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風拂綠洲 “甜”果出天山——感受南疆特色農業新脈動-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9/14 23:56:22
來源:新華社

“鮮”風拂綠洲 “甜”果出天山——感受南疆特色農業新脈動

字體:

  在帕米爾高原東麓的遼闊綠洲,一場靜悄悄卻深刻的農業變革正在持續發生。昔日以耐旱傳統作物為主的土地上,如今是一排排整齊的蘆筍田,工作人員正彎腰穿梭其間,細心查看植株長勢、進行田間管理;而在這片陽光充沛的土地上種植了千年的無花果,也正走向全國各地消費者的餐桌。

  8月14日,在新疆阿克陶縣蘆筍種植基地,工作人員在採摘蘆筍。新華社記者 檀易曉 攝

  2024年春天,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如今已是當地蘆筍基地技術人員的努爾比耶·艾則孜,第一次見到這種“長得像綠色小樹苗”的蔬菜。她好奇地掰下一根,清甜脆嫩的口感瞬間征服了她,“半輩子都沒嘗過這麼鮮的滋味”。

  “後來我把蘆筍和羊肉一起炒,又嫩又香,全家都搶着吃。”她笑着説。這種陌生的蔬菜,正悄然成為她與村莊在鄉村振興路上的嶄新起點。

  改變,源自江西援疆力量的持續賦能。去年4月,江西援疆團隊在當地建立起120畝蘆筍試驗示範基地。一年多時間,蘆筍苗已在肥沃土壤中茁壯成長。如今基地迎來首個采收季,每天有約1000公斤新鮮蘆筍發往香港,畝産值突破7000元,遠高於傳統作物。

  目前,阿克陶縣的蘆筍種植面積已擴大至3000余畝。按照發展規劃,到2027年,這裡將建成全國規模較大的有機蘆筍産業基地,讓萬畝“綠金”在這片邊陲沃土上扎根生長。

  産業落地,最直接的受益者是當地村民。數據顯示,在今年的采收季,基地共吸納220名村民務工,人均月工資接近3500元。農閒時期,還提供50多個長期崗位,平均月工資3000元,穩穩托起了村民的“幸福賬單”。

  玉素普艾買提·玉素因曾經是一名月收入僅1000多元的護林員。如今,他轉型為蘆筍基地的長期工,月薪達到3500元。“房子新刷了彩漆,家裏也收拾得亮堂多了。”他指着煥然一新的安居房,語氣裏洋溢着滿足。

  阿克陶縣境內平原綠洲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降雨適中,正是露天蘆筍種植的理想之地。江西省農業科學院專家徐宏&&:“這裡幾乎無需應對病蟲害,種植成本低。未來我們還計劃開發蘆筍茶、蘆筍飲料,甚至蘆筍提取物化粧品,不斷提升産業鏈價值。”

  如果説蘆筍是這片土地的“新客人”,那麼約百公里外阿圖什市松他克鎮阿孜汗村的無花果,則是名副其實的“老住民”。

  村內現存70余棵樹齡超過450歲的無花果樹,至今依然枝繁葉茂、果實纍纍。古再麗努爾・吐爾洪家兩畝果園中的古樹,便是由祖輩親手栽種。“從我記事起它們就在這裡,據説是我爺爺小時候種下的。”她説道。

  然而,這份“甜蜜”的事業曾經充滿艱辛。無花果皮薄易爛、極難保存。在沒有冷鏈物流、沒有穩定銷路的年代,她常常凌晨三點打着手電摘果,再匆匆趕早市賣出,“去晚了,果子就只能爛在手裏”。

  轉機發生在2020年。江蘇援疆團隊累計投入1.01億元,為阿孜汗村量身打造“煥新計劃”:修繕基礎設施、打通冷鏈物流、推動農文旅融合,助力無花果走向更廣闊的市場。

  這是7月拍攝於阿圖什市松他克鎮阿孜汗村的無花果。(受訪者供圖)

  數字見證變遷。村黨支部書記張雪輝介紹,五年前,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1萬元,而2024年已突破1.8萬元。

  如今,古再麗努爾家的果園已成為游客爭相打卡的體驗採摘園,高峰時一天接待800人。“再不用背井離鄉,在家門口就能賺錢,還能陪着孩子長大。”她站在果實纍纍的樹下,笑容如陽光般明亮。

  那些曾經難以遠行、嬌貴難貯的南疆鮮果,如今在援疆力量構建的現代化冷鏈物流與電商&&助力下,跨越山河、進入千家萬戶。

  從新引進的蘆筍到走出去的無花果,帕米爾高原山麓的綠洲平原正在書寫一場動人的農業蛻變。這片曾經偏遠的土地,正躍動着産業振興的強勁脈動,孕育出無限希望。(記者檀易曉、蔡國棟)

【糾錯】 【責任編輯:張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