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草原重生記-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10/26 16:44:51
來源:新華網

敕勒川草原重生記

字體:

  新華社呼和浩特10月26日電(記者連振、王雪冰)眼下,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新城區敕勒川生態草原觀光帶核心區秋草已黃,盡顯蒼茫。然而10多年前,這裡還是荒石灘,難見綠色。經過多年治理,近3萬畝土地重披綠裝,成為遠近聞名的生態旅游打卡地。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這首北朝民歌描繪出敕勒川草原曾經的壯美風光。2012年,在當地黨委、政府大力推動下,大青山前坡生態保護綜合治理工程啟動,一場生態修復戰正式打響。

  拼版照片:上圖為2012年6月拍攝的生態修復前的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近3萬畝荒石灘;下圖為2017年8月拍攝的生態修復後的敕勒川生態草原觀光帶核心區。新華社發

  要恢復生態,找到原生植物種群至關重要。在蒙草集團種業中心,一面巨大的種子墻陳列着數千個裝有各類草種的玻璃瓶,蒙草集團成果轉化部負責人王君芳説:“我們分析當地草原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精準劃分生態系統退化類型,以每0.5平方公里為一個單位,為草原量身定制鄉土植物配置方案和修復技術路線。”

  近年來,呼和浩特市新城區創新“三帶一區”生態治理模式,累計完成義務植樹129萬株,4.5萬畝退化草原重現生機、1.5萬畝撫育森林鬱鬱蔥蔥,10余萬平方米裸露山體徹底修復,森林覆蓋率達39.2%。

  如今,敕勒川生態草原觀光帶核心區植物已由修復時播種的20余種增加到70多種,獾子、狐狸、野兔等動物數量明顯增加,一個生機勃勃的動植物“王國”重現大青山南麓。

 8月3日拍攝的呼和浩特市敕勒川生態草原觀光帶核心區。新華社記者 李志鵬 攝

  好生態帶來高人氣。今年,一條全長約110公里的敕勒川生態草原觀光帶串起大青山前坡多個生態旅游景點。每逢周末,不少游客前來“打卡”。“多年前這裡風沙漫天,後來隨着生態改善,我和家人經常來逛一逛。”呼和浩特市民張齊説,“今年雨水充足,草原上還形成‘九曲河’美景。”

  沿敕勒川生態草原觀光帶一路前行,雅瑪圖森林公園、峪見小鎮、敕勒川星光裏、惱包文旅小鎮、馬頭琴小鎮等多個生態文旅地標漸次映入眼簾。

 8月27日,游客在峪見小鎮中露營游玩。新華社發

  峪見小鎮坐落在新城區古路板村,是一處改建自廢棄水泥管廠的露營地,“草原露營+馬術旅拍+星空咖啡”的混合業態吸引不少游客。“我們將園區內80%的空間免費開放,依託敕勒川草原這一旅游名片,小鎮自開業起便深受游客歡迎,單日最高接待量近3000人次。”峪見小鎮負責人呂春輝説。

  新城區委書記趙永剛介紹,敕勒川生態草原觀光帶積極打造文旅體商融合發展新格局,借助內蒙古群眾文化體育運動中心、國家北方足球訓練基地等項目,當地從整合資源、豐富文旅活動等多方面協同發力,策劃舉辦品牌演唱會、草原音樂節、烏蘭牧騎巡演、馬拉松進景區、速度賽馬等文旅活動和體育賽事。

  從荒石灘到大草原,再到旅游名片,敕勒川草原的生態之變不僅是自然生態修復的成功典範,更是生態與文旅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

【糾錯】 【責任編輯:趙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