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用核熱推進航天器概念圖。資料圖片
在電影《星際探索》中,人類打算在海王星建設基地,以支持尋找太陽系外宇宙生命蹤跡的活動。然而,海王星距離地球約45億千米。如此遙遠的距離,無論是對航天員,還是對航天器,都是一項艱巨的考驗。從電影回歸現實,時至今日,人類登陸月球都如此艱難,更別説載人登陸比月球更遙遠的火星,甚至海王星了。
要實現星球間如此遠距離的航行,必須“輕”裝“疾”進:一是要盡可能快,二是攜帶的燃料要盡量少。使用化學火箭攜帶成千上萬噸燃料來實現這種“跋涉”顯然是不現實的。因此,只能借助於體積更小、動力更強、壽命更長、環境適應性更強的推進方式——空間核推進。
空間核推進,主要分為核熱推進和核電推進兩種。
核熱推進,是利用核反應産生的熱能把推進劑加熱到一定的溫度後,讓高溫高壓的推進劑從噴管高速噴出,進而産生推力的裝置。核熱推進具有推力大、比衝高、可多次啟動等特點。與化學推進相比,核熱推進可採用氫、甲烷等原子量小的氣體作為推進劑,如此既可以獲得較高的出口速度,又不必擔心氧化劑燃燒劑意外相遇引發燃燒的問題。公開資料表明,採用氫氣作為推進劑的核熱推進,比衝可達1000秒(化學火箭的比衝一般小於500秒),速度增量超過22千米每秒,高於第三宇宙速度。早在20世紀50年代,美國就開始研發以大型洲際彈道導彈為推進對象的核火箭發動機。然而由於種種原因,計劃被迫終止。不過,據外媒報道,目前,NASA正開展一項名為“功率調整演示火星引擎”的核熱推進系統的研究,希望在本世紀30年代執行可能的火星貨運任務時進行飛行測試。
核電推進,是利用核電源産生的電能將推進工質(如氙)電離成等離子體狀態,隨後在電場或磁場的作用下,等離子體被加速並從噴管噴出,進而産生推力的裝置。核電推進將核能的高能量密度與電推進的高比衝(可達10000秒)相結合,被認為是未來執行深空探測任務的優選方案。蘇聯於20世紀60年代開始研發核電推進,其中最成功的是霍爾發動機。該發動機係蘇聯首創,於20世紀70年代末期成為一種定型的核電火箭發動機。
除通過核裂變反應産生能量外,英國一家企業正在研發基於聚變反應的、功率為兆瓦級的發動機。據介紹,使用這種發動機“能將前往火星的旅程縮短一半——大約3個月而不是6個月——並允許在太陽系外執行任務”。
“繁星是宇宙的眼淚,閃爍着希望與夢想的光芒,等着我們去探索。”空間核推進技術的發展,或將助力人類實現這一夢想。
或許在未來某一天,人類真的可以實現《星際穿越》中“腦洞大開”的情節:飛離地球,飛出太陽系,離開燦爛的星河,去窺見未知星球的雄偉與神秘。(梁東興 湯志成 作者單位:武昌理工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