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蚊”式戰機。
在英國一家博物館內,一架銀色涂裝的“蚊”式戰機靜靜橫臥。這款經典戰機走過漫長的服役生涯,二戰期間,“蚊”式與“噴火”“蘭開斯特”戰機一併被譽為英國天空的“三駕馬車”。
鮮為人知的是,“蚊”式戰機的服役並非一路坦途,其背後最強勁的推力,來自英國航空先驅德·哈維蘭。在英國航空工業發展初期,德·哈維蘭踏上設計製造飛機、創辦飛機製造廠的艱難探索之路。兩次世界大戰,他主導設計的戰機取得光輝戰績,立下赫赫戰功。
那個年代,德·哈維蘭設計的飛機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並擁有廣闊的市場:DH.4戰機性能出眾,被美國“山寨”了近5000架;“飛蛾”教練機曾銷往數十個國家,開啟輕型運動飛機的先河;二戰後,德·哈維蘭又敏銳地認識到噴氣發動機的劃時代意義,率先推出“彗星”噴氣式客機,讓人類飛越大西洋的時間縮短了一半。
在世界航空史上,德·哈維蘭書寫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逐夢藍天,將製造飛機當作畢生事業
“命運不靠機緣,而是靠你的抉擇。命運不是等來的,而是爭來的。”英國前首相丘吉爾的這句話,曾激勵無數英國人在創業的道路上奮發圖強,也恰恰詮釋了德·哈維蘭逐夢藍天之路。
“這是你摯愛的事業嗎?”
“當然,我一定會造出自己的飛機。”
德·哈維蘭中年時期照片。
26歲那年,德·哈維蘭找到祖父投資航空工業,面對祖父的質疑,他的回答十分堅定。
那個年代,萊特兄弟製造的“飛行者一號”一躍而起,飛出人類的第一道航跡;法國航空先驅蘭伯特伯爵駕駛飛機,輕巧掠過埃菲爾鐵塔……飛行的優雅與激情,一次次震撼着德·哈維蘭。
2年後,在祖父的幫助下,德·哈維蘭駕駛着自己設計製造的飛機,在紐伯利南部的草原上空飛行了40分鐘。對德·哈維蘭而言,這既是征服藍天的第一步,也是航空人生的肇始。他用實際行動向世人證明,熱愛與努力,是托舉飛機翱翔藍天的雙翼。
憑藉這次精彩表現,德·哈維蘭開始在英國航空工業圈嶄露頭角。這架飛機,被當時陸軍氣球工廠高價收購,成為軍方採購的第一架固定翼飛行器。
沒過多久,他又設計出BE.2型飛機,並創造了飛行高度3960米的世界紀錄。1911年,德·哈維蘭駕駛BE.2型飛機,拿到了英國皇家航空俱樂部頒發的駕駛執照。3年後,德·哈維蘭應聘到一家航空公司,任總設計師和試飛員。在這裡,他設計出多款“DH”飛機。其中,DH.4型飛機性能最好,得到不少海外客戶的青睞。由於DH.4表現搶眼,美國還專門派遣代表團到英國“偷師學藝”,動員波音等公司參與仿製,最終生産了近5000架“山寨版”DH.4飛機。
一戰後,世界航空工業進入“供大於求”的“買方市場”,英國政府對發展航空工業的熱度下降,德·哈維蘭供職的航空公司也經營困難。此時,德·哈維蘭又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繼續當一名飛機設計師,還是個人收購公司。對德·哈維蘭而言,選擇後者意味着他將承擔更大風險,但也能擁有更廣闊的舞&。
追逐夢想,德·哈維蘭最終買下了該公司,成為一名企業家。創業初期,他第一時間發布“求賢令”,招攬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設計師和飛行員——設計出“蚊”式戰機的羅納德·畢肖普,二戰時期王牌飛行員約翰·坎寧安……據統計,德·哈維蘭公司共推出60多種機型,當時的英國天空也變得熱鬧非凡。
不過,當時能夠駕駛飛機飛天,是人類的奢侈夢想。德·哈維蘭一直思考:“如何設計出一款簡單易用的飛機,讓更多人實現飛天夢想。”
1925年,DH.60“飛蛾”教練機誕生,成為英國當時唯一符合飛行俱樂部要求的機型——學員只需經過8小時的飛行訓練即可放單飛,完成3小時單飛後,再經過一次考核,就能取得飛行執照。
在“飛蛾”教練機的基礎上,德·哈維蘭又研製出DH.82“虎蛾”飛機,其優異性能,得到很多英國飛行員的好評。
創造“木頭的奇蹟”,提出快速轟炸機的設計理念
1943年1月30日,納粹德國正在柏林籌備一次盛大的慶典,但被英國皇家空軍攪黃了。
上午11時,英國皇家空軍105中隊戰機掠過柏林上空,轟炸了德國國家廣播公司,使德國空軍元帥戈林的講話泡了湯。下午,英國皇家空軍139中隊實施空襲任務,德國宣傳部部長戈培爾灰頭土臉地躲進了掩體。
英國皇家空軍駕駛的戰機,正是德·哈維蘭團隊的傑作——“蚊”式戰機。
“蚊”式戰機的誕生,要追溯到1936年。當時,英國皇家空軍對中型轟炸機進行招標。在他們的設想中,戰機最大載彈量1400公斤,航程達到4800公里,最大飛行時速超過440公里。此外,機頭和機尾處還得裝上炮塔。
既要飛得快、飛得遠,還能負重。這種嚴苛指標,顯然不是中型戰機所能實現的,當時不少飛機廠商研製出來的戰機都是“四不像”。德·哈維蘭並沒有盲從軍方要求,而是提出“快速轟炸機”的設計思路——去掉一些不必要的指標,比如取消炮塔、減少載員等。
鋼制架構外附金屬蒙皮,是當時飛機設計製造的主流。德·哈維蘭卻認為,新型轟炸機應當使用木頭機身。原因很簡單,戰爭中,鋁和鋼鐵等金屬材料極度短缺,唯一不受限制的只有木材;木制飛機的製造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可以讓新飛機降低成本、快速量産。
顯然,一架缺乏自衛武器的木質戰機,很難説服英國軍方。二戰初期,英國被德軍閃電戰打得節節敗退,英國皇家空軍急需一批戰機奪取制空權,“蚊”式戰機也迎來了命運轉機。
1941年的一天,英國皇家空軍的試飛場座無虛席。隨着一陣轟鳴聲,“蚊”式戰機快速起飛,爬升、轉向、平飛……快速靈活的飛行動作征服了現場觀眾,包括那些曾反對“快速轟炸機”理念的人。
“蚊”式戰機各項性能參數十分搶眼——實用升限超過10000米,最大載彈量1800公斤,6700米高空飛行時速高達630公里……這是一款無需護航的轟炸機,它的飛行速度足夠快,敵機壓根追不上。
在“蚊”式戰機生産過程中,德·哈維蘭還採用了轉包生産模式。一如他設計之初的構想,不少工廠加入了戰機製造行列——製造“蚊”式戰機的專用木板來自美國的一家傢具公司;飛機翼梁由一家樂器廠製造;英國海威科姆的一些工廠包攬生産了5000多架“蚊”式戰機的零部件……
“蚊”式戰機服役後,受到飛行員的追捧。二戰期間,“蚊”式戰機共生産了7000多架,出動近4萬架次,投下10多萬顆炸彈,自身僅有254架被擊落,創造了英國皇家空軍轟炸機空戰生存率的紀錄,被飛行員稱作“木頭的奇蹟”。
發現飛機金屬也會“疲勞”,開創航空工業新學科
恩格斯説,當技術革命的浪潮正在四週洶湧澎湃的時候,我們需要更新更勇敢的頭腦。
20世紀40年代,隨着航空渦輪噴氣發動機技術發展,航空工業從螺旋槳時代邁入噴氣式時代。
這是一條嶄新的賽道。當德國研發出第一架噴氣式戰機Me262後,德·哈維蘭敏銳地意識到噴氣發動機的重要意義。
在德·哈維蘭看來,如果客機使用噴氣式發動機,不但可以縮短空中飛行時間,還能給人們帶來更舒適的飛行體驗。未來空中運輸,噴氣式飛機必然是主流。
“預測未來不如設計未來。”德·哈維蘭立即組織設計團隊,對噴氣式飛機進行研究。不久後,DH.106“彗星”和DH.108“燕子”噴氣式飛機相繼誕生。德·哈維蘭的長子、公司首席試飛員傑弗裏駕駛“燕子”,創造了飛行時速980公里的世界紀錄。同樣,“彗星”飛機也賺足了世人眼球——機身採用鋁制材料,機翼修長,略向後傾斜;客艙兩邊還裝飾了矩形窗戶,乘客可在飛行途中欣賞窗外風景……
沒想到,“彗星”飛機投入市場後,卻遭受了一連串打擊。短短數年內,“彗星”飛機發生了3次飛行事故,震驚世界。
此時,專家有諸多猜測。有人説,這是噴氣式飛機飛得太高太快,已經超出飛行員身體所能承受的極限。也有人説,“彗星”飛機本身存在設計缺陷。
德·哈維蘭決定查出飛行事故原因。他帶領團隊做了一個巨大水槽,將飛機置於水槽中,反復對水加壓,以模擬飛機飛行中受力情況。
試驗一段時間後,機艙窗戶的金屬框架出現裂痕。對照失事飛機,也是發生此類問題。金屬零件在不斷受力後,會産生局部永久性累積損傷,久而久之會出現裂痕甚至斷裂,這種現象就是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金屬疲勞。但在那個年代,人們對金屬疲勞還沒有充分認識。
德·哈維蘭帶領團隊對這一領域進行攻關,並改進金屬材料,研製出“彗星”4飛機,並順利通過材料應力試驗。與此同時,航空工業新學科——疲勞力學應運而生,為大型噴氣式飛機發展奠定了基礎。
1958年10月,“彗星”4飛機迎來首秀——跨越大西洋載客飛行。這次飛行僅用6個多小時,比以往活塞式飛機飛行時間縮短了一半。
“飛機就像靈魂,它們有一對翅膀,經久耐用。即便我離開這個塵世,它們依然可以翱翔藍天。”航空先驅馬塞爾·達索的這句名言,同樣是德·哈維蘭航空人生的真實寫照。
1965年5月21日,83歲的德·哈維蘭溘然長逝。按照他的遺囑,家人乘坐他所設計的最後一架飛機DH.121“三叉戟”,將他的骨灰帶上天空,撒向大地。直到今天,仍有不少以“DH”冠名的飛機在天空中翱翔。(曾梓煌 艾孜孜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