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3 04/ 21 10:36:11
來源:解放軍報

地位僅次於航母:多國競相研製列裝兩棲攻擊艦的背後

字體:

    原標題:“兩棲攻擊艦熱”的背後

    近日,有媒體報道,土耳其“阿納多盧”號兩棲攻擊艦正式列裝土海軍。無獨有偶,意大利海軍最新型“的裏雅斯特”號兩棲攻擊艦也於去年正式服役。一時間,世人對兩棲攻擊艦的關注再度升溫。

    作為海空一體投送登陸力量的大型水面&&,兩棲攻擊艦兼具強大的水陸兩棲與空中支援作戰能力,在海軍水面艦艇中的地位僅次於航母,是兩棲作戰的“拳頭力量”。

    早期的兩棲攻擊艦主要搭載直升機,以直升機航母的形式出現。隨着科技快速發展,兩棲攻擊艦逐漸融合了船塢登陸艦、船塢運輸艦的功能,能夠搭載垂直起降戰機、多型直升機、無人機、登陸艇等裝備,在海戰中的作用更加凸顯。目前,美國、法國、西班牙、韓國等國已經擁有自主建造兩棲攻擊艦的能力,埃及、巴西等國則是通過購買列裝兩棲攻擊艦。

    多國競相研製或列裝兩棲攻擊艦的背後,是對兩棲作戰能力的迫切需求,並以此獲得更全面的海上作戰能力。那麼,兩棲攻擊艦是如何發展而來的?研製兩棲攻擊艦又需要攻克哪些技術難題?未來發展趨勢如何?本文為您一一解讀。

    垂直登陸作戰理論誕生,兩棲攻擊艦從圖紙“駛向”大海

    兩棲攻擊艦,又稱兩棲突擊艦。這一稱謂中的“兩棲”,是指它具備從空中和海上向目標區域投送登陸力量的能力。

    兩棲攻擊艦走過漫長的研發之路。20世紀40年代是兩棲攻擊艦發展的一道分水嶺。在此之前,傳統二維登陸作戰主要呈現出線與線之間對抗的特點,雖然已經出現空投空降,但受制於先天作戰條件的不足和作戰模式的短板,未能成為登陸作戰的“主力”。二戰中著名的“諾曼底登陸”,展現出傳統二維登陸作戰的殘酷性——近300萬人參戰,傷亡人數超過20萬。如何提高搶灘登陸作戰效能、減少人員傷亡,成為當時世界各國海軍關注的話題。

    隨着科研人員的持續探索和武器裝備的快速發展,兩棲垂直登陸作戰理論由此誕生。其核心要點為:兩棲登陸部隊從登陸艦的甲板上乘坐直升機,飛越敵人在灘頭設立的堅固防線,在其後方降落後配合灘頭強攻部隊展開進攻。相比於運輸機空投作戰人員,直升機航線更低、靈活性更強,人員可傘降也可索降,空投空降更為隱蔽安全、靈活精準,更有利於達成作戰目的;武裝直升機還可直接發動對地攻擊。

    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海軍開始驗證兩棲垂直登陸作戰理論的可行性。科研人員將“西西裏島”號航母改裝為登陸艦,在完全模擬戰場條件下成功將美國海軍陸戰隊運送上岸。隨後,美軍將7艘舊式航母改裝為兩棲攻擊艦。

    然而,改裝舊式航母需要對原始結構進行大幅改動,且維護費用高,美軍很快放棄這一改裝模式,兩棲攻擊艦發展陷入停滯。

    轉機來自“蘇伊士運河危機”——英國皇家海軍2艘直升機航母在90分鐘內向埃及塞得港投送了1個完整陸戰營,以很小代價奪取塞得港,取得戰鬥勝利。

    這時候,世界各國海軍開始意識到兩棲垂直登陸作戰理論的重要性,紛紛加快研製兩棲攻擊艦的步伐。1961年,世界上第一艘兩棲攻擊艦“硫磺島”號正式服役。隨後幾十年裏,法國西北風級、英國“赫姆斯”號和“海洋”號兩棲攻擊艦也相繼服役。

    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國進一步認識到“不能制海必為海制”的重要性,紛紛加強海上力量建設。由此,兩棲攻擊艦迎來又一波發展高潮,無論是自研還是採購,對於謀求制海制空權的國家來説,擁有兩棲攻擊艦更能彰顯其海軍的作戰實力。

    有“準航母”的別稱,研製難度介於航母與傳統戰艦之間

    兩棲攻擊艦有“準航母”的別稱:艦體龐大,採用縱通式或滑躍式飛行甲板,甲板一側有艦島,下方有大型機庫和配套升降機,能夠出動相關武器裝備對陸地目標實施打擊……

    “準航母”的研製難度與絕對意義上的航母有一定差距,但也高於傳統戰艦,從統籌設計到施工建造,對一個國家的船舶工業實力提出很大考驗。那麼,研製兩棲攻擊艦要攻克哪些技術難題呢?

    一是船體製造。傳統造艦,從設計研發到交付,需要5至10年時間。針對兩棲攻擊艦龐大艦體,科研人員採用模塊化建造方式,多個模塊同時開工,可以大大減少建造成本。法國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就是採用模塊化建造方式,首艦從2003年7月開始建造,短短2年就成功下水。截至目前,西北風級兩棲攻擊艦共建造5艘,除法國自身使用外,還出口埃及,大幅提升了埃及海軍維護紅海海域和蘇伊士運河安全的能力。

    二是材料選用。軍工圈裏有一句話:“一代材料,一代裝備。”新型材料的運用,必然會推動武器裝備迭代升級。在製造艦島和桅桿時,採用可以吸收雷達波的複合材料,降低兩棲攻擊艦整體雷達截面積,提升軍艦隱身性能;鋪設飛行甲板的材料,是從數萬種鋼材中挑選出的鎢合金耐衝高強鋼板,可以應對數十噸戰機起降的衝擊力;在艦體表面則使用大量合金塗料,能夠減緩海洋環境對船體的腐蝕,提升戰艦壽命和耐久度。

    三是動力裝配。海上航行,動力是關鍵。早期,兩棲攻擊艦動力系統大多由蒸汽鍋爐和汽輪機組成,整個裝置笨重又龐大。該裝置通過高溫蒸汽帶動螺旋槳産生推力,不僅熱效率低,還會損傷動力系統。為此,科研人員設計出柴電混合動力推進系統,通過傳統燃料發動機與電池交替推進為兩棲攻擊艦賦能,降低戰艦航行油耗。目前,一些新型兩棲攻擊艦配置了全電推進系統,能夠有效減少動力裝置重量和體積、降低聲學特徵。

    四是空間劃分。兩棲攻擊艦具有搭載裝備數量多、人員密集等特點,這要求科研人員根據不同戰場需求,對兩棲攻擊艦船艙空間進行合理劃分:減少塢艙擴展機庫容量,加強空中支援力量;設計多個防護區域,提升軍艦生存能力;優化登陸裝備配置,將登陸坦克等裝入登陸艇,提高裝載能力。2020年,美國“好人理查德”號兩棲攻擊艦在加利福尼亞州聖迭戈海軍基地起火。大火足足燃燒了5天,艦體損壞嚴重,只得報廢處理。從事後調查結果中不難看出,火災難以控制與該艦空間劃分不合理、作業現場雜亂無章、易燃物存放不當等有很大關係。

    此外,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助攻下,新一代兩棲攻擊艦可利用艦上所配備的指揮控制和偵測系統等,在海戰中充當指揮艦角色。美利堅級兩棲攻擊艦裝備有海上全球指揮控制系統、海軍戰術指揮支援系統、聯合戰術信息系統等多個作戰系統,可接入美軍全球信息網格,對戰區內三軍聯合作戰進行指揮控制,使兩棲攻擊艦具備了未來作為旗艦的能力。

    搭載多種海空利器,滿足更多戰場需求

    作為海空一體投送登陸力量的大型水面&&,兩棲攻擊艦自誕生之日起,憑藉性價比高、反應速度快、部署靈活、能力全面且能滿足低烈度戰爭中遂行任務需求等特點,受到很多國家青睞。

    然而,受制於搭載的多為艦載直升機,兩棲攻擊艦缺乏空中自主作戰能力,不免存在“投送能力有餘而空戰能力不足”的缺陷。如何在兩棲攻擊艦上搭載空戰利器,成為科研人員重點研究的課題。

    英阿馬島戰爭中,英國皇家海軍“鷂”式戰機共擊落22架阿根廷空軍戰機,令科研人員眼前一亮。為了拓展兩棲攻擊艦執行綜合作戰任務的能力,一些國家開始“劍走偏鋒”,將算盤打到垂直起降戰機上,提升對空作戰能力。

    近年來,垂直起降戰機與兩棲攻擊艦的結合,讓原本只能搭載直升機的兩棲攻擊艦搖身一變,成為可搭載固定翼艦載機的“準航母”。美國海軍美利堅級和黃蜂級兩棲攻擊艦均搭載了F-35B垂直起降戰機,意大利、韓國、澳大利亞等列裝兩棲攻擊艦的國家海軍也選擇對外採購垂直起降戰機。

    除了垂直起降戰機外,無人機技術的飛速發展,也讓兩棲攻擊艦的“武器庫”更加強大。土耳其充分發揮本國軍用無人機技術優勢,提升兩棲攻擊艦作戰效能。科研人員為“阿納多盧”號兩棲攻擊艦增設無人機發射和回收裝置,並於2020年開展TB-2型無人機的改進工作,升級後的TB-3型無人機有效載荷提升了近一倍。去年年底,土耳其拜卡航空公司發布了一段“克孜勒馬”無人機滑行測試的視頻,標誌着其隱身無人機取得新進展,未來有望登上“阿納多盧”號兩棲攻擊艦飛行甲板。

    事實上,兩棲攻擊艦呈現旺盛生命力,在海戰中佔有一席之地的原因,除了能搭載艦載機外,強大的登陸能力,也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與諸多兩棲船塢登陸艦、坦克登陸艦等相比,兩棲攻擊艦優勢明顯,對登陸部隊和裝備的運輸更為集中、經濟、高效。

    早期,兩棲攻擊艦搭載傳統排水型登陸艇,存在續航力小、航速低、耐波性差等缺點。為此,科研人員研製出氣墊登陸艇,航行速度是傳統排水型登陸艇的2到3倍,可滿足快速突擊登陸作戰需求。比如,巴西“大西洋”號兩棲攻擊艦可搭載4艘氣墊艇、數十輛裝甲車和火炮;澳大利亞堪培拉級兩棲攻擊艦可搭載上千名士兵,並同時容納150輛戰車。值得關注的是,堪培拉級兩棲攻擊艦搭載的LCAC氣墊登陸艇,最大航速可達40節,強勁的搶灘登陸能力令人矚目。

    近年來,兩棲攻擊艦的能力仍在拓展。有的國家提出建造用來執行特種作戰任務的小噸位兩棲攻擊艦。顯然,這種能力上的拓展,以各國綜合國力、戰場需求以及艦載裝備發展水平為前提。換句話説,各國發展兩棲攻擊艦更偏向“量身定制”。

    未來,兩棲攻擊艦發展走向何方?也許世人會有多種猜想。但是可以肯定,在今後一段時間裏,兩棲攻擊艦會進一步提升自給力自持力,同時在對有人裝備不斷挖潛基礎上,增加無人裝備上艦及使用數量,使其能夠更好地遂行偵測感知、登陸作戰等任務。各種新式武器與兩棲攻擊艦的結合,必然會推動兩棲攻擊艦綜合作戰能力持續攀升。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2139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