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10月31日電 題:黃南藏戲煥發時代新韻
新華社記者白瑪央措
鼓點鏗鏘,唱腔悠揚,一部承載着歷史與民族團結的大型安多藏戲《金城公主》,從雪域高原走向全國舞&。
10月21日晚,在四川省成都市高新中演大劇院內,由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劇團(青海省藏劇團)歷時三年創排的《金城公主》,完成了第十八屆文華劇目獎終評演出。這是青海唯一入圍本屆文華劇目獎終評提名的劇目。
藏戲集説唱、表演、歌舞、文學於一體,有着600多年歷史,被譽為藏文化的“活化石”。2009年,藏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藏戲《金城公主》演出現場。(黃南州融媒體中心供圖,孫麗麗 攝)
青海省藏劇團自建團以來,創作了一批膾炙人口的優秀藏戲作品。其中,《意樂仙女》獲1982年-1983年度全國優秀劇本獎,《藏王的使者》獲1992年“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獎,《蘇吉尼瑪》獲第二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戲劇劇本“孔雀獎”創作銀獎。
《金城公主》編劇、總導演仁青加介紹,《金城公主》以唐代金城公主入藏和親的歷史為藍本,還原了她歷經艱險入藏、以智慧化解矛盾、鞏固唐蕃友誼的壯闊歷程。“金城公主的故事,是一個關於文化交流、民族融合與和平發展的故事,這些主題在今天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仁青加説。
藏戲《金城公主》演出現場。(黃南州融媒體中心供圖,孫麗麗 攝)
對於飾演金城公主的藏戲演員完麼吉而言,這個角色既是榮譽也是挑戰。飾演歷史中的重要人物,曾一度讓她壓力很大。“最開始我常常失眠,擔心自己無法表現金城公主的智慧與勇氣。”為了貼近角色,她反復琢磨劇本,經常獨自練習到深夜。“慢慢地,我似乎能深入到角色的內心,真切地體會到金城公主那份跨越時空的使命感。”完麼吉説。
藏戲《金城公主》演出現場。(黃南州融媒體中心供圖,孫麗麗 攝)
唐中宗的扮演者仁青東智是西藏大學聲樂係研究生,在校時學習意大利美聲唱法。“我的目標是多學習民間藏戲,深入了解傳統的演唱風格和發聲方法,為創新表演方式打基礎。”仁青東智説,“創新不是取代傳統,而是讓傳統更富生命力。”
《金城公主》從劇目創排到終評演出,凝聚了劇組全體成員多年心血。仁青加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藏戲(黃南藏戲)代表性傳承人,自1987年進入黃南州文工團以來,他一直致力於藏戲傳承。他跟隨民間藏戲團學習,蒐集整理古藏戲資料,與老一代專家合作探索現代藏戲的發展。“劇中唱腔、音樂、服裝、舞美設計等,均在充分汲取藏戲傳統精髓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與嘗試。”仁青加説。
《金城公主》導演助理完麼才旦認為,藏戲的根在民間,生命力也在民間。除了創排精品劇目參加全國展演,劇團每年都會深入省內外的城鎮、鄉村、草原巡迴演出,為基層群眾帶去一場場精神文化盛宴。
目前黃南州共有10余家民間劇團成立演出公司,部分劇團建有固定演出舞&及小型展廳,兩家民間劇團被定為省級非遺傳習基地,全州民間藏戲團年平均演出量超過200場。
隨着終評演出的結束,《金城公主》劇組已奔赴天津展開巡演,讓更多觀眾領略藏戲的魅力。“未來,青海省將持續加大優秀文藝創作扶持力度,深耕民族文化資源,打造更多彰顯時代精神、展現民族團結的精品力作。”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廳廳長董富海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