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9月30日電 題:讓家門口醫院成為“首診之選”——一家老區縣醫院的10年“強基”之變
新華社記者李勁峰、余剛
相隔400多公里,一位疼痛難忍的患者,專門從廣州趕到贛南老區的縣級醫院問診。9月29日,發生在江西省于都縣人民醫院的這一幕,讓國家巡迴醫療隊的專家們倍感詫異。
9月29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在於都縣人民醫院啟動國家巡迴醫療工作。(受訪者供圖)
這是一家不起眼的老區醫院在醫療國家隊的對口支援下發生的“蛻變”:
從過去稍微複雜點的手術都沒法做,到今年9月順利通過三甲醫院評審;DRG(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連續多年保持全省同級綜合醫院第一,僅肺部手術每年做上百台,還吸引不少外地患者前來就診……
在紅色熱土于都,中央紅軍長征集結出發地,一家基層醫院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幫扶下的躍升,成為優質醫療資源下沉,推進醫療衞生強基工程建設的生動映照。
堅持“真巡真幫真服務”!
自2015年響應國家號召對口支援以來,擁有百年歷史的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將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到最基層,累計選派25批次專家132人次駐點幫扶,覆蓋29個學科,接診患者2萬多人,成功開展2000多&手術。
“我每晚起夜3、4次,尿頻尿急下腹痛,此前診斷為慢性前列腺炎,吃了大量抗生素無效,這次在病友推薦下,專門從廣州過來。”24歲的患者王先生,9月29日一早就趕到醫院求診。
劉益鳴,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第26批對口支援醫療隊隊長,是盆腔痛領域專家。經仔細查體,劉益鳴診斷病因是盆底肌張力增加,向患者講授肌肉放鬆康復療法和開藥後,約定一個月後再來于都復診。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國家醫療隊專家在於都縣探望紅軍烈士遺孀。(受訪者供圖)
于都縣貢江鎮金竹社區居民邱先生,曾飽受疾病困擾,“手臂和脖子癢了六七年,影響睡眠經常復發”。
查看症狀,詢問病史,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皮膚科醫師李琨仔細詢問後,診斷他患有特應性皮炎,開藥後還提示“少碰熱水,多防曬,就能降低復發率”。
不少患者感慨:“專家們看得細,一下子找到病根,也不用跑到大城市輾轉求醫了。”
義診現場的溫情時刻,遠不止於此。
80多歲的老奶奶看完病後,顫顫巍巍握住醫生的手反復道謝:“感謝你們記挂着我們老區群眾!”患者劉女士專門送來錦旗和鮮花,感謝北京醫生6年前的“妙手回春”。
讓基層老百姓就近看上病、看好病,是中國深化醫改的一道必答題。“醫療對口支援,大醫院就要有大擔當。要將優質醫療資源真‘沉’下去,對口幫扶幫到‘點’上,要通過醫療、教學、科研、管理等全方位的支持,用十年如一日的真情,助力縣級醫院‘強’起來。”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院長王俊説。
現代化最重要的指標是人民健康。2024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實施醫療衞生強基工程。
中辦、國辦印發的《關於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中明確,支持高水平醫學人才向縣級醫院下沉,推動基層醫療衞生機構提高服務能力。
百姓健康之盼,變成民生之利,需要有關鍵之舉。
一名66歲的患者,近期被診斷肺癌中晚期後,收治在於都縣人民醫院胸心外科。剛做完一期化療的他,計劃在縣醫院接受手術。
肺癌是我國發病率和死亡率第一的惡性腫瘤。由縣醫院給肺癌患者做胸腔鏡微創手術,這對於都縣人民醫院胸心外科主任鐘繼平而言,“過去不敢想,遇到肺癌患者確診後就得安排轉院”。
基層醫生的底氣,源自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安排的8位胸外專家支援帶教,以及科室醫生前往北京進修。從基礎診療規範學起,到腔鏡器械培訓、微創技術應用,鐘繼平和其他7位醫生,今年以來順利完成肺癌微創手術60多&。
醫療幫扶,每前進一步,就能多惠及一批患者,挽救一些生命。
9月29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國家醫療隊在於都縣人民醫院開展義診。新華社記者 李勁峰 攝
將“輸血”與“造血”融合,讓高水平專家的“傳幫帶”,助力基層醫療診療能力“大提升”。
近十年來,“請下來教、送上去學”雙輪驅動模式逐漸定型:一方面,駐點專家累計開展手術示教近2000&、教學查房3200余次、疑難病例討論1400余次,將先進技術手把手傳授給當地醫生;另一方面,于都縣人民醫院先後選派52名業務骨幹赴北大人民醫院進修,“種子選手”歸來後成為骨幹力量。
在北大人民醫院對口幫扶下,于都縣人民醫院累計新增疼痛科等20多個臨床科室,還開展新技術項目100余項。
“我們現在有信心接收更多患者,住院病人從2021年的3.8萬人次,到去年增加到5.2萬人次。”于都縣人民醫院醫政科主任劉寧介紹説。
一花獨放不是春。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是深化醫改的重要舉措,也是醫療衞生強基工程實施重點。
按照國家醫療衞生強基工程實施方案,到2027年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基本實現縣和縣級市全覆蓋,統籌緊密型縣域醫共體現有資源,促進醫共體內服務均質化。
“在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幫扶下,于都以縣人民醫院為依託,統籌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當好全縣百萬居民健康的守門人,需要久久為功。”國家衛健委對口支援幹部、于都縣委副書記努蘭別克説。
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和擴容的效果,遠不止於此。
走進于都縣人民醫院的縣域影像中心,全縣26個鄉鎮衞生院每天拍攝的上百張CT、X光影像,都會上傳匯總至此,由四家縣級醫院影像科醫師審簽診斷報告。
點開于都縣鐵山垅鎮衞生院上傳的一張CT掃描影像,縣人民醫院影像醫師賴華英仔細閱看,輸入診斷意見後,結果同步傳到鎮衞生院。
“以前鄉鎮醫療衞生人員往往看不準、不會看,如今集中閱片就能惠及更多患者。”賴華英説,自己很多閱片經驗都是對口支援專家教的。
以緊密型醫共體信息&&為紐帶,包括于都縣在內,江西省共組建醫學檢驗、影像、心電診斷等五大資源共享中心417個,進一步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均衡布局。
務實之策,暖心之舉,讓家門口的老區醫院,成為基層群眾的首診之選。“真幫實扶”,將推動築牢基層醫療防線,惠及更多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