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10/ 25 17:13:48
來源:新華社解放軍分社

勝戰——獻給志願軍出國作戰71周年紀念日

字體:

    71年前的那個深秋,農曆九月十五,霜降第二天,朝鮮北部一個叫做兩水洞的地方,一場被載入史冊的伏擊戰打響——歷時兩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由此拉開了戰幕。

    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和朝鮮人民一道共同抗擊侵略者。新華社發(黎民 攝)

    打響出國第一打仗的,是7個月前跟隨韓先楚橫掃海南島的主力之一——第40軍118師。

    伏擊戰風卷殘雲。不到2個小時,南朝鮮1個營又1個炮兵中隊被殲滅。

    這一天——10月25日,後來成為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紀念日。

    抗美援朝時期,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工兵戰士們搶修被敵機炸毀的渡橋(資料照片)。新華社發(李忠林 攝)

    聽到前方遭遇了中國軍隊,美軍騎兵一師第八團上校團長帕爾莫不以為然:“中國人嗎?他們也會打仗?”

    自負的帕爾莫沒有想到,7天之後,厄運就落在了騎一師頭上。雲山之戰,激戰3天,有着美國“開國元勳師”之稱的騎一師損兵1840人,帕爾莫的八團第三營被全殲,少校營長奧蒙德被擊斃。又過3天,英國皇家第27旅榴彈炮兵營被殲滅。

    11月5日,第一次戰役結束。這是年輕的中國軍隊第一次與美軍正面交鋒,志願軍殲敵1.5余萬。

    兩天之後,新華社播發消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人民軍總司令部頃發表公報稱,共和國人民軍最近在朝鮮西北部的作戰中取得了重要勝利。在此次作戰時期,有中國人民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志願部隊的組成……

    中國官方通訊社選擇這樣的時機播發這樣一則電文,無疑是向世界宣告,中國已經參戰。

    然而,這一消息並沒有動搖“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繼續北犯的自信。也是在同一天,麥克阿瑟下令以22萬兵力分東西兩線向北推進,企圖用“鉗型攻勢”包抄志願軍後路,進而趕在鴨綠江冰封之前佔領朝鮮全境。他狂妄地宣稱:鴨綠江並不是不可跨越的障礙,中國人也並不是一支“不可辱的力量”。

    1950年10月初,侵略軍悍然越過三八線,並把戰火燒到中國邊境。圖為安東市(今遼寧省丹東市)對岸朝鮮新義州在濃煙烈火中。新華社發(楊振亞 攝)

    顯然,麥克阿瑟過分迷信了美國人的實力,也過分低估了站起來的中國人為祖國、為正義、為和平而戰的堅強決心。

    11月24日,美軍第3師先頭部隊剛剛突進到鴨綠江畔的惠山小鎮,麥克阿瑟的“巴丹號”座機就飛到美國兵頭頂助威來了。登機之前,麥克阿瑟面對眾多記者誇下海口:“你們可以告訴我的士兵,趕到鴨綠江邊,我就放他們回去,我已經向小夥子們的家人們打了包票,聖誕節讓他們回家過節!”

    一個月後的同一天,第二次戰役結束,美國人沒有等到麥克阿瑟吹噓的“聖誕節勝利”,卻等來了“美國陸軍史上空前的敗績”。這一戰,志願軍斃傷俘敵3.6萬餘人,其中美軍2.4萬餘人,一戰扭轉朝鮮戰局。“聯合國軍”則在10天之內潰退300公里,擁有“攻勢專家”名頭的美軍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也在敗退途中翻車身亡。

    曾經不可一世的麥克阿瑟不得不承認,美國是“在完全新的情況下,和一個具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完全新的強國進行一次完全新的戰爭”。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發起進攻(1951年攝)。新華社發

    1951年4月11日,麥克阿瑟被美國總統杜魯門以“未能全力支持美國和聯合國的政策”為由撤職。戰場上的節節失利,也使挑起中美對抗的杜魯門政府威信掃地。1952年3月,杜魯門無奈地宣布不再謀求總統連任。

    朝鮮戰爭,美國投入的費用16倍於中國,換了3任“聯合國軍”總司令,出動了美國陸軍的三分之一、空軍的五分之一和海軍的大部分兵力,不僅糾集了16國組成所謂的“聯合國軍”參戰,還動用了除核武器以外所有新式武器,最終卻只能接受失敗的現實。

    這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一起歡慶戰鬥勝利(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美國陸軍第二師二十團團長弗裏曼,二戰時期曾任駐華助理武官,對國民黨軍隊的作風和戰鬥力印象很差。時隔幾年,弗裏曼與志願軍交手,他的部隊被志願軍打垮,團部也被攻佔。記者問弗裏曼有何感受,他回答:他們不再是同一批中國人了!

    人,不再是那批人了;中國,也不再是那個任人欺凌的中國了。

    

    1953年7月,中朝兩國軍隊發動對敵的最後一戰——金城戰役,殲敵5萬餘人,迫使侵略者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這是志願軍某集團軍坦克部隊在戰前宣誓。新華社發

    相隔56年,同一條鴨綠江,見證了一個不一樣的中國和一支不一樣的軍隊:1894年10月25日,日軍從朝鮮越過鴨綠江,3萬清軍落荒而逃,日軍不費一槍一彈侵佔了當時還叫“安東”的丹東;1950年10月25日,志願軍發起第一次戰役,勇敢地向武裝到牙齒的強大對手説“不”。21年後的同一天——1971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在國際上贏得了應有的權利、地位和尊嚴。

    坎尼,古羅馬城市,因北非古國迦太基統帥漢尼拔在坎尼會戰中戰勝強大的羅馬,“坎尼”後來成為完勝的代名詞。

    美國歷史學家約翰·托蘭在他的名著《漫長的戰鬥: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中寫道:一支裝備如此落後、基本靠人力機動的部隊,居然敢圍殲全部機械化裝備並有絕對制空權的美軍。中國的統帥和將領敢於想象並策劃這個氣魄十足的‘坎尼’,是源於此前無數次艱苦作戰積累的自信,以及對麾下身經百戰將士們的絕對信任。

    事實上,托蘭的評説還不夠全面。在兩國國力相差巨大、兩軍武器裝備如此懸殊的情況下,新中國之所以能夠贏得這場立國之戰,最重要的因素是:一個覺醒了的,敢於為祖國光榮、獨立和安全而奮起戰鬥的民族是不可戰勝的。正如毛澤東在題為《抗美援朝的勝利和意義》的講話中所説:“帝國主義侵略者應當懂得: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鄧小平後來説:“我們從朝鮮戰爭開始的時候就説,中國人説話是算數的。”

    朝鮮戰爭之初,中國政府警告美軍不能越過三八線,美國人不以為然。15年後,美國擴大越南戰爭,當中國政府警告美軍不得越過北緯17度線時,時任美國總統約翰遜説,他相信中國説的話,沒有他的命令,美國空軍不準轟炸17度線以北的哪怕是一個廁所。

    “師入三韓大有聲,海東形勢一番更。美軍屢敗終難振,華裔方興孰敢輕。”這是時年93歲的薩鎮冰先生,欣聞志願軍節節勝利寫下的詩句。從一盤散沙到同仇敵愾,從茍安退讓到勇於勝利,這位經歷過中法馬江海戰和中日甲午戰爭、曾經擔任過清政府海軍統制和中華民國海軍總長的歷史見證人,對新中國與舊中國的對比,有着深切的感受。

    抗美援朝,用勝利奠基和平的一戰,用正義戰勝強權的一戰。

    2005年5月,又一次訪華的基辛格,來到了特級戰鬥英雄楊根思生前所在連。1950年11月29日,在長津湖戰役的小高嶺之戰中,楊根思和戰友們一連打退了敵人8次進攻——陣地上最後只剩下連長楊根思一個人。當美軍再一次蜂擁而上,28歲的楊根思抱着炸藥包,勇敢地衝向了敵陣……在“楊根思連”,基辛格沉思良久,寫下了這樣一段留言:“願中美兩國永遠不兵戎相見。”

    這是楊根思像。新華社發

    10月23日,第三屆外灘金融峰會上,98歲的基辛格在與上海新金融研究院院長錢穎一視頻連線對話時説:“在當今世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實現霸權。每個國家都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潛力,但沒有任何國家擁有支配整個世界的潛力。”(賈永)

【糾錯】 【責任編輯:張瑞傑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418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