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之音電台網站7月14日報道,為了在遠程打擊火力方面與中國競爭,美國國會眾議院中國事務特別委員會主席邁克·加拉格爾和艾奧瓦州聯邦共和黨參議員喬妮·厄恩斯特日前撰文,呼籲五角大樓制訂一項抑制中國導彈優勢的戰略,包括操作環太平洋火力的規則,在整個太平洋區域部署可信和可負擔的戰鬥力,以削弱中國的主場優勢。
彌補打擊能力差距
報道稱,加拉格爾和厄恩斯特&&,他們即將提出一項《2023年火力環法案》,評估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區打擊能力差距以及彌補這些差距的軍事需求。
“日本和菲律賓可以部署短程系統,而遠程系統則可以部署在澳大利亞北部,太平洋島嶼和阿拉斯加,建立‘火力環’,構成太平洋縱深防禦。”加拉格爾和厄恩斯特在專欄文章中寫道。
據美國《國民評論》半月刊13日報道,該法案將包括在太平洋周圍部署導彈系統的潛在地點、和美國共同制定部署戰略的盟友名單,並且指定負責監督這一努力的具體指揮官。此外,該法案還將啟動國防部的政策審查。
上述文章指出,美國的武器庫中擁有一些短程的精準打擊導彈,但印太地區有10億美元的導彈預算沒有到位。而且,儘管遠程精確火力是陸軍現代化的優先事項,但美國沒有正在開發的遠程系統,而中國的東風-26導彈射程可達4000公里以上,能夠直擊關島。
美國哈得孫研究所國防概念與技術中心主任布賴恩·克拉克告訴美國之音記者,美國和盟軍的防空導彈數量太少,無法在衝突事件中對抗中國不斷增長的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庫存。
“正如我們在烏克蘭戰爭中所看到的,導彈防禦系統雖然可能有效,但即使在相對較小的衝突中也會很快消耗殆盡。美軍將不得不撤退到距離中國更遠的地方,以減少他們所面臨的導彈數量。”克拉克補充道。
“火力環”有效性存疑
報道稱,2022年8月,美國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發布題為《火力環:後中導條約世界的常規導彈戰略》的研究報告。報告指出,最合適的“火力環”劃分對應於現有類別的常規導彈:短程、中程和遠程。這種分類結果將形成三個同心環,起始於中國和俄羅斯的中心領土,那裏是大部分美國導彈潛在打擊目標的所在地。
內環可以容納射程高達1000公里的中短程導彈系統。在印太地區,最內環包括從日本到菲律賓的一系列島嶼;在歐洲,包括聯盟東線的許多北約國家。中環擴充到從1000到3000公里的中程導彈系統。外環將需要射程在3000至5500公里之間的遠程導彈,在印太區域的外環包括迪戈加西亞、澳大利亞北部、帕勞、關島和北馬裏亞納群島聯邦以及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島。
該報告作者之一、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的研究員泰勒·哈克告訴美國之音記者,美中之間的導彈差距削弱了美國在印太戰區的歷史軍事優勢。
“作為一個遙遠的大國,美國軍隊高度依賴遠程打擊&&和前沿基地以跨越太平洋的廣闊距離投射力量。由於遠程導彈能力的差距,美國依靠數量有限的海軍&&和更少數量的遠程飛機來提供大部分遠程打擊能力。”哈克説。
他認為,“火力環”戰略的優勢在於利用亞洲的戰略和地理現實來制訂適合該地區的導彈戰略,把不同的陸基導彈系統與整個印太戰區的潛在作戰地點進行最佳匹配。
然而,哈得孫研究所的克拉克則認為,“火力環”戰略對於彈道導彈和東道國基地的依賴,使其不適合作為對抗中國的主要戰略。美國的戰略應該與“火力環”相反,優先使用廉價、可消耗的無人空中和水面載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