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環時深度】日本有多少戰爭潛力
海上自衛隊的“迅鯨”號潛艇
自衛隊以裝備精良而著稱
日本近年來持續強化軍備,包括採購先進導彈、隱形戰鬥機、改裝輕型航母……同時還通過修改“安保三文件”,突破戰後至今日本長期堅守的防務政策,儼然一副跟隨美國隨時準備參戰的模樣。在世人印象裏,日本不但擁有裝備精良的自衛隊,憑藉發達的工業製造能力,還具備強大的戰爭動員能力。日本的戰爭潛力究竟怎麼樣?
在美國軍事網站“全球火力”列出的軍力排行榜中,日本僅次於美俄中印,列在第五位,超過眾多西歐傳統軍事強國。如果仔細分析,就能看出日本軍力排名如此之高並不奇怪。俄烏衝突暴露出歐洲各國常規軍力現狀不佳,就連向來被認為是歐洲陸軍典範的德國也曾傳出現役284輛“豹2”系列坦克中僅有95輛處於完好狀態的醜聞。相比之下,日本陸上自衛隊擁有10式主戰坦克117輛、90式主戰坦克341輛以及數十輛74式坦克,還有部分74式坦克處於封存狀態。日本航空自衛隊同樣裝備精良,包括正從美國引進的147架F-35系列(105架F-35A和42架F-35B)隱形戰鬥機,是亞洲裝備F-35數量最多的國家;此外日本還擁有約20架E-2C/D和E-767空中預警機,這些“空中戰力倍增器”的數量同樣在亞洲位居前列。海上自衛隊正在改裝的兩艘“出雲”級輕型航母讓日本在二戰後首次獲得正規航母,同時海上自衛隊還有多艘先進的常規潛艇和宙斯盾驅逐艦,規模甚至超過了駐日美軍第七艦隊。
日本自衛隊配套的導彈等精確制導武器也相當先進。無論是航空自衛隊配備的ASM-3型超音速反艦導彈、紅外制導AAM-5格鬥導彈,還是陸上自衛隊的12式反艦導彈以及日本與美國聯合研製的“標準-3”反導攔截導彈,性能都位居全球前列。在太空領域,日本已經研製出多型通信和遙感衛星,並正在建造被稱為“日本版GPS”的“準天頂”導航衛星星座。同時日本研製的H2和H3系列大型運載火箭,確保了日本的獨立發射衛星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與依靠“買買買”獲得軍事現代化的一些國家不同,日本現役多型主戰裝備,例如F-2戰鬥機、C-2運輸機、“摩耶”級宙斯盾驅逐艦、“大鯨”級常規潛艇、10式主戰坦克等均已實現國産化。同時日本正在大力發展的高超音速武器,包括“島嶼防御用高速滑翔彈”等也都是由日本國內企業負責研製。
航空自衛隊的F-2戰鬥機
美國《防務新聞》統計的2022年度全球防務企業百強榜包括了兩家日本企業——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單看規模,日本防務企業與其他國家的同行相比並不起眼,但憑藉發達的工業製造能力,日本有很強的戰時軍工轉化能力。例如在造船領域,日本可以建造從散貨船到集裝箱船,從海洋工程船到豪華郵輪等所有民用船舶門類,保持着全球最高的造船業技術水平。日本造船企業曾多年佔據全球交付噸位首位,最高年交付總量高達3000萬噸,日本至今仍是全球造船業三強之一。再加上海上自衛隊從輕型航母、驅逐艦到常規潛艇等先進作戰艦艇基本都是由日本自行建造,這為日本在必要時大規模擴充艦隊規模打下工業基礎。不過受和平憲法約束,海上自衛隊艦艇退役後大都拆解而不是像美國海軍那樣進行封存,使得海上自衛隊快速補充艦艇的能力相對有限。
與造船業的情況類似,日本發達的汽車工業也為戰時轉化為大規模生産軍工裝備打好工業化基礎。但值得注意的是,與二戰時期拖拉機廠直接生産坦克不同,現代汽車裝配線早已經實現自動化生産,想讓它們轉産坦克等武器需要對整條生産線進行大規模改裝並修改自動化控製程序,費時又費力。同時現代主戰坦克、火炮等武器越來越複雜,通常還需要特殊加工設備和龐大的配套體系才能完成。因此日本的汽車工業能力並不能完全與軍事潛力畫等號。
全自主防衛産業鏈正在破碎
日本防務預算不斷創下“歷史最高”紀錄,其中2023年度的防務費用約為6.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3450億元)。但日本媒體發現,近年來日本防務産業卻日漸蕭條,日本數十年來努力打造維繫的武器産業鏈甚至有斷裂破碎的危險。
日本政府長期以來的觀點是,軍工研發能力一旦中斷,再要恢復就非常困難;如果一直保持,就可以在需要的時候立即擴大生産,隨時滿足自己裝備的需要。因此在擁有強大工業製造能力的同時,日本防衛省一直在維持獨立的武器研發和生産能力,確保擁有完整的軍工生産體系。但日本自衛隊本身規模有限,對武器裝備的需求數量不大,難以形成規模效應;日本防務企業多年來受制於“武器出口三原則”,難以像其他國家那樣拓展國際市場,導致防衛省不得不以遠超國際市場的價格採購國産武器。
但即便賠本賺吆喝,這種局面也開始維繫不下去了。2020年日本媒體披露,在接受統計的4000余家日本防務相關企業中,有約四成出現虧損。新冠疫情爆發後,隨着勞動力的缺乏和原材料的漲價,這個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例如負責製造戰鬥機駕駛艙顯示屏等設備的島津製作所2022年宣布退出防衛業務;橫濱橡膠和住友電工也不再參與戰鬥機生産相關業務;因“難以實現盈利”,日本第七大國防承包商、工程機械製造企業小松公司決定不再為陸上自衛隊研製裝甲車;向自衛隊提供機槍的住友重機也放棄相關業務……由於大量日本企業放棄防務業務,使得日本政府在2022年緊急&&政策,對相關企業的武器零部件設計圖等進行收購,無償轉讓給具有技術實力的其他日本國內企業,以保證日本的武器研製能力能繼續得到維繫。
《日本經濟新聞》網站稱,現代武器裝備越來越精密,動輒就由數十萬個零部件構成,涉及的企業數量眾多。報道稱,如果把三菱重工等大型企業和承擔分包業務的企業都包括進來,參與戰機生産的企業數量超過1000家,護衛艦則超過7000家企業。然而産業鏈上的任何一環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全局。
美國《防務新聞》分析稱,日本防衛産業鏈出現斷裂危機,與日本國內外因素都有密切關係。由於現代武器裝備的技術要求越來越高,傳統日本企業想憑藉有限投入就跟上世界潮流的難度日益增加。例如住友重機和小松之所以放棄為自衛隊研製機槍和裝甲車,都與它們生産的裝備質量無法滿足防衛省要求有關。
日本國産武器研製能力相對有限,再加上多年和平主義教育,導致日本科學家往往不願從事有軍事用途的技術研發工作,進一步加劇了日本防務公司的研發問題。3月7日,三菱重工主導的H3新型運載火箭發射失利後,日本日生基礎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井出真吾就警告説:“日本企業對研發及人才的投資與海外同行相比明顯遜色,可以説其弊病導致(火箭發射)失敗而凸顯出來。”
很多日本國産裝備的核心部件都是由美國提供的。例如日本“金剛”級驅逐艦的宙斯盾作戰系統、“標準-2”防空導彈等主要裝備就是從美國進口。美國不松口,日本也沒有辦法擴大這些武器的生産。
此外,近年來日本新增的防務預算大都用於採購先進而昂貴的美國武器,用於日本國産裝備的研製費用反而下降。《防務新聞》稱,日本於2015年成立了本國的防務裝備採購、技術和後勤部門,試圖為低迷的防務工業注入活力。但日本政府不但沒有推動採購國內裝備,反而在美國的壓力下,大幅增加從美國進口的武器。在防衛省每年約2萬億日元(177億美元)的裝備採購中,很大部分且不斷增長的份額被進口的美國武器佔據。防衛省官員承認,對昂貴的美國武器的引進談判,已減緩了日本本國防務企業的升級改造。日本商業聯合會防務工業高級經理山田裕&&,原本60多家成員公司從事防務相關業務,近年來已減少了約10家。
報道警告説,如果這種趨勢繼續下去,日本自衛隊將面臨供應不足、成本升高和質量下降的螺旋式下降問題,而供應鏈是不可能在一到兩年內就重建的。
日本社會還沒有做好戰爭準備
前任日本自衛隊統合幕僚長河野克俊近日接受美國媒體採訪時&&,雖然日本正在大幅增加防務開支,但面臨的最大障礙是自衛隊還遠遠沒有做好作戰準備。他強調説,當前防衛省正將主要精力用於採購先進坦克、潛艇和戰鬥機,“東京沒有足夠的資金投資彈藥和燃料”。根據俄烏衝突的經驗,一旦爆發大規模衝突,彈藥消耗非常驚人,依靠戰時緊急生産根本來不及。2022年自衛隊的評估報告顯示,日本武器庫裏的彈藥儲備量僅達到“作戰三個月”標準的六成,這也意味着一旦爆發大規模衝突,自衛隊的彈藥儲備最多只能打兩個月,且約70%的彈藥都儲存在北海道。為改變這種局面,日本防衛省今年1月公布了在沖繩增設彈藥補給站的新規劃。
《日本經濟新聞》提到,自衛隊的戰爭準備不足問題,還體現在地面目標缺少防護。例如靜岡縣濱松基地共駐有4架航空自衛隊E-767預警機,但並沒有為這些高價值目標配備飛機掩體,遭到攻擊時非常容易受損。
同時,日本社會也遠遠沒有做好戰爭準備。河野&&,日本防衛省面臨“非常嚴重的招募問題”,可能會對自衛隊雄心勃勃的計劃極為不利。他認為,自衛隊的“徵兵”問題來自兩個方面:潛在入伍人群正在快速減少,對加入自衛隊感興趣的人也越來越少。據稱,自衛隊現役總人數約25萬,而全日本18-26歲的適齡人群已從1994年的1700萬減少到現在的1050萬。由此帶來的結果就是自衛隊長期不滿編,例如海上自衛隊比45307人的完整編制少了約2000人。
英國《金融時報》19日也注意到,自衛隊正面臨長期招募危機:隨着日本全國人口統計數據持續減少,“該國適合入伍的人數變得越來越少”。而且在就業市場極度緊張的情況下,日本年輕人有一長串更具吸引力的選擇,他們的父母也寧願他們在其他行業工作。“2012年至2021年,自衛隊的職位申請總人數下降了約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