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重慶國際生物城傳來好消息:園區企業自主研發的兩款1類創新藥實現商業轉化。這是繼今年6月實現創新藥“出海”後,園區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據了解,重慶國際生物城集聚醫藥企業130余家,已構建起創新生物藥、化學藥與現代中藥協同發展的産業生態,是重慶生物醫藥領域集聚度最高、優質項目最多、成長速度最快的産業聚集區。
然而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以服裝加工為主的傳統工業區。隨着區域發展定位提升,園區把握機遇,果斷向生物醫藥産業轉型:2016年躋身重慶市醫藥産業集聚區,2018年啟動重慶國際生物城建設,2021年被納入市級“三年行動計劃”,目標打造長江流域具有影響力的國際生物城……
重慶市巴南區副區長楊昆説:“政策連續性是長期發展的保障,唯有錨定發展方向,才能培育出有競爭力的産業集群。”
重慶國際生物城高峰湖創新生態圈。(受訪者供圖)
曾有一家非生物醫藥企業計劃投資2億元,在這裡建設生産線,預計每年可帶來近5億元經濟效益。但因該項目不符合園區産業定位及環境管控要求,為堅守生物醫藥主航道,園區最終忍痛將其推薦至別處。
“有人笑話我們‘不會算賬’,但我們心裏清楚,與其四處鋪攤子,不如沉下心培育一個真正有競爭力的産業集群。”一位園區管理人員坦言。
楊昆認為,生物城的成長本質上是一場保持戰略定力的實踐,産業培育不是“追風口的游戲”。
起步之初,生物城更像一個“生産車間”——企業來了,卻配套缺失、服務不足。為此,園區全力“搭&唱戲”,依據園區龍頭企業的需求清單精準招商,補足缺失環節,並打通銷售渠道。
真正的躍升來自創新源頭。園區成立重慶國際免疫研究院,與上海交大等高校深化産學研協同,攜手上海張江、武漢光谷組建“長江經濟帶生物創新産業聯盟”,使本地企業直接對接高端科研資源。經過多年的發展,“研發—中試—生産—銷售”全産業鏈逐漸成形,園區具備了從“無中生有”到“有中生新”的能力。
位於重慶國際生物城的重慶皓元生物制藥有限公司研發人員在做實驗。新華社記者陳誠 攝
重慶國際生物城開發投資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銳&&:“補齊短板、做實服務,企業才能安心留下、茁壯成長。”
重慶智翔金泰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在産品臨近上市階段面臨申報難題,園區迅速組建“陪跑”專班,協助整理材料、加強對接溝通,大幅縮短審批周期。受園區服務效能吸引,智翔金泰將中試生産基地落在重慶。
園區建立了從招商到投産的全流程服務機制:與多部門共建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項目審批、産品申報諮詢、專利交易等服務,累計代辦事項600余件,辦結申辦事項205件,完成專利拍賣活動10次,成交292項、金額超9000萬元。
“目前,園區在研創新藥達56個,其中22個已進入臨床階段,6個處於註冊申報階段。未來,園區創新成果將持續轉化為産業發展動能。”李銳説。(記者鄭世昌、陳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