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3日晚,經過近一個月的頻繁調整,印度“月船3號”探測器終於在月球成功軟着陸,實現了“探月夢”。
時隔4年再“出征”,印度此次成功挑戰受控落月,成為繼美國、蘇聯及中國之後第四個實現月球軟着陸的國家。與此同時,印度還是世界首個在月球南極附近實現受控軟着陸的國家。
即使一切都失敗,“也能着陸”?

“月船3號”月球探測器由印度空間研究組織(ISRO)研發,由着陸器、推進艙、月球車組成。
當地時間7月14日,“月船3號”在印度安得拉邦斯裏哈裏科塔(Sriharikota)航天中心發射升空。
據《印度快報》報道,探測器發射升空後,需用15天至20天進入月球軌道。由於火箭運力有限,“月船3號”不能直接奔赴月球,而是先繞着地球五次變軌抬升軌道,進入月球軌道後再五次變軌降低軌道,使其達到允許實現月球軟着陸的標準。
ISRO消息人士曾稱,着陸器在距離月球約30公里的高度進入動力制動階段,並開始使用其推進器以到達月球表面。在距離月球約100米時,着陸器掃描月表,查看是否有障礙物,隨後開始進行軟着陸。
ISRO主席索馬納特8月19日曾&&,“着陸器有足夠的裝備,可以按計劃登月,即便所有的傳感器和兩個發動機都無法正常工作。着陸器的整個設計,都是以確保它能夠處理故障的方式進行的。”
“如果一切都失敗了,所有的傳感器都失靈了,什麼都不起作用,着陸器仍然會着陸,這就是它的設計方式,前提是推進系統運行良好。”索馬納特説道。
按照計劃,ISRO負責人蘇姆納&&,漫游車攜帶了5台儀器,重點探測月球表面的物理特徵、接近月球表面的大氣層,收集相關數據和圖像,併發回地球進行進一步分析。
8月21日,ISRO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月船3號”上的LHDAC相機(着陸器危險探測與規避相機)拍攝的月球表面圖像。圖像中,鮮明展現了月球暗面海因環形山、博斯環形山、別利科維奇環形山和洪堡海等特徵。
探月之旅一波三折
印度的奔月之旅,可謂困難重重。

2008年,印度成功發射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繞月運行,獲得了大量圖像和探測數據,但原計劃運行兩年的“月船1號”,於2009年8月失聯。
2019年7月,ISRO發射“月船2號”月球探測器。同年9月6日,着陸器和漫游車嘗試進行月球軟着陸,卻在距離月球表面約1.3英里(約2092米)時偏離計劃路線,並與地面控制人員失去&&。
前ISRO科學家米爾斯瓦米·安納杜萊稱,那是因為“制動系統在最後一刻出現故障”。
此次,預算不到7500萬美元的“月船3號”接棒,再度嘗試在月球南極附近着陸。
據ISRO介紹,他們改進了着陸器軟着陸序列,配備4個推進器發動機,還安裝了更堅固的支腿和更大的太陽能電池板,並將攜帶更多燃料。
索馬納特稱,他們仔細研究了“月船2號”着陸器墜毀的數據和着陸地點的大量高分辨率圖像,並進行模擬演習,來修復其中的故障。
“我們知道那裏有多少巨石和隕石坑,我們擴大了着陸範圍,以便提升成功着陸的可能性。”索馬納特説道。
莫迪的“太空雄心”能走多遠?
除了為太空探索帶來科學價值,“月船3號”還承載着印度總理莫迪的“太空雄心”。
莫迪曾稱,“‘月船3號’譜寫了印度太空冒險的新篇章。它展翅高飛,承載着每一個印度人的夢想和抱負。”
2020年,莫迪政府開始鼓勵私人航天發射及衛星業務投資,“月船3號”被視為該系列政策執行以來的首次重大任務。
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莫迪政府計劃在未來十年內,將印度在全球私人航天發射市場的份額,從2020年的2%提高五倍。
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印度太空初創公司數量增加了一倍多。2022年底,印度更是發射了該國首枚私人製造火箭。
此外,印度還積極參與國際合作。2023年7月,印度與美國簽署《阿耳忒彌斯協議》。雄心勃勃的阿耳忒彌斯計劃的目標之一,是讓人類歷史上第一批宇航員登陸火星,並最終登陸其他行星。
“印度將太空視為一項戰略資産,其目標是成為外太空領域的主要參與者之一。這可能是印度成為該行業先驅的機會。”歐洲諮詢公司SpaceTec Partners常務董事卡拉•菲洛蒂科説道。(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