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航空航天展巴黎航空展正在捲土重來。活動第一天訂單就開始涌入。”法國“Capital網”這樣評價今年的巴黎航展。19日,第54屆巴黎國際航空航天展覽會開幕。在相當於18個足球場大小的12.5萬平方米會場中,匯集了來自47個國家的2500家參展商。有飛機製造業高管&&,預計本屆展會將會迎來32萬觀眾,飛機訂單總數或將達2000架。訂單如雪花般湧來,但受地緣政治、俄烏衝突等因素影響,訂單能否按時交付成為受關注的話題。
500架!民航史上最大訂單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航展之一,每兩年在巴黎郊區布爾歇舉辦一次的巴黎航展是全世界航空航天業的盛會。上一屆巴黎航展因疫情取消,今年是巴黎航展4年後首度回歸布爾歇,規模和規格堪稱最高,法國總統馬克龍也乘坐直升機來現場觀展。
隨着各國航空公司爭相提高運力、滿足疫情後復蘇的乘客需求,飛機製造商收穫了超出預期的訂單。今年2月,印度航空公司曾向空客和波音訂購470架噴氣式飛機,而就在本屆巴黎航展開幕首日,空客就宣布與印度航空公司靛藍航空(IndiGo)達成500架飛機的交易。英國路透社20日報道稱,這筆訂單已超越今年2月印度航空訂單數量,創下了商業航空史上最大單筆訂單紀錄。“法蘭西24”報道稱,這筆交易的金額高達550億美元。
該筆訂單也使靛藍航空訂購的空客飛機總數達1330架,鞏固了其作為A320系列飛機全球最大客戶的地位。靛藍航空首席執行官何強磊(Pieter Elbers)稱,這批新訂購的飛機將在2030年到2035年之間交付,具體的機型分配尚未確定。他在航展上&&,“這只是一個開始,接下來還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除了印度的航空公司外,全球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航空公司也在積極下單。沙特納斯航空公司(Flynas)向空客確認了30架空中客車A320neo系列窄體飛機的訂單。空客在推特官方賬號上透露,19日在巴黎航展上的第一筆訂單來自毛裏求斯航空公司(Air Mauritius),該公司確認訂購3架A350飛機以擴大其在歐洲、中東和南亞的網絡。
供應能否跟上需求
雖然空客等飛機製造商迎來了大量訂單,但同時它們也面臨着挑戰。路透社報道稱,供應商在疫情後面臨成本上升、零部件短缺和熟練勞動力不足等問題。航空業高管們透露,全球航空公司試圖彌補疫情造成的損失。商用飛機市場正在復蘇之中,但目前僅有部分交易會在巴黎航展上公布,後續其他的訂單數量還要等到年底才會公開。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空客曾警告稱,隨着第一季度新飛機交付放緩,困擾全球航空航天業的供應鏈危機可能會持續到明年。這家全球最大的飛機製造商&&,零部件、設備、半導體甚至座椅的交付仍存在短缺。此外,俄烏衝突下西方的制裁也讓空客和其他公司更難獲得鈦和鋁等重要原材料。空客首席執行官傅裏稱,“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局面”,他預測供應鏈延誤可能持續到2024年。
在巴黎航展簽約後的新聞發布會上,有印度記者提問,靛藍和印度航空都訂購了大量的空客A320,空客是否考慮也在印度開設A320飛機的總裝廠。對此,傅裏回應稱,空客已在中國擁有2條生産線,在全球4個産地共有10條總裝線,“這已夠我們一個月生産75架飛機了,空客尚無再建生産線的計劃。
中國“重器”驚艷亮相
此次航展上,中國的航空航天企業也派出參展團競逐國際商業航空航天市場。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航空工業)攜旗下軍用裝備、民用裝備和航空應急救援裝備體系的重點産品亮相巴黎航展。其中,“20家族”“鯤龍”AG600、“翼龍”-X無人機等多項展品首次登陸巴黎。
當地時間2023年6月20日,法國巴黎,中國製造的飛機模型在巴黎航展上展出。圖源:視覺中國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航展也是中國航空工業首次攜多型重點航空裝備在境外展示。我國航空主戰裝備在巴黎航展上實現了與世界同代裝備同&競技。
在“空中攻防體系”展區,由殲-20為代表的主戰機型領銜,展示了轟6K、攻擊11和各型機載武器等遂行對面打擊任務的航空武器裝備;展&上陳列的運20展現出中國戰略投送和綜合保障能力的提升;空警500預警機、ZDK03預警指揮機等支援保障機型依次亮相,展示了中國航空裝備在信息化和複雜戰場環境下所具備的支援保障力量;此外,“翼龍”“雲影”和“旋戈”三大無人機系列齊齊亮相,展現出中國航空工業在無人機領域體系化發展的最新進展與能力。
軍事專家宋忠平20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中國的軍貿夥伴,相對較為固定,主要集中在亞非拉國家。此次巴黎航展中國對外展出了隱身戰機,這表明我們希望對外推銷自己的先進武器裝備,但要注意的是,中國一直奉行積極防禦的軍貿政策,不會通過軍貿來改變地區的平衡穩定。
“影響中國軍貿進一步發展的主要原因就是外部炒作的軍貿政治化問題。”宋忠平指出,美國以意識形態看待軍貿問題上,認為只有自己的盟國才能購買美國的武器裝備,也不允許自己的盟友購買中俄研發的武器裝備,導致一些國家無法選擇中國研發的性能更好、價格更低廉的武器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