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海軍在走向深藍,向海圖強的歷史征途中正處於“高光時刻”。遼寧艦和山東艦同框已算不上驚艷,遼寧艦、山東艦、福建艦三航母同框是“一個小目標”;“萬噸大驅三艦同框”之後,無數軍迷在暢想“八艘萬噸大驅馳騁大洋”的盛況,而075型兩棲攻擊艦的亮相更是民眾心底不可説的“小秘密”。如果説新式艦艇是人民海軍跨越式發展的“硬體”,那麼新型作戰力量人才就是能否打得贏的“軟體”?在這些“吸睛”戰艦的幕後有着怎樣的指揮員?近日《環球時報》通過對中國首艘075型兩棲攻擊艦海南艦艦長張美玉採訪,中國新一代艦長群體畫像逐步清晰起來。
海南艦艦長張美玉(左二)
“中國速度”令艦員震驚
作為中國首艘兩棲攻擊艦,海南艦是零的突破,新的起點,這對於艦指揮員和艦員而言既是新藍圖,同時也是新挑戰。
在出任海南艦艦長之前,張美玉先後在襄樊艦、三亞艦等多型驅護艦任職,並擔任三亞艦艦長,參加過亞丁灣護航、中外聯合演習,實彈射擊演練等三十余項重大任務,是一名成熟的一線指揮員。但從千噸級的驅護艦到萬噸級的兩棲攻擊艦,新質作戰力量對張美玉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也是所有新質作戰力量指揮員面臨的共同難題。
與千噸級的護衛艦相比,站在海南艦的甲板上心裏油然生出的感覺是踏實和穩當。雖然船塢此時是空蕩蕩的,但可以想象出各型坦克、裝甲車的排兵布陣,氣勢磅礡;站在升降甲板上冉冉升起,頗有大片科技感,映入眼簾的是遼闊的大甲板,完全可以和航母相媲美。
如果把艦艇這個大家族看成武林江湖,驅護艦更像是藝高人膽大的“獨行俠”,自身內功強大即可威名四方。相較而言,海南艦更像一個“矩陣”,張美玉説,“海南艦看似一艘艦,但實質是一個團隊作戰,對我而言有三方面的挑戰。首先,我需要全面了解海南艦自身的情況,其中我對登陸和航空專業都比較陌生,是全新的領域;其次,作為搭載&&,海南艦搭載了氣墊艇、裝甲車、直升機等,因此還要掌握‘合作夥伴’的相關情況,做到齊頭並進;第三,兩棲攻擊艦不會單獨行動,是編隊出擊,因此要和編隊成員中的驅、護艦以及其他軍兵種協同作戰。”
2022年7月張美玉接任海南艦艦長,不到1個月的時間,他已經基本掌握全艦裝備性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張美玉帶領全艦官兵順利通過了兩次全訓考核。此外,張美玉和幾位艦領導分別到各戰位與官兵共同探討,並編寫形成了與艦艇裝備作戰運用相關的多個參考手冊,為後續入列的兩棲攻擊艦提供了教材和經驗。
張美玉的“中國速度”令艦員震驚,但並沒有什麼驚人的內幕,張美玉在多型驅護艦上軍事素養的豐厚積累,加之超級勤奮和刻苦,一切都是水到渠成。雖然海南艦是中國首艘兩棲攻擊艦,但原理是一通百通。再加上足夠勤奮和刻苦,海南艦獨有的特點對張美玉並不是“攔路虎”。
對於張美玉的這一點,海南艦的艦員們都能列舉一二。海南艦副艦長馬書偉&&,“艦長上艦時間還不足一年,但他對艦上近千個艙室、幾百名官兵都很熟悉,對於艦艇各項數據都了然於心,專業知識甚至比本專業艦員都掌握得更清楚。”
大腦就是一部各國海軍“活字典”
在對張美玉的採訪中,可以感受到他身上濃厚的職業素養:熱愛這份職業,並且精通軍事,腦中時刻緊繃着一根弦:準備打仗和如何打勝仗。
張美玉畢業於清華大學精密儀器係機械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名校的搶手專業,前途一片光明。但他在大四放棄了清華大學的保研資格,選擇攻讀海軍大連艦艇學院航海系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專業碩士研究生。張美玉坦言:“做一名海軍艦長”是他的理想。
為此,張美玉常年保持年出海200天以上,多次執行實兵對抗、戰備巡邏、跟蹤監視等任務,穩妥應對外軍艦機數十批次,在反復歷練中積累經驗,最終成為一名合格的艦長。海南艦各個戰位的艦員都熟知張美玉的“戰鬥思想”:在訓練中,若雷達沒有及時發現來襲的“敵軍導彈”,在實戰中就意味着敵人已對我進行襲擊,敵存我亡。因此,張美玉實施的是“仗會怎麼打,兵先怎麼練”。據馬書偉介紹,張美玉經常帶領艦員學習探討兩棲攻擊艦在未來高端海戰中的職能定位:如何發揮所長、補足短板;如何與陸戰隊員、氣墊艇、直升機分隊做好協同;如何與航母以及其他艦艇做好配合。
打鐵除了要自身夠硬之外,還要知己知彼,才能百戰百勝。在張美玉的書櫃內,其中一格裏面整齊擺滿外軍書籍。這些書絕不是裝飾品,張美玉對各國海軍艦艇類別瞭如指掌,能準確説出各型艦艇的詳細性能參數。因此張美玉能通過對外國軍艦技術、裝備的了解和分析,捕捉外國軍艦在行駛中出現的蹤跡,制定出揚長避短的追蹤、驅離方案。
某部門政治教導員王利銘回憶説,在一次遠海任務期間,海南艦作為編隊指揮艦,不出意外被外國艦機盯上。面對錯綜複雜的海空形勢,張美玉沉着指揮,“左舵十,航向180”“雷達加強對周邊海區目標搜查”“左右舷瞭望加強海空觀察”……“每當有外軍艦機抵近偵察襲擾的時候,艦長總能從多方面初步判明目標性質,似乎在他大腦中存儲着對手的具體目標型號,簡直就是一部外軍’活字典’。”
作為國際性軍種,越來越多的海軍軍官可以説一口流利的英語。張美玉在參加“環太平洋”多國聯合演習時曾擔任兼職翻譯,任艦(副)長時在海上鬥爭一線直接上機與外軍艦長通聯,而且參加編寫《水兵雙語指揮學習手冊》。今年5月,海南艦首次迎接外國海軍高級將領參觀,交流中張美玉不僅在介紹海南艦的工作事宜時嫻熟自如,在談及其他涉外事務時也能對答如流。
談及外軍同行,張美玉&&,“閉關鎖國不是正路,我們願意和各國同行溝通和交流。”在海上執行任務時遇到外軍艦艇,張美玉也會視情況主動邀請對方艦長進行溝通和交流,展示出中國艦艇長的自信和大方。“但在執行海上維權鬥爭時,作為人民海軍,我們在國家權益上堅守原則,寸步不讓;我們不惹事、不挑事,但也不怕事;我們敢於犧牲,但不能做炮灰,對手越強大才能鍛造更強大的自己。”
隨時在各海域執行國家需要的任何任務
在海南艦的採訪中,最觸動《環球時報》記者的是張美玉的一系列“創新”舉措。創新思想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驅動力,但能將創新融於實際中面臨着很多挑戰,比如潛在的失敗及其後果。
張美玉擔任海南艦艦長後,在充分熟悉這艘艦的過程中對存在的問題也一一做了標注,隨後開始加以革新。經過張美玉優化的導彈吊裝流程,既縮短了轉運時間,又提高了安全系數。
海南艦搭載氣墊登陸艇
海南艦某部門副部門長賴文彬則記得,張美玉在一一了解過裝備操作使用之後,提出對艙內風機優化配置,既延長了裝備壽命也提高了裝備的使用效能。
張美玉還利用“個人關係”協調海南艦艦員到延安艦進行交流學習,學習吊放救生小艇的流程,促使海南艦提高了吊放小艇速度,提高了救生效果。
在張美玉看來,創新也是打贏的需求,“當前技術發展飛速,裝備不斷更新換代,在適應新裝備,新技術的過程不斷涌現出新問題、新概念,與此同時對手也在不斷發展變化。面對這種情況,我們絕不能墨守成規,止步不前,而是要堅持創新和求新,不斷研究,用好手中裝備,去打勝仗。”
早年間在清華求學的經歷幫助張美玉打下了“創新”的基礎,“工程師精神”是張美玉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收穫之一。“大膽論證,小心求證,以科學的態度對待每一項工作。每一個決定都不是一拍腦袋就做出來的,看似一個簡單的流程,實際上需要對整個流程從技術上進行細緻的勘驗、必要的嘗試和科學的論證,才會提出改進意見。”在張美玉看來,同樣的原理也適用於對武器裝備的操作和使用,對整個作業流程進行科學的計算和推算,如何能進一步優化裝備,做到更快、更準、更高效。
張美玉的“創新”不僅用於提高裝備效能,改進作業流程,還用在了人才培養上。畢業於國防科技大學的賴文彬此前只是專注於本部門的工作職能,對其他部門的工作知之甚少,但張美玉到任後要求各部門艦員要跨部門學習,培養艦員從更宏觀的角度去看本職工作。“以前我只知道按照方案去執行,卻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執行,但跨部門交流後了解其他部門的情況後,我會從各部門協同作戰的角度去理解本職工作,甚至會從戰略層面去思考工作方案。”賴文彬認為,這種跨部門的學習和思考幫助自己跳出了部門的小圈子,對自己所從事的職業也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更熱愛工作,有了更高遠的理想。
採訪結束之際,記者問到張美玉未來的理想是什麼?張美玉説,當下中國海軍正經歷一次轉型,努力建設世界一流海軍,海南艦作為重要的新質作戰力量,維護國家統一的拳頭,勢必要打造成優質戰鬥力,不斷提升海南艦單艦整體作戰能力,&&融合作戰能力和編組作戰能力,應對新的要求,不斷提高訓練標準和訓練難度,使得海南艦編組的作戰能力不斷有新突破、更快、更準、更高效,確保“我們能夠隨時在世界各海域執行國家所需要的任何任務,國家利益所致,海南艦航跡必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