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華章丨向海圖強:中國青年的深藍答卷-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27 11:45:19
來源:新華網

青春華章丨向海圖強:中國青年的深藍答卷

字體:

  新華社天津9月27日電(記者白佳麗、宋瑞)天津大學的實驗室裏,一台海藍色的“鋼鐵裁縫”靈活揮舞着機械臂,精準完成着高難度的鋼管焊接作業。

  這是天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徐連勇團隊和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T/K/Y管節點智能焊接裝備,專門負責海上石油&&“骨架”——導管架的關鍵焊接。

  導管架&&如同矗立於狂濤中的“鋼鐵巨人”,不僅承載着鑽井、採油、儲運等全套設備,同時需承受三十多年的風浪考驗。

  讓團隊自豪的是,他們成功攻克了多層多道變截面空間曲線焊縫的自適應智能焊接這一重大難題。“這相當於讓機器人具備了‘隨機應變’的能力,不管焊縫怎麼變化,它都能應對自如。”徐連勇説,該技術不僅適用於海上油氣&&,更拓展至船舶製造等大型鋼結構領域。

  這是天津大學研製的“海燕”系列水下滑翔機。新華社發

  當焊接的星火仍在閃爍,另一群探索者已潛入萬里深海。“海燕”水下滑翔機,正如其名,是深海中的“勇闖者”,不畏風雨、身輕如燕。

  作為我國新型無人無纜水下自主航行器,它可以實現海洋水文、環境聲場等多要素觀測,具有極為重要的應用價值。

  天津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王延輝回憶,從2002年作為碩士生加入團隊,他再未離開這項事業。歷經無數挫折、失敗與煎熬,“海燕”終於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也開闢了海洋複雜裝備研發的新方向。

  如今,“海燕”搭載了聲學、視覺、溫鹽深儀等觀察水文要素的傳感器,為深淵科學觀測研究提供更多的數據支撐。

  青年學者逐波踏浪的腳步不曾停歇。37歲的天津大學機械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系教授宋康所在的天津大學無人駕駛交叉研究中心團隊早已將目光投向了頗具挑戰的領域——高原築壩。2018年,當無人駕駛技術在普通道路測試時,他們帶着自主設計的無人碾壓機,進入了海拔3000米的四川兩河口水電站建設現場。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大壩的碾壓作業容不得半點偏差。”宋康説,面對高原缺氧、碾壓路面複雜的極端環境,無人碾壓機群展現出巨大效能——1名安全員可同時監管5&設備,完成了當年該大壩碾壓工程總量的三分之一。這項技術如今已多次應用於重大水利工程。

  這是天津大學牽頭建設的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新華社發

  而在天津大學北洋園校區,一場“8級地震”正在精密上演。這不是災難,而是我國地震工程領域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大型地震工程模擬研究設施項目在運行。這裡擁有世界上唯一可以模擬複雜波浪、海流環境的水下地震模擬裝置。

  “水下振動&&陣是大裝置的一大‘利器’。”天津大學建築工程學院教師劉銘劼介紹,它不但可以模擬不同位置的地震動,還可以模擬各種河流、海流、海浪等涉水的真實環境,為跨海大橋、海底隧道、水工大壩、海上風電等海洋中的“超級工程”保駕護航。

  自2024年投用以來,裝置的實驗檔期早已排滿,正與水利、海洋、交通、能源等領域的上百家單位合作。

  人才培養則是高校的最終落腳點。在今年天津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工程碩士畢業生黃梓涵獲得了學校單獨頒發的優秀實踐成果證書。她未撰寫傳統的畢業論文,而是憑藉實踐成果——有壓梯級泵站運行管控數字孿生系統,拿到學位。

  “針對該重大工程泵站系統運行管控中智能化水平不足、能耗較高等痛點,我構建了一個與物理世界實時交互、智能調控的‘數字雙胞胎’,為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提供了降本增效的‘智慧大腦’。”黃梓涵説。

  研究生祁航的攔沙減淤設施構建了生態擋沙堤,為航道整治工程提供新思路;研究生馮麗艷用人工智能撬動水廠效能,混凝劑精準預測模型為“智慧水務”提供了成功範例……“學位授予的關鍵,在於是否真正解決了國家戰略或産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天津大學研究生院學位辦公室主任劉慶嶺説。

  青春的涓滴,就這樣匯入國家需求的江海。越來越多青年科研者以青春為舟,以創新為槳,在服務國家戰略的深藍航程中,踏浪前行。

【糾錯】 【責任編輯:王萌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