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8/ 17 09:12:44
來源:環球時報

明星武器接連“拉垮”,西方援烏地面裝備為何水土不服?

字體:

    俄羅斯正在舉辦的“軍隊-2023”國際軍事技術論壇上,展出了大批西方援助烏克蘭的地面裝備。俄防長紹伊古嘲諷稱,“被大肆宣揚的西方裝備實際上並不十分完美,這一點可以從展出的繳獲裝備中看出來。”與此同時,美國“動力”網站15日也發布了美制“斯特瑞克”裝甲車在烏克蘭首次遭攻擊的視頻。為何這些風光一時的西方明星武器,在烏克蘭表現得如此水土不服呢?

    俄軍展示的戰利品——美制M113裝甲車

    西方武器接連“折戟沉沙”

    美國“動力”網站15日稱,俄羅斯方面發布了一段28秒長的視頻,從俄羅斯無人機的角度拍攝了一輛烏軍美制“斯特瑞克”裝甲車在公路上疾馳,但被一架俄軍“柳葉刀”自殺式無人機追上併發動攻擊。報道稱,對於這輛裝甲車的受損程度,專家的意見不一。退役美國陸軍上校布拉德·杜普萊西斯認為,俄軍顯然在使用無人機來監視和引導自殺式無人機/巡飛彈執行攻擊任務,但視頻在該車爆炸後就戛然而止,可能是因為爆炸並沒有造成嚴重傷害,因此俄軍有選擇地截取了視頻的前半部分。但一位匿名裝甲專家認為,這輛“斯特瑞克”裝甲車外部沒有配備格柵裝甲,從爆炸的規模判斷,“這很可能是一次災難性的襲擊,並造成車組成員死亡”。

    報道稱,無論如何,這是首次有視頻證實美制“斯特瑞克”裝甲車已經投入烏克蘭戰場前線。美國先後向烏克蘭提供了上百輛該型裝甲車,但它們很少出現在戰場上。之前美媒曾分析稱,“斯特瑞克”裝甲車防護薄弱,越野能力不足,並不適合在烏克蘭作戰。

    “斯特瑞克”裝甲車並非唯一在俄烏衝突中表現“拉垮”的西方明星武器。根據荷蘭Oryx開源情報防務分析網站的統計,西方援助烏克蘭的主戰裝備損失清單中包括一長串鼎鼎有名的明星武器:德制“豹2A4”“豹2A6”主戰坦克,法國AMX-10RC輕型坦克和“愷撒”車載榴彈炮,美制M2A2步兵戰車、防地雷反伏擊車和M113裝甲運兵車,瑞典CV-90步兵戰車,英國AS-90自行榴彈炮等。但它們大都在俄烏衝突中表現不甚理想。

    在俄羅斯“軍隊-2023”國際軍事技術論壇期間,俄軍展示的戰利品包括美軍M113裝甲運兵車、法國AMX-10RC輕型坦克、瑞典CV-90步兵戰車、英國“哈士奇”裝甲車和“獒犬”防地雷反伏擊車、澳大利亞“大毒蛇”裝甲車等。今日俄羅斯網站15日稱,紹伊古當天在莫斯科國際安全會議上發表講話稱,在俄烏衝突中,西方提供給烏克蘭的武器裝備不是獨一無二、無懈可擊的,“甚至一些蘇聯時代的武器在戰鬥中的表現也優於現代西方同類武器”。

    俄軍展示的戰利品——法國AMX-10RC輕型坦克

    多因素影響戰場表現

    美國《紐約時報》認為,接受全盤北約軍事培訓、並大量配備西方主戰裝備的烏軍,卻在最近的反攻中舉步維艱,其中這些裝備和戰法“水土不服”是重要原因。

    分析人士介紹説,這些西方武器戰場表現不理想,首先與它們的性能不匹配有關。在烏克蘭接收的各種武器中,相當部分都屬於過時産品,例如斯洛文尼亞提供的M-55S坦克其實是老式T-55中型坦克的改進型號;德國批准大量提供的“豹1”坦克也不過是上世紀60年代的産品;多國援助的美制M109A3/A4系列自行榴彈炮,大都是從退役庫存中翻出來的。就連烏克蘭方面也抱怨西方援助的部分裝備過於老舊、狀態不佳,難以與俄軍同類裝備對抗,此舉更類似在“借機處理報廢軍火”。

    其次,即便是那些相對較新的裝備,很多也並不適合用於俄烏衝突這樣的高強度正面作戰。西方國家近年來研製新裝備時過於強調應對低烈度的治安戰,配備了大量防地雷反伏擊車等適合反恐戰場的特殊裝備。在反恐戰爭結束後,這些裝備沒有了用武之地,只能堆放在倉庫裏吃灰。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英國等相繼大規模向烏克蘭提供防地雷反伏擊車,但這種目標明顯、裝甲和火力相對薄弱、越野機動能力有限的裝甲車輛在俄軍炮兵和反坦克火力面前遭到慘重損失。

    此外,由於西方援助的各種武器不成體系,迫切需要補充重裝備的烏軍也顧不得東挑西揀,只能“有什麼用什麼”,這就導致烏軍獲得的這些裝備彼此之間連協同指揮都難以做到,根本談不上戰場配合。然而北約強調體系化作戰,需要各部隊之間緊密&&,借助不同裝備的相互配合實現快速突破,這就與烏軍的現實情況南轅北轍。

    例如“斯特瑞克”裝甲車原本是為21世紀初美國陸軍提出的“斯特瑞克”旅級戰鬥隊而量身打造的,它強調全球快速部署,號稱可以在美軍強大的空中支援、地面火力和信息化的支持下實現“零接觸作戰”,以取代傳統的M1A2主戰坦克和M2A3步兵戰車等重型裝甲部隊。但事實證明,即便是得到美軍全體系支持保障的“斯特瑞克”裝甲車也被認為無法應對大規模正面衝突,美軍正逐步將其淘汰。俄羅斯衛星網稱,在俄烏衝突中,“斯特瑞克”裝甲車的缺陷暴露無遺——它採用的輪式底盤並不適合越野,運行裝置設計不良,再加上車輛的重量過大,使得它幾乎不可能在戰鬥條件下運行。它的裝甲設計指標只是抵禦輕武器的射擊,加裝額外鋼板也無法抵禦反坦克火箭筒的攻擊,而額外的裝甲重量反過來進一步加劇了運行裝置的問題。此外,有缺陷的設計使車輛在遇到地雷或駕駛錯誤時,發生側翻的風險成倍增加。車組人員的安全帶結構設計得很差,在嚴重超載的情況下被證明是無用的,可能導致人員死亡。

    部隊訓練也矛盾多多

    除了裝備自身問題外,它們在戰場上的戰法配合也存在爭議。《紐約時報》稱,烏軍9個旅約3.6萬名士兵接受了西式軍事訓練,美國拜登政府希望他們在戰場上證明美式戰術優於俄式戰術。報道稱,俄軍通常採用嚴格的集中指揮結構,而美軍教導烏軍下放決策權,允許士官在戰場上快速作出決策,還訓練烏軍進行聯合兵種作戰,即步兵、裝甲兵和炮兵協同作戰。

    但面對俄軍的猛烈炮火,複雜的美式作戰技巧並不能帶給烏軍多少安慰。報道稱,烏軍大反攻開始僅僅兩周,烏軍就損失了20%的武器,包括大批西方坦克和裝甲車。美方認為這是因為烏軍僅接受了4至6周的聯合作戰訓練,真正踏上戰場後顯得無所適從,失誤不斷。了解前線戰況的美國官員和分析人士透露,一些烏軍偏離已經清理過的路線,誤入雷區;一支部隊推遲了夜間突襲行動,負責提供火力掩護的炮兵部隊卻依然在原定時間發動炮擊,導致行動計劃暴露在俄軍面前。

    德國《圖片報》獲得的德國軍方對於烏克蘭反攻的機密評估報告也得出類似結論。該報告稱,烏克蘭軍隊有時將受過西方訓練的旅分割為小的作戰單位,“一些情況下,一個作戰單位僅由10至30名士兵組成,向敵方陣地發起進攻”。這意味着他們沒有充分利用他們所受的西方訓練、更好的武器或士兵人數多等優勢。“這增加了誤傷友軍的風險,削弱了烏克蘭建立起自己的戰略優勢或火力優勢的能力。”

    但烏克蘭方面則認為,北約培訓的內容根本不符合實際,甚至落後於時代。烏克蘭前線軍官抱怨説,美軍教官不僅不看重數字地圖的使用,對無人機的重視程度也極低。而且北約的培訓內容大都是針對遊擊隊、雇傭兵等非正規軍,主要圍繞輕型車輛、如何攻堅等項目,這些所謂的配合根本無法在與俄軍的正面對抗中體現出來。“美國軍官經常會拿伊拉克、阿富汗戰爭的經驗來説事,但烏克蘭戰場與伊拉克、阿富汗完全不同”。美國《新聞周刊》也承認,北約的戰術是建立在利用大規模空襲獲得制空權的基礎上,但這對於烏克蘭來説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257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