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杭州9月23日電 題:浙江:近10%的省域面積已劃建自然保護地加強物種保護
新華社記者許舜達、黃筱
杭州西子湖的碧波蕩漾,天目山的古木參天,南麂列島的碧海藍天……金秋時節,這些“自然瑰寶”迎來了全球矚目的時刻。9月22日至25日,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在浙江杭州舉辦,迎來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約4000名代表參會,共同探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未來。
杭州這座生態文明之都向世界展示着中國東南沿海省份浙江的綠色答卷——近10%的省域面積已劃建自然保護地,構築起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堅實屏障。
浙江“七山一水兩分田”的地理格局孕育了豐富的生態系統多樣性。最新監測數據顯示,浙江森林面積9370萬畝,森林覆蓋率為58.55%,位居全國前列;濕地總面積1658萬畝,其中國際重要濕地2處、國家重要濕地3處;全省現有自然保護地316處,總面積逾1.4萬平方公里,形成了類型豐富、功能完備的自然保護地體系。
這片綠色屏障為生物多樣性提供了堅實保障。據統計,浙江現有高等植物6100余種,陸生野生脊椎動物790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115種、野生動物192種。令人欣喜的是,一批珍稀瀕危生物在浙江“轉危為安”。近年來,中華鳳頭燕鷗、華南梅花鹿等珍稀物種種群數量穩步上升,僅存3株的百山祖冷杉已成功培育5000多株。
“一年365天,我有200多天都在香榧林裏忙碌,除草、施肥、修剪……”在本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的邊會上,浙江紹興會稽山古香榧群第62代守護人黃天明的講述,展現了中國人民尊重自然、保護生態的悠久傳統。
作為浙江古樹名木中的重要樹種,香榧樹壽命長達百年甚至千年,被稱為“壽星樹”。“守護古樹是我們的使命。我的祖先還有保護古樹的口訓。”黃天明説,“這種傳統代代相傳,我們家族現在仍有六代人共同守護着這片古樹林,守護者年齡最大的已有97歲。”
全民參與生態保護在浙江蔚然成風,全省每年有上萬名“綠色志願者”活躍在生態保護一線:寧波象山韭山列島的中華鳳頭燕鷗守護行動,每年吸引上千名國內外志願者參與;杭州“鴛鴦護衛隊”十餘年如一日記錄西湖鴛鴦種群動態;衢州開化“錢江源衛士”開展常態化巡護,減少大量生態警情。
持續的生態文明實踐,增加了老百姓的獲得感、幸福感。“過去10年間,我們在浙江發現了105個野生動植物新種。”浙江省林業局局長董旭斌介紹,這些變化不僅讓專家學者振奮,也讓老百姓看在眼裏、樂在心頭。與會專家認為,浙江的自然保護地建設成效,為經濟發達地區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係提供了有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