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9月24日電 題:香飄四海,漁火千年——萬州烤魚何以“一味天下嘗”?
新華社記者雷明宇、吳夢桐
在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中,一座東漢庖廚俑靜靜佇立:廚師屈膝而坐,左手按魚、右手執器,案上擺放着蔥、蒜等食材;魚尾微翹,仿佛仍煥發着昔日的生機。這座陶俑不僅再現了東漢時期的烹飪場景,更揭示出萬州烤魚深厚的歷史淵源。
“廚師所用的烹飪方法,與如今的萬州烤魚極其相似,可以説是一脈相承。”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宣教部副主任陳希介紹,這一文物證明,在一千多年前,魚已是萬州人餐桌上的美味。
7月24日,在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工作人員在展示用數字化呈現的藏品庖廚俑。新華社記者雷明宇 攝
近日,“2025不夜重慶生活節(萬州站)三峽美食文化暨萬州烤魚消費季”在萬州拉開帷幕。千年後的今天,八方賓朋依然能在此品味到萬州烤魚的獨特風味,體驗三峽美食文化的深厚底蘊。
浩蕩長江,滋養一方。地處三峽庫區腹心的萬州區,依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世代傳承的烹魚技藝,被譽為“中國烤魚之鄉”。2024年,萬州烤魚全産業鏈産值突破130億元,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在與紀念館隔江相望的萬州烤魚培訓中心,來自全國各地的學員圍聚在烤爐旁,專注地看著老師傅的每一個動作。現撈鮮魚經腌制後被置於炭火之上,在來回翻烤中,魚皮逐漸焦黃。待其烤至外焦裏嫩後,再澆上秘制湯汁,瞬間香氣四溢。
“萬州烤魚沿用了傳統的烤制方法,講究麻辣鮮香、上桌有味、久煮不鹹、外焦裏嫩、口齒留香。”從事烤魚行業30餘年的萬州烤魚培訓中心技術總監余國慶説,“我們從選魚、腌制,到烤制、炒料,都建立了標準化流程,嚴格控制火候和烤制時間,各類調料的用量精確到克重。”
余國慶語氣中滿是自豪:“通過手把手教學,我們讓正宗萬州烤魚技藝傳承四海。”據他介紹,培訓中心自2021年成立以來,共培訓了近7000名海內外學員。“截至去年,完成培訓後實現就業的學員共4927人,就業率達67%,有效帶動就業增收。”培訓中心負責人譚浩告訴記者,來自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的學員將萬州烤魚技藝傳播至海外,進一步擦亮萬州烤魚的國際名片。
7月24日,在重慶市萬州烤魚培訓中心,學員正在觀摩學習。新華社記者雷明宇 攝
來自河南的學員房景彥分享了自己的培訓經歷:“我來這裡學習一個多星期了,老師傅系統教授了‘選、殺、腌、烤、炒、燉’六步法。我打算學成後回老家開一家烤魚店,既解決生計,又能推廣萬州烤魚。”
“培訓帶動創業,創業帶動産業,産業帶動就業。”萬州區商務委員會負責人&&,萬州持續強化&&建設,&&“萬州烤魚師傅”鄉村振興勞務品牌人員等級評定等辦法,2024年全年共培訓各類人才1288人,技能鑒定通過率100%,推動了烤魚産業專業化發展。
傳統的烤制技藝賦予烤魚靈魂,而秘制調料則成就其獨特風味。在萬州一家調料廠裏,自動化生産線有序運轉,花椒、辣椒等原料在精密控溫的炒鍋中翻滾,計算機精準調控每一鍋的炒制時間和溫度。
“我們已開發出8種口味的烤魚調料,産品銷往全國,並出口到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新加坡、英國等十幾個國家。”重慶狀元紅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廠長韋太鵬&&,通過標準化生産,確保每批調料風味穩定。目前,萬州烤魚休閒食品及調味品等産品加工持續向好,培育花椒油、榨菜、烤魚調料等烤魚調味品及相關食品加工企業30余家,年産量約15萬噸,年産值約42億元。
相關企業在傳統口味基礎上不斷探索新口味,以更好滿足全球食客的差異化需求。“我們正積極與國內高校聯合組建科研實訓基地。”韋太鵬&&,“通過增強技術研發能力,未來能夠滿足全球客戶的定制化、個性化産品需求。”
這是7月24日拍攝的重慶市萬州區一家工廠裏的烤魚調料生産線。新華社記者雷明宇 攝
香飄四海,漁火千年。夜幕降臨,在江畔升騰的煙火氣中,游客們在美食與夜景中流連忘返。從東漢庖廚俑手中的那尾魚,到如今人們紛紛打卡的舌尖美味,承載着長江先民飲食智慧的萬州烤魚,正走出三峽,向八方食客展示着巴渝風味穿越千年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