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9月23日拍攝的第三屆網絡空間安全(天津)論壇開幕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新華社天津9月24日電(記者李鯤、黃江林、楊文)在近日開幕的第三屆網絡空間安全(天津)論壇上,近800位來自全球網絡安全領域的國際組織、研究機構負責人、知名學者及企業代表等齊聚一堂,共同商討網安風險應對之策。
本屆論壇主題為“共建網絡安全 共治網絡空間”。中國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聯合多家專業機構發布《網絡空間安全態勢分析報告(2025)》指出,2024年7月至2025年6月,全球範圍內共發生嚴重數據安全事件209起,美洲、亞洲、歐洲是數據安全事件的高發頻發地區。
“隨着全球數字化水平的持續提升,數據安全事件的頻發、規模擴大及危害程度加劇也同步顯現。”中國國家計算機病毒應急處理中心高級工程師杜振華説。
報告顯示,過去一年,全球數據安全風險呈現多維度升級態勢,技術演進與國際博弈加劇了風險複雜性。基於這樣的背景,中國持續完善數據安全治理體系。
2025年1月起施行《網絡數據安全管理條例》,6月起施行《人臉識別技術應用安全管理辦法》……自2021年頒佈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後,中國進一步完善配套政策,強化跨境數據流動管理,並加大執法力度。
“網絡空間不是法外之地,必須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中國公安部有關負責人在論壇上&&,近年來,中國公安機關作為維護網絡安全、打擊網絡犯罪、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重要力量,持續開展了“凈網”“護網”等專項行動,堅決打擊網絡犯罪、網絡恐怖主義和網絡竊密等活動,有效地應對了一系列網絡安全風險與挑戰。
當前,人工智能已成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這對於網絡安全的機遇與挑戰並存。
上述研究報告顯示,與上一年度相較,全球人工智能相關的網絡與數據安全事件風險顯著增加,其中網絡攻擊事件佔29%、數據安全事件佔26%、安全隱患事件佔25%。
“眾所周知,大模型的全生命周期都涉及大量的數據處理活動。大模型與各類公開網絡服務場景和個人應用場景的快速融合,也加大了組織數據、個人數據洩露的安全風險。”杜振華説,大模型生態的運行機制與數據保護間的複雜關係,使得現有風險評估手段難以全面衡量其數據安全性。
奇安信科技集團董事長齊向東説,解決AI的安全問題,關鍵是要把AI嵌在安全體系裏,把體系落在場景中,重塑適配時代需求、業務場景的內生安全體系,增強數智系統的內在免疫力。
為此,中國不斷延伸人工智能領域治理鏈條。9月1日,《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及配套強制性國家標準《網絡安全技術 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方法》正式生效。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人工智能國際治理研究院副院長梁正認為,中國率先推出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的強制性國家標準,不僅推動企業切實履行標識義務、降低跨境合規風險,顯著增強了中國企業在全球人工智能市場競爭中的軟實力,為促進國際標準互認與合作提供了“中國方案”。
“網絡安全威脅沒有國界,任何一個國家發現漏洞都可能在幾分鐘內波及其他國家。”尼日利亞國家信息技術發展局局長卡希夫·伊努瓦·阿卜杜拉希説,要實現網絡安全不能各自為政,區域和全球合作是“必經之路”。
基於對現有IP網絡原生缺陷的深入思考,美國國家人工智能科學院院士李揮在論壇上説,通過融合技術、管理及健全法律體系等,能夠整體上克服網絡不穩定狀態,獲得網絡安全彈性和韌性,進而促進各國共同構建更加安全和平的網絡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