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 > 正文
2021 10/ 22 09:01:06
來源:環球時報

韓國首枚自研火箭發射失敗的三大疑問

字體:

    據韓聯社21日報道,韓國首枚自主研制的運載火箭“世界”號21日發射升空,火箭未能將載荷送入預定軌道。不過,韓國上下將這枚“全自主研制”運載火箭首次發射定義為“雖敗猶榮”。這款火箭性能究竟如何?自主研發的含金量如何呢?

    疑問一:為何沒能入軌

    據韓聯社21日報道,韓國自主研發的“世界”號運載火箭(KSLV-Ⅱ)全長47.2米、重200噸,當天17時在位于全羅南道高興郡的羅老宇宙中心點火發射。在經過一、二級分離,整流罩分離和二級主發動機關機,三級發動機點火後繼續正常飛行並熄火脫落,火箭于17時15分在7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與衛星成功分離。

    韓國科學技術資訊通信部長官林惠淑21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宣布韓國自主研發的“世界”號運載火箭正常完成了全部飛行程式,順利將1.5噸重的試驗衛星送達700公里高的太陽同步軌道,但由于衛星沒有達到預定速度,未能成功入軌。

    林惠淑表示,一級火箭由4個75噸級推力液體發動機捆綁而成,可産生300噸級推力。當天的發射驗證了火箭一級飛行正常。據悉,該技術為韓國國內運載火箭首次採用,也是此次研發項目的最大難點之一。林惠淑還表示,一二級分離、拋整流罩、三級發動機點火成功是預期成果,這表明韓國航太技術已到一定水準。林惠淑表示,第三級發動機未能達到預定燃燒521秒的目標,在475秒提前停止工作,導致速度不足進而未能將衛星送入既定軌道,目前推測不是燃料不足或火箭引擎故障的原因,有可能是壓力係統出問題或零部件沒有達到預期性能,還有可能是閥門誤啟動。韓國科學技術資訊通信部計劃成立發射調查委員會,查明第三級發動機提前停止工作的具體原因,並拿出優化方案,為第二次發射做準備。

    韓國總統文在寅對衛星未能進入預定軌道感到遺憾。文在寅表示,能把衛星送到700公里高空已是一項壯舉,但將試驗衛星送入軌道仍是未完成的課題。他強調,若能反覆檢查並完善不足之處,明年5月的第二次發射定能取得成功。

    韓國KBS電視臺21日報道稱,通過此次發射,證實韓國火箭技術已經達到相當水準,下一步目標就是將1.5噸重的衛星送入600公里-800公里的近地軌道。根據計劃,如果明年5月的第二次發射順利,那麼將在明年12月、2024年、2026年和2027年再進行4次發射,屆時將發射各種類型的衛星。韓國政府的最終目標是,利用“世界”號火箭在2030年實現探月。

    疑問二:“世界”號技術水準如何

    除了關注韓國自研火箭沒能入軌的原因,韓國媒體還在評論本國運載火箭的性能。“成功了一半”,韓國JTBC電視臺21日報道稱,在經歷十多年的不斷努力,韓國憑借自己科研實力研發的首個火箭“世界”號終于上天。運載火箭技術是一項尖端技術,全球只有少數國家和地區具有獨立發射衛星的能力。現在世界上擁有衛星發射能力的有美國、俄羅斯、歐洲、中國、日本、印度六個國家和地區。韓媒專門強調,以色列、伊朗、朝鮮不在其列,因為只擁有300公斤以下低軌小衛星自主發射能力(原文如此——編者注)。

    中國航太專家黃志澄21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應該説“世界”號的運載能力已超過發射我國首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長徵一號運載火箭,但它的總體性能還是比不上我國上世紀70年代研制的長徵二號運載火箭。公開資料顯示,長徵二號運載火箭為一款兩級運載火箭,該型火箭能將2.4噸有效載荷送往200-400公里的近地軌道。黃志澄介紹稱,韓國“世界”號火箭三級均採用液氧/煤油發動機,但這些發動機沒有採用高壓補燃技術,因為採用這種技術的發動機結構非常復雜,掌握這種發動機技術耗時較長,通常可能需要15年以上,還必須有試車臺等一些完善的配套設施。

    一位不具名的航太技術專家2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根據韓國航太部門公布的數據可以看出,“世界”號的各項重要指標偏低,火箭技術的起點並不高。與鄰國朝鮮相比,綜合來看,朝鮮一直在走自主研發道路,起點較高,火箭技術發展比韓國要快,而韓國一開始就依靠俄羅斯發展運載火箭技術,研發道路不明朗,這次“世界”號的嘗試本來成功的希望很高,但最終還是沒有成功,這就説明韓方對于火箭研發的關鍵流程還沒有完全走通。

    中國軍事專家張學峰2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韓國本身具有一定的工業基礎,可以同時採購東西方的現成軍事技術産品,技術壁壘相對較少。所以近些年來,韓國國防工業經常在一些領域走引進-改進-自主研發的路線,以便快速獲得成品填補空白,並具備研制能力。通過成品或技術引進,使得韓國相關技術在較短時間內實現從0到1的突破,然後通過消化吸收,對原有技術進行改進,最終實現自主研發。韓國運載火箭也走的是這條路。不過,韓國的“世界”號一級火箭採用的自研KRE-075發動機在技術上沒有改進,相比韓國第一代火箭“羅老”號一級動力採用的從俄羅斯引進的RD-151液氧/煤油發動機反而有些倒退,這也説明先進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制難度。總體來看,韓國運載火箭的自主研制之路,仍然處于起步階段。

    疑問三:能否轉化為遠端投送能力

    在《環球時報》記者採訪過程中,多位專家表示,運載火箭的研制能力某種程度上對于軍事上的投送能力是有一定幫助的。對于這一點,韓國媒體自己也不諱言。韓聯社9月在報道韓國運載火箭固體燃料發動機點火試驗成功時表示:“韓美領導人今年5月商定終止韓美導彈指南,解除對韓國導彈最大射程和彈頭重量的限制,韓國由此掌握導彈研發自主權。分析認為,鑒于利用使用固體燃料發動機的分段式火箭可發射洲際彈道導彈,從理論上講,韓國還可以研發洲際導彈。”

    張學峰介紹,很多大國早期的運載火箭是在洲際彈道導彈或遠端彈道導彈的基礎上,通過減小載荷品質,增加一級發動機或增加發動機工作時間、推力研制的,兩者之間有非常大的相似性。但隨著技術發展,彈道導彈和運載火箭走了不同的技術路徑,兩者之間也不能簡單等同。特別是民用的運載火箭向軍用的彈道導彈改,需要很多性能上的提高。

    當然,兩者總是會存在千絲萬縷的關係,有些技術上也是相通的,比如控制技術、結構設計等。特別是固體火箭發動機的運載火箭,相似性就更大一些。

    一位不具名中國專家21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從純火箭技術角度來講,“世界”號火箭規模有限、運載能力不算大,相關動力、結構性能一般。不過,200噸的規模參數若轉化為遠端投送能力的武器應該射程不近。

    

【糾錯】 【責任編輯:王金志 】
閱讀下一篇:
010020030330000000000000011100001211414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