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基地2024年養的魚,在總産量降低35%的情況下,總産值卻逆勢增長了10.3%。”在青山環抱、綠水靜流的重慶市豐都縣包鸞鎮名優魚養殖示範基地,重慶豐都實業發展集團副總經理葛海龍告訴記者。
在重慶豐都這個示範基地,養魚産量降了,産值還升,有啥秘訣?
名優魚養殖示範基地由重慶豐都實業發展集團負責運營。基地內,一處養殖池旁的展示魚缸裏,兩條草魚悠然自得地游着。記者觀察到,其中一條頭大、身子細,比另一條瘦了一圈。葛海龍介紹,這就是體重輕卻身價高的“瘦身魚”,比普通草魚輕了三分之一左右。
“瘦身魚”因為體脂更低、肉質更嫩、沒有土腥味,很受市場青睞,出塘價一斤達到16至18元,市場零售價格穩定在25至30元。
“我們在草魚養到三斤左右的時候,開始對魚進行‘瘦身’。”葛海龍説,使用流水槽、高位池等設施,創造循環水流,讓魚兒憑天性不斷“逆流而上”,相當於給魚上了“跑步機”,通過運動來“減肥”。
營養、健康、美味是消費者對優質農産品的需求。除了以科學養殖提升魚的肉質口感,豐都當地優良的自然環境也助推魚的附加值提升。

11月6日,在重慶市豐都縣包鸞鎮名優魚養殖示範基地,工作人員在捕撈魚。新華社記者肖瀟 攝
在豐都縣保合鎮躍進水庫養殖區,40口養殖桶內同樣養殖着“瘦身魚”。“好山好水養好魚。”水庫負責人陳浩説,因養殖用水來自天然溶洞流水,富含對人體有益的硒和鍶元素,“瘦身魚”在這樣的優質水體中生長數月,體內會逐漸富集硒和鍶元素,形成獨特的營養優勢。
保合鎮躍進水庫已先後投放了5萬公斤魚苗,這些魚苗經過5至8個月的養殖,預計可産出“瘦身魚”3.5萬公斤,按當前市場價格計算,産值能達到150萬元。
“儘管産業起步不久,但發展速度很喜人。”今年,豐都“瘦身魚”年産值預計達到500萬元,同比增長約50%,帶動包鸞鎮、保合鎮、南天湖鎮等6個鄉鎮農戶實現增收。
豐都縣農業農村委主任譚明權説,為了讓“瘦身魚”走向更廣闊的市場,豐都縣正積極完善“富鍶含硒魚”的品牌標準與産業鏈條。當地建成從魚苗選育、養殖過程監控,到成魚檢測、包裝銷售的質量追溯體系,確保每一條上市的“富鍶含硒魚”品質可控、安全可靠。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統籌發展科技農業、綠色農業、質量農業、品牌農業,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産業。
小魚兒也有高價值。豐都縣正通過銀行項目融資貸款,在基地打造“智慧漁業+光伏新能源”産業,這樣既可進一步節省養殖過程中的電費,還能增加一筆發電的收入。
譚明權説:“我們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對‘三農’工作的重要部署,聚焦智慧農業等五大領域,強化現代科技應用,發展生態低碳農業,全面提升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古一平、李曉婷、韋夏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