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五角大樓宣布與美國軍工巨頭通用動力公司的一家子公司延長此前簽訂的合同,讓該公司繼續提供“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的維護服務。這份價值3380萬美元的合同,只是通用動力因俄烏衝突獲得額外收益的冰山一角。衝突雖然給俄烏兩國帶來了嚴重的人員和經濟損失,卻讓美國軍工巨頭及其所屬的軍工複合體獲得鉅額利潤。美國軍工複合體發戰爭財可謂人盡皆知,就連該國資産管理巨頭貝萊德公司的一名員工都&&,戰爭對生意“可太有好處了”。
烏克蘭和歐洲都沒少買
在美國阿肯色州卡姆登市的市中心,大量店面關門。從外向一些店裏看,裏面光線十分昏暗。這裡昔日的繁榮已經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落寞和蕭索。不過,距離這裡僅10分鐘車程的高地工業園區卻是另一番景象,人員熙熙攘攘,車輛來來往往,忙着將這裡生産的“海馬斯”多管火箭炮系統、大口徑彈藥等運往其他地方。
20多年來,卡姆登經濟不景氣、人口外流嚴重。俄烏衝突的爆發及持續給這個擁有多家兵工廠的城市帶來了“機會”,這裡甚至出現了“用工荒”。卡姆登的“枯木逢春”是俄烏衝突爆發後美國軍工企業及其所屬的軍工複合體“欣欣向榮”的縮影。
所謂“軍工複合體”是指由美國軍方、軍火製造商、國會議員、國防科研機構、智庫、輿論界等組成的龐大利益集團,是一個隱秘的超級利益集團聯盟。美國的軍工五巨頭,即波音、通用動力、洛克希德·馬丁、諾斯羅普·格魯曼和雷神,就是這一集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有51家大型國防承包商,而現在僅剩5家,而且美國國防部大多數合同都給了這5家企業。
根據德國在線數據&&Statista的數據,俄烏衝突爆發前,烏克蘭很少從其他國家購買武器,而2022年卻突然成為世界第三大武器進口國,在美國主要武器出口目的地中排名第五。美國國務院今年1月25日公布的2022年美國對外武器銷售數據顯示,美國軍工企業去年直接向外國政府出售的武器和軍事裝備達1537億美元,較2021年增長約48%。美國國務院承認,對外軍售額的顯著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源於俄烏衝突升級以來美國對烏克蘭持續的武器輸出。
“它們正在‘乘風破浪’。”美國智庫昆西治國方略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哈通&&,俄烏衝突是美國軍工五巨頭的巨大利潤來源。據美國《連線》雜誌今年7月9日報道,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國給烏克蘭的安全援助撥款超過480億美元。美國《國家》雜誌等媒體報道稱,軍工五巨頭每年能從五角大樓獲得價值超過1500億美元的合同,佔五角大樓總預算的近20%,而俄烏衝突給這5家公司帶來了更多的合同。2023財年,美國的國防預算為8580億美元,而國內軍工企業獲得了其中的4000億美元。最近,美國參眾兩院通過了2024財年國防授權法案,規定國防預算為8860億美元。有媒體預測,近一半的國防預算將流向武器製造商,這樣美國就可以“保持對中國的軍事優勢”,同時持續關注俄烏衝突。
合同的增加讓美國軍工企業産量大增。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道,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將“標槍”反坦克導彈的産量從每年2100枚增加到了近4000枚,而其“海馬斯”多管火箭炮系統的産量從每年60套升至96套。
拜俄烏衝突所賜,美國軍工五巨頭中除了波音公司因所謂的“供應鏈問題”市值縮水外,其他4家公司的股價和市值都大增,其中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通用動力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雷神技術公司的股價2022年分別增長了37%、26%、24%和17%,市值分別增加了164億美元、108億美元、160億美元和148億美元。
除了烏克蘭,美國軍工企業還從歐洲國家獲利不少。據美國“政治新聞網”報道,許多歐洲國家正在購買雷神公司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産的“標槍”反坦克導彈,波蘭今年簽署了一項價值14億美元的合同,購買116輛M1A1“艾布拉姆斯”坦克,斯洛伐克正在購買F-16戰鬥機,羅馬尼亞正在就購買F-35戰鬥機進行談判。2022年,中西歐國家的軍費開支增長了13%,達到3450億美元,是冷戰結束後的最高值,而這其中很大一部分用於購買美國裝備。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的統計顯示,近期許多歐洲國家的軍費開支一半以上流向美國公司。美國智庫保衛民主基金會則估算認為,從烏克蘭危機升級到2022年年底,美國軍工企業從夥伴國家獲得的軍售訂單總價值近220億美元。美國國防部去年8月專門成立一個工作小組,由五角大樓的政策辦公室及其採辦和保障部門共同領導,負責評估並加快執行對外軍售。
入則為官,出則為商,穿梭套利
為了把更多的錢裝進口袋,美國軍工複合體將自己的利益訴求偽裝成國家利益,通過各種方式影響政府制定政策,包括資助游説者和智庫,通過“旋轉門”雇用前政府官員等。
俄烏衝突期間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美國一些著名的游説公司無償為烏克蘭服務,代表基輔對美國政府進行游説,推動華盛頓加大對基輔的軍事支持。在他們所謂“人道主義援助”烏克蘭的藉口背後,是打得山響的算盤。據英國《衛報》、美國《紐約時報》等媒體報道,俄烏衝突爆發前,在美國無償為烏克蘭進行游説的公司有11家,而現在這一數字上升到了25家。美國名為BGR政府事務的游説公司就是一個例子。該公司從2022年5月開始為烏克蘭進行無償游説,而這是為了自己的軍工企業客戶。雷神公司就是其中之一。BGR政府事務公司去年從雷神公司獲得了24萬美元的報酬。
資助智庫是美國軍工複合體加大宣傳並影響政府決策的方式。昆西治國方略研究所6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美國27個可以確定捐助者的智庫中,有21個獲得了軍工企業的資助。該報告還發現,美國媒體“過度依賴”由軍工企業資助的智庫的評論。報告稱,在有關美國與烏克蘭的文章中,媒體引用這些智庫的次數是“不接受軍工企業資助智庫”的7倍。
更不用説臭名昭著的“旋轉門”機制了。在這種機制下,美國國防部門官員、國會議員及相關工作人員“入則為官,出則為商”,不斷穿梭以實現政治套利。即使是在職期間,這些人為了以後的利益也會優待軍工企業。有數據顯示,為了能從國防預算中多分一杯羹,美國軍工企業2022年雇用了820名註冊説客游説國會,而這一年前三季度的游説費用就達到1.01億美元。
據美國“公開的秘密”網站透露,過去20年,為影響國防政策,美國軍工企業僅游説就花了25億美元。2014年至2019年,包括美國前防長馬蒂斯等在內的1718名國防部高級官員或者採購官員跳槽到軍工企業。美國聯邦參議員、民主黨人沃倫的辦公室4月發布的一份報告則顯示,美國近700名前高級政府官員現在為軍工企業工作,其中包括前將軍。報告稱,波音、雷神和通用動力分別聘用了85名、64名和60名前政府官員擔任高管或説客。
流血的世界養肥美國1%的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工業強國。二戰結束後,軍工複合體逐漸興起。1956年,美國知名政治學家米爾斯出版《權力精英》一書,首次從學術角度討論軍工複合體。1961年,時任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離任演説中警告説,強大的軍事組織與龐大的軍工企業的“聯姻”是美國歷史進程中的一個新現象,美國必須防止軍工複合體有意或無意地獲得不應有的影響力。有學者警告説,美國軍工複合體不僅決定着武器的研發、採購、部署,還決定着誰是美國的敵人。
美國軍工複合體大發戰爭財,卻給世界以及美國本國留下巨大隱患。軍事專家警告説,從長遠來看,大量致命武器和人工智能設備和系統源源不斷地流入烏克蘭,可能會對烏克蘭人民的安全和隱私構成嚴重威脅。據美國媒體報道,至少有38個人權組織公開反對向烏克蘭轉讓集束炸彈。集束炸彈被100多個國家禁止。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袁徵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集束炸彈可能幾十年後還會突然爆炸,或將造成更多無辜的傷亡。
英國“分析者”新聞網報道稱,在俄烏衝突爆發之前,烏克蘭就已經是歐洲最大的武器黑市之一,未來衝突結束後,西方向基輔提供的武器可能帶來安全隱患。報道提醒説,美國提供給烏克蘭的軍事裝備可以使用幾十年。有學者擔心這些武器如果流入黑市,可能落入不法分子或者恐怖分子手中,進一步助長暴力。袁徵&&,這對烏克蘭和世界安全來説,是個潛在的不確定因素,沒有人能知道這些武器最後會落到誰手裏。他批評説:“美國不會關心這些流入烏克蘭的武器是否會給烏克蘭乃至世界帶來災難。”
除了威脅世界安全外,軍工複合體也給美國自己帶來不少問題。“休克療法”之父、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可持續發展中心主任薩克斯發文稱,2000年,美國政府債務為3.5萬億美元,相當於當時國內生産總值(GDP)的35%。2022年,美國政府債務約為24萬億美元,相當於GDP的95%。薩克斯&&,美國政府債務飆升的一大原因是它沉迷於戰爭和軍事開支。根據美國布朗大學沃森國際和公共事務研究所的數據,從2001財年到2022財年,美國的戰爭成本高達8萬億美元。根據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數據,如果目前的政策保持不變,到2052年,美國債務將達到GDP的185%。
這將對美國其他領域的發展造成極大影響。美國《雅各賓》雜誌發文稱,在軍工複合體的主導下,大量原本可以在清潔能源、基礎設施等領域創造更多價值的資金被投入軍工行業,“這是軍火商們喜聞樂見的政策,只服務於社會頂層1%的人的利益”。
美國反戰人士和時事評論家多爾説,美國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掠奪了這個國家數萬億美元的軍工複合體”。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張家棟稱,美國軍隊和武器的規模已超出其維護國家安全的需要,華盛頓對軍工企業的過度重視將導致更激烈的軍備競賽,並破壞本已脆弱的大國關係,“這對世界和平與穩定來説,不是個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