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我從新華社總社調往新疆,自此開始了我的攝影記者生涯。在新疆工作的十六年中,我記錄了天山牧場的蒼茫壯麗、新疆人民的淳樸熱情,也捕捉了民族團結的溫情瞬間,更有幸見證了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天山南北的發展變化。
在新疆,牧民轉場是草原生活的四季輪迴。秋天時牧民們帶着牲畜從秋牧場轉到冬牧場,春天時又從春牧場轉到夏牧場,周而復始,年復一年。
伊犁新二台路段的養路工開來推土機為牧民清雪開路,使畜群安全順利地通過果子溝牧道。(1973年4月17日發)
牧民正在向阿爾泰山牧場轉移。(1965年8月12日發)
一群群肥壯牲畜,在牧民的精心護理下,順利通過風雪線,走向伊犁河谷春牧場。(1964年4月13日發)
在新疆阿勒泰額爾齊斯河冬牧場上,為便於牧民從事冬季牧業生産,每隔一定距離就設置有這樣的一個居民點。(1965年2月22日發)
新疆分社當時的老攝影記者艾海提是維吾爾族人,初來乍到的我總跟着他去採訪。有一次恰逢牧場轉移的季節,牧民們趕着牲畜向夏季牧場遷移,我和艾海提兩個人背着沉重的器材與行李,同他們一起向着高山攀爬。到了有帳篷的地方,當地牧民熱情地接待了我們。按照少數民族的習俗,夏天要喝“馬奶子”,“馬奶子”含有酒精,但當時的我並不知道,只覺得涼快好喝,結果喝着喝着便迷迷糊糊地睡去。
第二天清晨,被羊叫聲喚醒,我跑出帳篷,只看到漫山遍野的羊群,像棉田裏一朵朵綻放的棉花。我這個不久前才從北京來的人哪見過這樣的場面,趕緊取出相機,到處找角度拍照。後來其中一張名為《天山放牧》的照片被推薦參加了“荷賽”(世界新聞攝影比賽),成為我國較早入圍“荷賽”展覽的攝影作品之一。
天山放牧。(1961年)
從北京來到天山草原,這裡的一切都讓我感到新奇且激動。在這裡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各民族間和睦融洽的相處氛圍。走進任何一戶人家,主人都會熱情地用家裏的美食招待客人。這種互敬互親、彼此關懷的情誼,貫穿了我在新疆的整個時光。
到新疆前我從未做過記者,也從未採訪過,但年輕人總要試試看,既然要幹就得盡心把工作做好。
新疆的壯美風光給了我巨大的慰藉:這裡的天確實漂亮,藍天白雲總是讓人心情舒暢,筆直的公路順着山坡往上延伸,仿佛一條“天路”,草原上牛哞馬嘶,牧民揚鞭策馬驅趕着羊群……
1964年,風光秀麗的賽裏木湖。
夏季的阿爾泰山牧場,草茂羊肥,景色宜人。(1965年8月12日發)
昭蘇種馬場上的大批伊犁馬。(1962年2月15日發)
在這段歲月裏,我見證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實況——起步雖有差距,但發展的腳步始終能跟上全國整體的節奏。國家給予的實在的優惠政策,切實地推動了當地經濟向着更好發展。
哈薩克族兒童在上課。牧區小學根據牧區生産特點,隨着牧民轉移,給牧民子女上學提供了便利條件。(1965年5月24日發)
新疆鞏乃斯種羊場職工子弟小學的學生在全國勞動模範阿不都阿郎的羊舍參觀。(1963年5月25日發)
在鞏乃斯種羊場,工作人員正在整理種羊檔案資料,為了掌握和研究種羊的生長、繁殖規律,這裡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種羊檔案制度。(1961年12月18日發)
1964年,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縣醫院的醫生定期來幼兒園給孩子們做體格檢查。“五一”幼兒園裏有哈薩克族、維吾爾族、漢族、回族等民族的兒童在一起愉快地生活。
1962年,新疆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醫院派出的巡迴醫療組醫生正在為哈薩克族婦女看病。
行駛在伊寧市區的公共汽車。(1964年8月30日發)
新疆阜康的一家拖拉機修配廠的工人在向拖拉機駕駛員講解機械修理技術。(1972年3月22日發)
1964年,塔城拖拉機站嶄新的“東方紅”牌拖拉機正開向田野。
伊犁墾區農場職工正在天山腳下收割小麥。(1965年9月21日發)
1964年,在伊寧市郊區,人們正在挑選豐收的蘋果。
氣象工作者在牧道沿線觀測天氣,做好氣象預報,預防暴風雪對牧民和畜群的侵害。(1973年4月17日發)
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冰雪利用研究隊和有關單位的科學工作者在天山博格達峰北麓開發冰雪資源。
記得有一次和懂當地語言的文字記者採訪豐收,他和當地人交談期間,我聽不懂,也插不上嘴,只能在一旁觀察。他們聊得興起時,農民左爾東做出一個生動的動作,我便立刻按動快門抓拍了下來。
1963年,維吾爾族老農左爾東準備割麥。
這張照片發回編輯部,曾被質疑擺拍:被拍攝的對象站在麥子地裏、手拿鐮刀,一副“豐收在握”的模樣,畫面實在“太符合”豐收的主題了!而在我向編輯部闡明拍攝經過後,才澄清了誤會。
這次經歷也更堅定了我在新聞攝影實踐中秉持的三個基本原則:不擺拍、不造假、不欺騙。這既是職業底線,也是記錄時代發展的基本要求。
優秀的新聞攝影作品不應止步於簡單的記錄,更不能抱着“拍完就行”的態度,而是要通過精準的影像捕捉和恰當的視覺表達,既保證事實的客觀性,又能引發受眾的情感共鳴與深度思考。因此作為攝影記者的我們必須恪守新聞真實性原則,以客觀事實為根本進行拍攝,與此同時還要具有藝術家的思維和眼光,讓拍攝的照片能夠深入人心。這種真實性與藝術性的融合,正是新聞攝影的價值所在。
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一家養鹿場,一名莽撞的小夥子想去騎鹿,遭到了抗拒。(1963年6月26日發)
在吐魯番盆地,棉農開始收摘新花。(1963年9月23日發)
哈薩克族兒童抱着小羊羔。(1974年5月23日整理)
新疆阿克陶縣的一位柯爾克孜族牧民正在精心照料羔羊。(1974年8月8日發)
1962年7月中旬,在賽裏木湖畔舉行的草原運動會上,歸來途中姑娘縱馬揮鞭催促小夥子快跑。
按照哈薩克族人民的傳統習慣,在舉行婚禮的前一天,姑娘的女親友觀看小夥子送來的禮物。(1963年9月9日發)
在新疆阿勒泰的一處冬牧場上,哈薩克族牧民卡密克(左)一家。(1965年2月22日發)
1964年,在新疆鞏乃斯河川,草原上來了遠方的客人,好客的牧民熱情招待。
一名維吾爾族礦工在假期邀請漢族朋友到家中做客。(1972年3月6日發)
1963年,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縣,各族人民一起歡慶豐收。
從1960年到1976年,我的採訪足跡遍佈北疆、南疆,在這裡度過了人生中一段寶貴的年華,留下了一段珍貴美好的回憶。1976年,我因工作需要,調往浙江分社工作。後來90年代的時候,我回到新疆參加會議。再次來到烏魯木齊,城市面貌一新,高樓多了,旅游業也發展起來了……現在我在新疆的老朋友每年來看我的時候,都會和我説説新疆的變化。
再回過頭來看看我在新疆工作的那些日子,作為一名記者,我做了自己本職該做的事情。每一次快門定格不僅是職業的記錄,更是對時代的忠實見證。如今,這片熱土正煥發新的生機,那些定格在影像中的天山牧場與幸福笑顏,生動地記錄下邊疆發展的過程。這片遼闊疆域始終與祖國母親同奮進、共成長。
講述:徐邦
採訪:程婷婷、呂帥、邱少煜、黃宗治、王菲
本期主持:徐嘉懿、唐夢丹(實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