合運用能力略高一籌。雙方的無人機漸漸演變成了一次性裝備,預期壽命也就5~6次的出動次數。

  就無人機運用的技術創新,烏軍都領先一步。比如信息化方面,這固然有北約提供的信息支援和衛星鏈路的支持,也有烏克蘭民間研發的推動。一款名為“Delta”數字地圖,融合了來自無人機、雷達、智能手機、衛星圖像和開源情報網的信息,就能將一定範圍內烏軍和對手的規模、火力、位置等信息清楚地顯示在手持平板電腦或手機上,為低至排級的作戰單元提供了實時戰場信息。類似軟體還有GIS Arta、Kropyva等APP。這類創新的態勢感知工具意味着不同作戰單元可以有機協調,能夠使炮兵迅速分享敵方單位的坐標,加快瞄準過程,使從獲取目標到射擊的殺傷鏈時間——過去通常需要30分鐘左右——縮短為3~5分鐘。

  縱觀2年多的戰事,我們看到的都是單個無人機偵察、校準火炮或近距離攻擊,很少見到成群的無人機機隊作戰的報道或視頻。這種現象説明:鋻於無人機強大的偵察和打擊能力,須以排和連為單位進行分散作戰,於是無人機目前應用集中於作戰小分隊層面,幾近是必備的單兵裝備。小型商用無人機載彈量有限,殺傷範圍小;對營、旅以上規模的作戰行動,就得需要中長航時的軍用無人機,遂行大範圍偵察、監視或攻擊任務。另外,針對戰場上空眾多的無人機聚集,如何敵我識別,也是無人機機隊的應用難題。

  除了西南部少量山區,烏克蘭廣袤的土地一馬平川,城市之間就是連成片的農村。平原作戰,傳統的地面軍事力量就得靠掩體或戰壕,一寸一寸地爭奪土地。在這種情形下,無人機就能高效地發揮獨特的效用,配合地面軍事力量清理、控制和堅守領土。尤其是靈活機動的FPV,一旦看見目標,基本就能鎖定並擊毀。由於目前俄烏雙方基本處於角力僵持階段,短時間內難以出現大規模戰鬥,於是俄烏兩軍的無人機就以“突襲”為主,類似“打冷槍”,令對手難以應對。

  無人機對未來戰場的影響

  俄烏衝突乃至之前無人機參戰的局部戰爭,不論就武器裝備而言,還是就軍事思想和作戰樣式,都沒有超出傳統戰爭範疇。無人機大量涌現,會在局部方面産生某些影響,比如:①無人機改變了陸軍部分戰術,以往步兵攻防只需注意前面、後面和側面方向的敵人動態,現在就得警覺來自頭頂上方無人機的全向攻擊可能;②彎曲的戰壕或掩體,根本防不住FPV靈活機動的追擊;③坦克被迫加裝簡易“天棚”、焊接鐵柵欄等方式,以此來提高反無人機能力。另外,無人機使得部隊集結或發起突襲,越來越困難。諸如此類戰術改變都是局部性的,還不足以推斷出無人機開始塑造未來戰爭模式的判斷。無人機的能力尚有待於繼續發展,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沒有賦能無人機。俄烏衝突還是混合戰爭,既有高端的信息戰,也能看到二戰以來的老舊裝備運用,如俄軍T-54坦克(1947年完成設計定型)出現在俄烏戰場、烏軍雅克-52教練機用衝鋒槍擊落俄軍Orlan-10無人機的戰例。

  俄羅斯Orlan-10無人機。

  結束語

  隨着無人機應用越來越廣,面對先進的無人機作戰武器和作戰概念,傳統的地面裝甲、機械化和機動編隊存在巨大的脆弱性。如果沒有強大的對空探測、反無人機武器,傳統地面部隊在未來將陷入極大的困境。面對無人機尤其是無人機蜂群未來應用,發展新型電子戰手段+傳統火力的防空系統迫在眉睫。

  當一方應用無人機獲得優勢,另一方也會加強無人機能力以縮小差距,這樣就會導致雙方無人機軍備競賽。當這種競賽達到平衡時,打破這一平衡的利器,就是反無人機裝備。於是,在可預見的未來,各類反無人機裝備將是下一場戰爭必備的武器&&。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