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裏用上智能灌溉系統,新式播種機大大提高出苗率
黑土地上的“高産密碼”
三江平原,沃野千里。金秋時節,一望無際的稻田隨風微微點頭,稻穗沉甸甸的;鄉間路旁,大豆茁壯,豆莢飽滿;如青紗帳般的玉米地,玉米長勢喜人。這一切豐收的景象,都是黑龍江佳木斯農業現代化取得的成果。近日,《工人日報》記者跟隨“強化農業農村科技創新,推動鄉村現代産業提質增效”主題採訪活動尋訪黑龍江佳木斯,解密黑土地上的農業現代化“密碼”。
走進富錦市萬畝水稻科技示範園,配套的科技設備讓記者眼前一亮:無人駕駛插秧機、智能灌溉系統、無人機……富錦市東北水田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春自豪地説:“我們幾乎每年都更新一代無人機!”
劉春介紹,用無人機撒藥,合作社5000多畝土地,3天就作業完畢。在防災減災方面,科技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劉春又打開“富農通”App展示給記者:“天氣情況、肥料、蟲害等問題,技術人員隨時更新,我們隨時查看,省時省力,效率大大提升。”
佳木斯是我國糧食主産區和重要的優質商品糧基地,2024年,佳木斯市糧食總産量達233.58億斤,糧食作物單産水平達796.9斤/畝,較上年增長2.2%。
2025年,佳木斯市在全國率先實施糧食産能提升“雙十雙百雙千雙萬”工程,依託農業科研院校和農技推廣技術力量,整縣制推進大面積單産提升,通過10個科研院校聯10個縣(市)區、100名農業專家聯100個鄉鎮與合作社、1000名農技人員聯1000個村屯,指導萬戶農民種出萬塊高産田,輻射帶動三大糧食作物單産水平較上年增産3%~5%,為促進糧食增産、農民增收做出了突出貢獻。
在富錦市推廣中心試驗站的大豆田畔,記者看到,齊腰高的大豆田果實纍纍。富錦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張明秀介紹,這500畝大豆高産攻關試驗田,採用的是大壟密植模式,配套水肥一體化技術。
“技術人員操作設備,就能及時把水、肥輸送到每一株大豆根部。”張明秀説,作物生長關鍵期,技術人員還能按需求調配氮磷鉀比例,促進作物生長之餘,也避免了水肥的浪費。
用了水肥一體化技術後,一畝大豆種植成本算下來增加了130元左右,但根據技術站初步測算,這片示範田的大豆畝産比傳統種植增産約140斤。張明秀介紹:“咱們富錦大壟密植的玉米、大豆超100萬畝,同等栽培條件下可增産5%。”
糧食要高産,要從播種抓起,播種質量直接決定作物的産量。作物播種質量又受播種時間、密度、株距和深淺影響,其中株距均勻、深淺一致,才能保證出苗的一致性,作物才能充分吸收光熱。因此,播種機至關重要。
50歲的種植戶劉義今年2月賣了舊的播種機,購入了一台電控氣力式播種機。“我種了30年地,還不如這&新機器。”劉義笑着説,新的播種機大大提高了出苗率,以目前的情況看,産量能比去年提高5%~8%。
從劉義的朋友圈內容看到,他是一個農機達人,經常更新換代。嘗到了新式播種機的甜頭,劉義又開始琢磨啥時候換一台履帶式收割機。
新農具為何強?在佳木斯黑龍江重興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的廠房內,記者找到了答案。
據該公司董事長閆勝民介紹,自2015年公司成立,10年間不斷研發、升級,擁有56項專利,突破了國外技術封鎖,産品強度、耐磨性、適配性達國際領先水平,填補國內農機橡膠半履帶應用空白。
“重興深耕農機橡膠半履帶技術,主要是為了降低農機陷車率,降低種植成本。”閆勝民介紹着一條條橡膠半履帶裝置,“履帶減小壓力,農機就不會陷入泥地,而且減少了對土地的碾壓,土地少板結,耕種省力還能保護土地。”
記者在重興看到一台玉米收割機,閆勝民介紹這正是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端智能鮮食玉米收割機。過去,鮮食玉米收穫時,為了保證玉米的完整性和新鮮度,需要人工及時採摘,工作量較大。現在,這&鮮食玉米收割機整車採用智能化參數調整,可保證采收的高效和適應性。過去,這些技術長期被國外公司壟斷,而重興通過不斷研發,終於把高端農機裝備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
在佳木斯驥馳拖拉機製造有限公司,一台無人駕駛的油電混動拖拉機正在展示“威力”。“咱們這&拖拉機設定好程序,就能精準地沿着田壟作業。”該公司産品開發部部長王治國告訴記者,除了研發智能監測、輔助駕駛等技術,他們公司還設有黑龍江省高端智能農業機械研發中心,與哈爾濱工程大學、哈爾濱理工大學等高校開展深度合作,共同承擔黑龍江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
王治國&&,希望通過與高校的産學研合作,不斷提升農業機械的智能化、數字化水平,為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貢獻力量。(記者 徐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