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人民海軍成立74周年紀念日前夕,我國又一艘“萬噸大驅”咸陽艦公開亮相。這是人民海軍列裝的第8艘055型導彈驅逐艦,裝備有新型防空、反導、反艦、反潛武器,具有較強的防空反導和對海打擊能力,引來廣大網友和軍迷紛紛點讚。
自驅逐艦誕生以來,各國海軍從未停止過對其的研發改進。驅逐艦作為一種多用途軍艦,從19世紀90年代起一直是海軍的重要艦種之一。現代驅逐艦裝備了防空、反潛、對海等多種武器,既能擔負進攻性突擊任務,又能承擔作戰編隊的防空、反潛護衛任務,還可以進行巡邏、警戒、偵察、海上封鎖和海上救援等。由於作戰功能十分廣泛,驅逐艦一直受到各國海軍青睞。
從昔日的“輕騎兵”到如今的“多面手”,從海戰場上“初露鋒芒”到鏖戰大洋的“主力擔當”,驅逐艦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未來將如何繼續“升級”?本期,讓我們一探究竟。
在戰場硝煙中“殺出重圍”
19世紀後期,巨艦大炮成為全世界海軍發展的“主旋律”——許多國家致力於組建戰列艦主導、巡洋艦為輔的艦隊,希望憑藉噸位更大的艦船、尺寸更厚的裝甲、威力更大的火炮稱霸海洋。
1877年,魚雷武器廣泛應用,英國製造出第一艘魚雷艇“閃電號”,排水量在30噸左右。憑藉體積小、航速快、轉向靈活等特點,該型魚雷艇可以近距離發射魚雷,而且很難被擊沉,極大地威脅了巨艦的生存。就連當時的“海上巨無霸”戰列艦,都要對其退避三舍。各國爭相倣造,同類艦艇很快得到普及。
1892年,英國亞羅公司利用蒸汽動力技術,與海軍合作設計出一種新型反魚雷艦艇——魚雷艇驅逐艦,簡稱驅逐艦。這種艦艇可以裝備多門中小口徑的火炮和魚雷,既能對付魚雷艇,也能與魚雷艇一樣進攻大型水面艦艇。
1893年10月,英國皇家海軍驅逐艦“哈沃克”號正式下水。這艘艦艇由英國近代海軍之父費舍爾主持設計,是世界上第一艘真正意義上的驅逐艦。
“哈沃克”號排水量超過200噸,航速約為27節。雖然噸位和火力不敵巡洋艦,但它機動性高,足以憑藉速度追上敵方魚雷艇,並用火炮輕易消滅對方。而且該型驅逐艦同時裝備了火炮和魚雷,能向敵方大型軍艦發動魚雷襲擊,代替魚雷艇完成任務。
隨着驅逐艦問世,魚雷艇慘遭壓制,淪為海上任人宰割的“活靶子”,最後被“驅逐”出歷史舞&。驅逐艦初露崢嶸,逐漸成為各國艦隊的常備艦種。
進入20世紀,驅逐艦的噸位變大,開始裝備重型火炮和大口徑魚雷發射管,並採用蒸汽輪機作為動力,航速也得到大幅提升。此時,驅逐艦的排水量約為1000噸,雖然無法在海戰中與萬噸級戰列艦正面“硬剛”,但多艘驅逐艦也能對戰數量較少的三四千噸輕型巡洋艦。此外,驅逐艦可以在雙方巨艦對戰的間隙,利用夜幕、濃霧等天候使用魚雷突襲,也能對敵艦造成威脅。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驅逐艦在海戰中頻繁亮相,多次完成重要任務。赫爾戈蘭灣海戰中,英國出動30多艘驅逐艦偷襲德國軍港,擊沉德軍多艘驅逐艦。日德蘭海戰後期,英德兩軍在濃霧中正面遭遇,英國一支驅逐艦隊使用魚雷擊沉了德國1.4萬噸的“波默恩”號戰列艦。後來,德國開展無限制潛艇戰,英美兩國的驅逐艦在護航任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隨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進行,驅逐艦逐漸趨向大型化,武器裝備也越來越強。英國在研製V級驅逐艦後,又建造了W級驅逐艦;美國參戰後,巴斯鋼鐵廠和伯利恒造船廠聯合建造出了“維克斯”級驅逐艦與“克萊姆森”級驅逐艦。驅逐艦的續航能力相較於誕生之初,發生質的飛躍,已然具備隨主力艦隊遂行遠洋作戰任務的能力。
一戰結束後,驅逐艦依舊發展迅猛。世界軍事強國為減少軍備競賽,通過簽訂條約對戰列艦、重型巡洋艦等主力艦隻進行限制。在此背景下,驅逐艦自然而然成為各國暗中博弈的手段,其噸位被提升到1500噸以上,火炮與魚雷發射管的口徑均有提高。
乘勢而上成為“後起之秀”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由於戰鬥機大規模列裝,艦隊防空能力成為重要戰術需求。一支艦隊必須配備若干艘驅逐艦,來構建完備的防空火力網。驅逐艦噸位進一步加大,雷達航電方面也在不斷發展。
二戰後,驅逐艦依靠其豐富多樣的作戰功能持續受到各國海軍重視。其首要任務不再是以魚雷攻擊敵水面艦隊,轉而變成了反潛作戰。20世紀50年代,美國建造“薛爾曼”級驅逐艦與超大型“諾福克”級驅逐艦,引領驅逐艦的技術潮流發展。防空專用的火炮逐漸成為標配,艦上裝備的魚雷武器開始應用於反潛作戰。
導彈時代的來臨,使得驅逐艦的進攻性能發展駛入“快車道”。1955年,一艘名為“基阿特”號的“基林”級驅逐艦,在波士頓海軍造船廠改裝,成為世界上第一艘導彈驅逐艦。在配備導彈、實現火力“擴容”後,驅逐艦甚至可以和戰列艦、巡洋艦一較高下。加之驅逐艦體型小、速度快、機動性強,各國海軍逐漸淘汰了成本高昂且目標龐大、容易被命中的戰列艦和巡洋艦。驅逐艦終於從戰場邊緣走向舞&&央,慢慢進化為各國海軍的主力艦種。
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英格爾斯造船廠建造“斯普魯恩斯”級導彈驅逐艦,掀起模塊化設計革命,並開創使用燃氣輪機動力的先河。20世紀80年代,美軍對該型戰艦進行了現代化改裝,戰艦的滿載排水量突破8000噸。改進後的驅逐艦擁有出色的反潛能力,裝備了“海麻雀”艦空導彈、“魚叉”反艦導彈、MK41型導彈垂直髮射系統,可以發射“戰斧”巡航導彈。此外,該艦裝備了電子戰系統和各種綜合指揮系統,兼具反潛、對空、對艦作戰能力,擁有較強的戰略威懾和打擊能力。
隨着驅逐艦噸位不斷增長,英國軍工企業曾試圖為其“瘦身”。20世紀70年代,英國維克斯公司、坎默·萊爾德公司、斯旺·亨特公司等聯合研製“謝菲爾德”級驅逐艦。該款驅逐艦排水量為4000余噸,長125米,與同期的美國“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相比,明顯輕盈許多。
“謝菲爾德”級導彈驅逐艦裝備了先進的火控雷達、對空雷達和搜索聲吶,並搭載一架“山貓”直升機,可以稱得上當時較為先進的驅逐艦。但由於體型太小、裝甲較為薄弱,嚴重制約了戰艦的戰鬥力。1982年馬島戰爭中,3艘“謝菲爾德”級驅逐艦參戰,其中2艘被阿根廷導彈擊沉。沉痛的教訓之下,“謝菲爾德”級驅逐艦隻能進一步改進雷達,加裝密集陣近防火力,噸位也隨之提升了幾百噸。
科技賦能助推戰鬥力升級
發展至今,驅逐艦已經演變為多用途的中大型軍艦,成為大型水面作戰艦種。在研發新一代驅逐艦的進程中,世界各軍事強國競相應用新技術,推動驅逐艦向大型化、信息化、模塊化和多用途方向轉變升級——
第一,提高艦載系統綜合集成程度,向一體化與高效化發展。
隨着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海上作戰任務不斷拓展,驅逐艦已成為一種各型武器和傳感器日趨密集的作戰&&。未來的驅逐艦,將更加重視系統綜合集成建設,通過功能整合和結構優化,將各自獨立的艦載系統轉變成互聯、互通、互操作的一體化系統。這不僅能提升艦艇的一體化程度、減少佔用空間、便於艦艇布局設計,還能提高艦艇的操作效率,減少人員需求及相應工作量,大幅降低人力成本。
第二,應用新型動力系統,形成經濟、高效、穩定的動力模式。
驅逐艦的動力系統,關係到航速、續航力、機動性和隱蔽性等性能,相當於艦艇至關重要的“心臟”。在論證新一代驅逐艦動力系統時,英美等國綜合考慮布局、功率、效率、冗余等方面,最終選擇了綜合電力系統。
這種系統能統一協調全艦用電要求,提高動力利用效率與穩定性;可以省去傳統動力方式中的傳動軸、變速箱等設備,實現更為靈活的布局;同時減少主要噪聲來源,削弱了噪聲信號,使艦艇具有較好的隱身效果。除此之外,這一系統還能提高電站冗余能力,提升電網供電可靠性,以便應對後續艦載高功率雷達、電子設備和定向能武器上艦帶來的大規模電力消耗,更好地滿足未來日益增長的供電需求,增強艦艇海上作戰的靈活性。
第三,更新艦載機並配備無人機,提升驅逐艦作戰半徑。
艦載機是驅逐艦執行反潛作戰任務時不可替代的海上機動作戰力量。它可以有效擴大驅逐艦的反潛作戰範圍,提供重要空中支援能力。美國“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搭載的SH-60B/F直升機計劃將被MH-60R反潛直升機替代。MH-60R直升機採用性能更先進的電子系統,新增的逆合成孔徑雷達能夠提升探測精度和靈敏度,武器系統也得到升級。
未來驅逐艦搭載無人機作戰也成為大勢所趨。驅逐艦搭載無人機,可以提高對任務海域的監視與偵察能力。如果無人機和驅逐艦實現集成,將填補水面作戰能力的空白,讓驅逐艦在廣域範圍內具備有效監控能力,實現全天候態勢感知。這將更有利於海上作戰的快速指揮決策,更大程度發揮戰術優勢。
第四,兼容多種新型武器,提高海上綜合作戰能力。
俄羅斯加緊研發通用型垂直髮射系統,計劃未來共架發射反艦導彈、反潛導彈、巡航導彈、防空導彈等多型導彈,讓新一代驅逐艦能兼容多型武器系統,進一步增強海上綜合作戰能力。美國海軍也在進行垂直髮射系統的升級改進,包括導彈集成、軟體升級、技術更新等,意在使更多武器實現垂直髮射。前不久,有報道稱,日本決定在2027年前對海上自衛隊全部8艘“宙斯盾”驅逐艦進行改裝升級,將“戰斧”導彈整合進驅逐艦的垂直髮射系統,此舉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隨着艦載垂直髮射系統技術的進步,各國也將研究重心放在了繼續擴展驅逐艦的通用能力、盡力實現更多型號導彈共架發射,希望借此提高驅逐艦的單艦作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