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9/ 08 09:18:47
來源:解放軍報

未來戰場,重型武裝直升機將面臨怎樣的新挑戰、新機遇

字體:

    重型武裝直升機“飛”向何方

    今年4月,土耳其航空航天工業公司研製的T-929重型武裝直升機在安卡拉完成首飛。這標誌着T-929成為繼美國AH-64“阿帕奇”和俄羅斯卡-52、米-28之後,全球第四型完成首飛的重型武裝直升機。

    重型武裝直升機研發的技術難度不小,礙於其較高的技術門檻和鉅額的投入,不少國家對其研發“敬而遠之”。與此同時,隨着近年來防空手段的增多及防空武器效能的提升,重型武裝直升機戰場生存所受威脅變大,這使得美國、俄羅斯在規劃下一代直升機發展時開始把目光轉向別處,一度引發“重型武裝直升機還能存續多久”的疑問。

    T-929的問世,在一定程度上為重型武裝直升機的繼續發展提供了注腳。那麼,今後的重型武裝直升機,能不能在陸戰場上繼續佔有一席之地?新機型的出現,是否使重型武裝直升機的發展之路變得更為清晰?未來戰場,重型武裝直升機又將面臨怎樣的新挑戰、新機遇?請看解讀。

    T-929武裝直升機。

    戰場生存空間被壓縮催生“天問”

    今年8月中旬,俄羅斯軍隊的幾架重型直升機上演了驚險一幕。在一架卡-52武裝直升機被便攜式導彈擊落後,一架米-28武裝直升機實施火力壓制和掩護,一架米-8運輸直升機快速降落,救起了成功跳傘的卡-52直升機飛行員。

    卡-52M武裝直升機。

    3架重型直升機中,有2架是重型武裝直升機。一方面,這顯示了重型武裝直升機在陸戰場上的活躍性,另一方面,則折射着重型武裝直升機戰場生存壓力變大的事實。不僅是卡-52,美國的AH-64“阿帕奇”多次被擊落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重型武裝直升機戰場生存壓力變大,主要源於它的“天敵”和競爭者正不斷增多、變強。

    尤其是便攜式防空導彈、車載防空系統的發展,讓昔日重甲護身的重型武裝直升機所受到威脅日益增大。

    面對已經發生變化的戰場環境以及重型武裝直升機的戰損,美軍在規劃未來直升機發展時,沒有推出全新的重型武裝直升機研發計劃,而是啟動了一個名為“未來攻擊偵察直升機”的計劃,計劃中的新直升機以高速飛行見長,並以此取代“基奧瓦”武裝偵察直升機和部分AH-64“阿帕奇”直升機。在之前的2009年,美軍曾推出聯合多用途直升機計劃。這一計劃中,美軍大致列出了未來將研發的幾種直升機機型,其中也沒有研發新重型武裝直升機的內容。

    事實上,不少國家的軍工企業研製新一代直升機時,把目光投向了中型直升機。2022年8月,意大利萊昂納多集團完成首飛的AW249新型偵察/武裝直升機,最大起飛重量超過7.5噸。儘管增強了裝甲防護、武器載荷超過1.8噸,但是,該型直升機並不是重型武裝直升機,只能算打了一個“擦邊球”。有分析認為,這在一定程度上説明,無論市場還是戰場,都對中型直升機更加青睞,偵察與攻擊兼重的中型武裝直升機有時也可以發揮重型武裝直升機的作用。

    攻擊型無人機被認為是重型武裝直升機的有力競爭者。除了因為“無人”可以為挂載武器彈藥留出更大空間外,攻擊型無人機在製造成本、維護保養、戰場生存方面都有一定優勢。憑藉越來越強大的滯空能力和多樣化彈藥發射能力,攻擊型無人機已能勝任更多的昔日由重型武裝直升機肩負的打擊任務。

    技術與成本“門檻”也成為重型武裝直升機生存空間被壓縮的重要因素。

    直升機研發涉及總體、氣動、結構、隱身、抗彈、耐墜、雷達等多方面的關鍵技術。尤其是重型武裝直升機對發動機、變速箱、槳轂、槳葉等重要部件要求更高。

    這一點,同樣體現在一些重型運輸機的研製中。以美軍列裝的V-22“魚鷹”重型運輸直升機為例,該機研製期間,進度一拖再拖,産品下線後依舊故障不斷。今年8月27日,一架演習中的MV-22B“魚鷹”在澳大利亞北領地提維群島墜毀,造成3人死亡,至少5人受傷。去年3月,美國一架搭載4人的MV-22B“魚鷹”在挪威參加演習時也發生墜毀事故。這無疑為前不久美國國防部公布的2024財年不再採購V-22“魚鷹”的文件提供了新的佐證。

    飛控系統、火控系統、防護系統、彈藥挂載,尤其是像卡-52這樣的重型武裝直升機還安裝了K-37彈射座椅,有的重型武裝直升機還得兼顧上艦要求。如此的高度集成,把重型武裝直升機的“門檻”壘得更高,也不由得讓人們發出“重型武裝直升機生存空間還有多大”的“天問”。

    持續改進與新機問世彰顯其獨特效用

    “天問”歸“天問”,毋庸置疑的一個事實是——如今的重型武裝直升機還在發展。這種發展雖然不包括推出下一代重型武裝直升機,但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有所表現:一是對現役重型武裝直升機不斷進行升級改造,二是一些國家還在努力研發本國的與當代重型武裝直升機類似的産品。

    以俄羅斯米-28武裝直升機為例,先是推出了日間使用型,後又推出了全天候使用型米-28N,再後來又推出了米-28NM,進一步增強了指揮能力。卡-52武裝直升機也是如此,經過對雷達、航電系統、武器系統、機身結構、通信系統、自衛系統等的改進,卡-52M在作戰能力上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尤其是它可以發射射程達14.5千米的LMUR對陸攻擊導彈,打擊範圍進一步增加。

    米-28NM武裝直升機。

    AH-64“阿帕奇”武裝直升機。

    “阿帕奇”直升機自問世以來,也先後經過數次較大改進和升級,比如20世紀90年代推出加裝毫米波雷達等設備的“長弓阿帕奇”,2011年開始研製AH-64E“守護者”,以及近年來推出現代化“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概念,其目的都是為了獲得更好的作戰性能。

    俄、美兩國之所以持續改進和升級重型武裝直升機,是因為重型武裝直升機在當今乃至今後戰場上仍有其獨特效用。

    一是作為空對地近距離打擊火力的輸出者,重型武裝直升機攜帶彈藥類型多樣、數量較大,在對手的對空反制能力比較有限的地區,仍可遠距離、長時間地從空中提供伴隨性對地打擊,為己方地面部隊提供強大的火力支援。一些新型導彈的列裝,更使重型武裝直升機可以在防空火力網之外發射,進一步提升重型武裝直升機的戰場生存力和作戰能力。

    二是各國現役裝甲集群的存在,使作為“空中的坦克剋星”的重型武裝直升機有了存在的充足理由。借助視野方面的優勢,以及其他不斷增強的態勢感知能力,重型武裝直升機不僅可掩護自己一方的裝甲集群,在嚴酷的戰爭環境中生存下來,也可遠距離出擊,獵殺對方的裝甲力量。從打擊效能上講,強烈的電磁干擾,可使巡飛彈、FPV自殺式無人機、察打一體無人機在一定程度上失能,而有人駕駛的武裝直升機可靈活做出應對,尤其是對一些時間敏感目標,有人駕駛的武裝直升機的打擊效能更好。巡飛彈、FPV自殺式無人機、察打一體無人機攻擊裝甲力量時,後者損毀程度有限,有的略經翻修即可再次投入戰場,而重型武裝直升機所發射重型導彈,可使裝甲力量徹底失去作用,不得不作報廢處理。

    三是各國兩棲攻擊艦相繼下水,為重型武裝直升機提供了新的“舞&”。在重型武裝直升機助力下,兩棲攻擊艦將具備更強大的立體攻擊能力。

    有觀點認為,武裝直升機是反制對手武裝直升機的較好辦法。尤其是在直升機所用空空導彈不斷問世、性能不斷提升的情況下,重型武裝直升機這方面的能力將進一步增強。

    從另一個方面來看,儘管輕型、中型武裝直升機能力在升級,可以遂行更加多樣的任務,但其滯空時間、載彈量、抗打擊能力,都比不上重型武裝直升機。這也正是土耳其在研製T-129武裝直升機後,還要推出T625中型武裝直升機和T-929重型武裝直升機的原因之一。

    當然,借此獲得自主研發重型武裝直升機能力、滿足本國直升機高低搭配需求、企圖在重型武裝直升機出口國際市場上分一杯羹,也是T-929問世的重要原因。

    但歸根結底,是因為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重型武裝直升機還能在戰場上發揮較大作用。

    多類武直攜手作戰或成未來趨勢

    中型直升機能否給重型武裝直升機的存續帶來根本性挑戰?在這個問題上,還無法給出確切答案。

    能夠確認的是,一些國家研製的中型直升機的確能擔負以往重型武裝直升機的部分任務。以意大利的AW249直升機為例,它不僅在火力上可與一些重型武裝直升機平分秋色,還可能被賦予網絡中心戰能力,具備有人-無人合作功能,由後排的飛行員充當無人機操控員。

    一些體形較小的無人武裝直升機,也因可省掉以前有人機為“服務”飛行員而佔用的不少空間,而受到各國軍隊青睞。通過提高任務載荷或減小自身體積重量,無人武裝直升機可有效提升作戰能力和戰場生存力,還可通過增加數量來提高作戰效能。2021年,土耳其泰特拉公司在民用無人運輸直升機基礎上推出“阿爾平”軍用無人直升機,土耳其航空航天工業公司同年公布其無人攻擊直升機原型機,顯然也與此有關。

    但是,這種衝擊與青睞,遠不能替代重型武裝直升機的作用與地位。否則,土耳其也不會在本國發動機仍存在短板的情況下,繼續推進T-929重型武裝直升機的研製。

    有分析認為,今後重型武裝直升機的發展之路,很可能是與其他類型的直升機“齊飛”,甚至是與其他武器裝備&&“共同進步”,在彼此取長補短中增強戰場生存力與作戰能力,從而繼續活躍在戰場上。

    總的來説,今後重型武裝直升機有可能朝以下幾個方面發展:

    一是複合化、模塊化。“對地打擊能力”不再是衡量新一代武裝直升機的唯一指標。通過模塊化設計以及搭載更多類型的武器彈藥,它可用來執行不同的任務包括攻擊更多不同的目標。同時,重型武裝直升機有可能更深地嵌入戰場體系,尤其是注重與其他武器裝備&&的協同,從而獲得更高層次上的作戰能力。

    二是高速化、隱身化。高速與隱身,能有效提升武裝直升機的戰場生存力。儘管俄、美兩國還沒有拿出研製下一代重型武裝直升機的規劃,但其所推出的下一代直升機計劃中,對直升機的高速化、隱身化都有要求。比如,貝爾公司研發中的invictus360外形上近似武直,具有一定隱身能力,有可以開闔的內部彈艙。土耳其的T-929重型武裝直升機外形也部分採用了隱身設計。西科斯基公司研製中的S-97直升機採用碳纖維機身,平飛速度超過480千米/小時。今後如果研製重型武裝直升機,勢必會兼顧這兩種能力。

    三是智能化、自主化。今後,武裝直升機的戰力將更多地來自其智能化和自主水平。這既包括借助人工智能技術提高自主化程度,減輕飛行員操作壓力,也包括借助數據鏈採用“人在回路中”方式遙控無人武裝直升機作戰。尤其對重型武裝直升機來説,很可能會變身為搭載、指揮無人機作戰的母機,讓小型無人機來執行風險更高的任務,同時提升重型武裝直升機的生存能力。

    四是信息化、網絡化。即以強大的作戰網絡為支撐,使重型武裝直升機的“眼睛”更亮,處理信息的能力更強,超視距打擊和實施電子對抗更加精準,從而在嚴酷的作戰環境中,扮演“戰場多面手”的新角色。(李丹陽 楊 楊 李學峰 劉含鈺)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265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