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關於以色列多層防禦系統的信息頗多。
4月,芬蘭國防部宣布,斥資3.16億歐元從以色列購買“大衛投石索” 防空反導系統。
“大衛投石索”導彈防禦系統;
5月,有外媒報道稱,以色列用更新後的“大衛投石索”防空反導系統攔截了從加沙地帶射來的火箭彈,並稱這是該系統首次在實戰中獲得成功。
6月,以色列完成海軍版“鐵穹”防空系統的一系列測試。其間,該艦載防空系統融入了以色列多層防禦系統。這意味着,以色列的多層防禦系統增加了海上防空的新元素和新功能。
那麼,以色列的多層防禦系統的具體構成是什麼?它的發展由來與現狀如何?未來又會朝哪個方向發展?請看解讀。
需求牽引,建設防空反導系統起步較早
以色列是世界上導彈防禦技術發展較快、較早部署導彈防禦系統的國家之一。
這方面的快速發展,與以色列特殊的歷史、地緣環境密不可分。
長期面對來襲火箭彈、戰機、中近程彈道導彈、巡航導彈等威脅的實際,讓以色列在建設防空反導系統方面起步較早。“需要什麼就研發什麼”,以色列通過拼圖式的研製,最終擁有了比較完善的多層防空反導系統。
縱觀以色列多層防空反導系統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萌芽起步階段。在1973年爆發的第四次中東戰爭中,地地導彈首次在中東地區被用於實戰。此後,隨着中東各國導彈庫存的增多,感受到壓力的以色列參與了美國主導的“星球大戰”計劃。從1988年起,以美兩方開始合作研製“箭-1”導彈防禦系統。以色列的防空反導系統由此起步。
“箭-3”導彈防禦系統;
戰備檢驗階段。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伊拉克發射的“飛毛腿”近程彈道導彈,使以色列進一步感受到了研製防空反導系統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一方面,以色列從美國採購並部署了“愛國者”導彈防禦系統;另一方面,加快了“箭”式導彈防禦系統的研製工作。
2000年,“箭”式導彈防禦系統正式投入戰備值班。以色列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部署戰區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國家。
在2003年爆發的伊拉克戰爭中,“箭-2”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實戰能力得到檢驗,同時也暴露出一些短板,這使以色列開始加速研發射程更高更遠、功能更完備的導彈防禦系統。
快速發展階段。之後,小型火箭彈對以色列的威脅與日俱增。在2006年的黎以衝突中,黎巴嫩真主黨遊擊隊向以色列北部發射了約4千枚火箭彈,幾乎癱瘓了以軍後方。同時,“流星3”等中遠程彈道導彈的使用,也讓“箭-2”導彈防禦系統或力不從心或事倍功半,且費用驚人。
於是,以色列開始有針對性地拼接下一個“圖板”——研發中近程防空反導系統。
2008年,以色列啟動了“大衛投石索”導彈防禦系統研製計劃;2011年,以色列開始部署“鐵穹”防空系統並成功攔截了來襲火箭彈。
2017年,以色列先後完成了“箭-3”導彈防禦系統和“大衛投石索”導彈防禦系統的實戰部署。
自此,以色列基本建成了具有遠、中、近防空反導能力的防禦體系。
研製使用過程中,以色列不斷完善該防禦體系的一體化防空反導能力。
2020年,相關測試表明,“大衛投石索”的防空能力和彈道導彈防禦能力已整合在一起,並可與“鐵穹”防空系統、“箭”式導彈防禦系統進行互操作。之後,又驗證了“箭-3”導彈防禦系統在大氣層外攔截目標的能力,進一步擴充了以色列防空反導系統的“拼圖”。
相輔相成,各防空反導系統特點鮮明
在射程射高方面“既各管一段又部分銜接”,是以色列各防空反導系統的特點,這種設計旨在打造“無縫銜接”的防空反導能力。
當前,以色列多層防禦系統中各系統的分工明顯:“箭-2”“箭-3”導彈防禦系統負責遠程防空;“大衛投石索”導彈防禦系統負責中程防空;“鐵穹”防空系統負責近程防空。理論上,該體系具備防範敵導彈、戰機、火箭彈等多種打擊的能力。
“鐵束”激光武器系統;
相應地,各防空反導系統的特點也比較鮮明。
“箭-2”導彈防禦系統由自動發射裝置、攔截彈、相控陣雷達、戰鬥指揮和通信系統等組成,所用攔截彈最大飛行速度9馬赫,最大攔截距離100千米,攔截高度8~50千米,能對進入大氣層的來襲導彈進行高空末端攔截。
後來,外形尺寸更小的攔截彈問世。該動能攔截彈攔截高度更高,攔截距離更遠,可在大氣層外實現高空中途攔截。它不僅能用“箭-3”導彈防禦系統發射,而且可從戰機或軍艦上發射。2015年,“箭-3”導彈防禦系統在大氣層外成功將1枚“麻雀”彈道導彈靶彈摧毀。
2017年,以軍的“箭-3”導彈防禦系統還成功攔截了1枚來自敘利亞的S-200防空導彈。這是以軍首次在實戰中用該導彈防禦系統攔截防空導彈。
“大衛投石索”導彈防禦系統,主要用來攔截射程40~300千米的彈道導彈、巡航導彈、飛機和遠程火箭彈,飛行速度在7.5馬赫左右。
該系統包括戰場管理系統、攔截彈、多功能雷達和火控系統。
所用攔截彈採用殺傷爆破戰鬥部,攔截彈上有光學與紅外自導引頭以及小型主動照射雷達,能自動飛向目標並加以摧毀。
2018年,“大衛投石索”導彈防禦系統攔截了2枚來襲導彈,顯示出較好防禦性能。攔截過程中,戰鬥管理系統能根據地面雷達的搜索信息,自主分析數據,快速確定來襲威脅的種類、速度和彈道軌跡。同時,它還可與“鐵穹”與“箭”式防空反導系統協同作戰。
“鐵穹”防空系統是末端防空系統,由雷達、監測、操控和發射裝置組成,主要攔截7~50千米內的來襲目標,包括火箭彈、大口徑炮彈、亞音速飛機等。
2007年,以色列決定選擇“鐵穹”防空系統應對近程火箭彈的襲擊。該系統偵測到火箭彈來襲後,可在1秒鐘內,分析判斷出火箭彈落點,並根據來襲火箭彈的不同威脅程度,選擇攔截威脅更大的火箭彈,實現效益最大化。
2012年,以色列在3天內共遭到700多枚火箭彈的襲擊,“鐵穹”防空系統攔截了200多枚。之後,以色列在全境部署了7套“鐵穹”防空系統,構建起比較完備的低空防禦網。
追求更好攔截效果,不斷“打補丁”或成常態
如果説“箭-2”“箭-3”“大衛投石索”“鐵穹”等構成了以色列防空反導系統基本框架的話,那麼該框架一直在被賦予新內容,以便通過不斷“打補丁”構建更加完備的多層防禦系統,取得更好攔截效果。
“鐵穹”防空系統。 資料圖片
例如,“鐵穹”防空系統雖然管用,但其用彈數量較大,費用依然不低。為提高防空反導的效費比,以色列把目光投向了高能激光、高能微波等新質武器裝備。2014年,以色列公布了名為“鐵束”的高能激光武器概念模型,該裝備旨在攔截無人機、迫擊炮彈、火箭彈等短程、超短程空中目標,為“鐵穹”防空系統提供助力。2022年,“鐵束”激光武器系統成功攔截了一架無人機。“鐵束”托底“鐵穹”防空系統的局面漸漸形成。
這種情況也出現在“大衛投石索”導彈防禦系統的研製使用過程中。“大衛投石索”導彈防禦系統是防禦中程目標的核心,但該系統只能攔截彈道相對固定的目標,如果來襲目標具有一定的電子對抗能力或變軌能力,其攔截效率就會明顯下降。因此,以色列有意識地將 “大衛投石索”導彈防禦系統與“愛國者”導彈系統配合使用,以便在前者力所不及或攔截失敗的情況下,用後者進行補充攔截。
今年6月,以色列完成海軍版“鐵穹”防空系統的一系列測試。從另一角度來看,也是在用“打補丁”方式填充現有多層防空反導系統的能力空白。
在提升預警探測能力方面,以色列要打的“補丁”更大。因為,以方的導彈防禦系統從開始建設時起,就有美國的合作、參與,很多技術、裝備都來自美國。這樣雖然加快了研發使用進程,卻也不可避免地在一些技術設備上受制於美國。特別是在天基預警方面,以方早期基本上都需依靠美國的情報共享。
2012年,以色列提出了建設本國的天基預警探測系統計劃,核心是研發一種新型微衛星&&,並在此基礎上構建具有高分辨率成像功能的微衛星星座。
目前,該項目已取得一定成果,研發出的微衛星&&能發現米級以下的目標。以色列計劃在短期內發射12顆微衛星&&,構建4個獨立的微衛星星座。屆時,以色列將可通過本國的天基預警探測系統識別目標,為其防空反導系統提供可靠的情報信息服務。
為了取得更好的攔截效果,不斷“打補丁”或許會成為以色列改進升級多層防空反導系統的常態。
當前,美國和以色列已通過 Link16數據鏈,對“大衛投石索”導彈防禦系統與“愛國者”導彈系統進行了高、低聯網。未來,包括“鐵束”在內的各種地面防空反導激光武器系統,也將被納入體系之中,以便實施聯網作戰。這樣,地面高能激光武器,就將為其他防空反導系統提供更有效的末端防護手段,編織出更密集、可靠的防空盾牌。(張翚 白海慧 尚鴻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