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色的馬鞍、泛黃的糧票、磨損的布票,以及墻上一張張洋溢着笑容的老照片……在新疆阿勒泰市紅墩鎮“戶兒家”文化大院裏,一件件老物件靜靜陳列,仿佛將時光拉回到那些民族互助、親如一家的歲月。
“有好吃的大家分着吃,大家吃了大家香。”“戶兒家”文化大院創始人李紅秀總是以這句樸素的話開啟她的講解。2012年,她將自家房屋改造成“戶兒家”民俗陳列館,收集了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等多個民族老物件350余件。
“戶兒家”的歷史可追溯至1861年,當時40余戶漢族農民從甘肅、陜西、山西遷移至紅墩鎮,與當地群眾共同生活,形成了多民族共生共融的獨特村落。長期以來,大家相互扶持、繁衍生息,發展為3000多人的村落,成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動見證。
9月9日,當地各族老人在“戶兒家”文化大院合影。新華社記者 程麗 攝
李紅秀1972年嫁到阿勒泰市紅墩鎮,與“戶兒家”結下不解之緣。“自從嫁到‘戶兒家’,我被他們這種團結互助的精神所感動。”李紅秀説。她親自收集每一件展品,鄰居們送來祖輩的馬鞍、舊糧票、布票等,幫助她一起建起了展館。“我常跟參觀者説,好日子是各民族同甘共苦拼來的。”
“祖輩們遷移到紅墩鎮後,修渠引水、開荒種菜,從事農業生産。”“戶兒家”第六代成員李曉榮説,“牧民下山到‘戶兒家’,用牛羊換麥子、麵粉,與居民慢慢就成了好朋友。”
阿斯亞·巴合恰爾也是“戶兒家”的第六代成員,她的家庭是多民族融合的縮影。“我的母親是哈薩克族,我的外公是漢族,我的父親是回族,我從小就在多民族的家庭里長大。”
傳承“戶兒家”團結互助的精神,阿斯亞·巴合恰爾常年照料漢族鄰居王大姐生病的家人,用傳統草藥知識為牧民孩子緩解疼痛,組織“愛心媽媽”團隊為孤殘兒童編織愛心毛衣。
在政府的支持下,“戶兒家”民俗陳列館已擴展為200平方米的“戶兒家”文化大院,成為展示民族團結進步的窗口。
9月9日,老人在“戶兒家”文化大院打羊毛。新華社記者 程麗 攝
文化大院還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李紅秀和鄰居合辦農家樂,10余戶村民開辦起了民宿、手工藝品店。游客在這裡可以品民族特色菜、聽“戶兒家”故事,“院落納百家”的傳統在新時代延續下來。
“你幫我來耕良田,我幫你來放牛羊”“‘戶兒家’的各族人民心連心,架起民族團結的橋梁”……如今,每當參觀者來到這裡,村民們身着絢麗多彩的民族服飾,用悅耳的歌聲和動人的舞蹈,向來訪者訴説着民族團結的深情。
“從最初40多戶,到如今3000多人,‘戶兒家’的核心就是各民族都是一家人。往後我會接着整理老物件,繼續講好‘戶兒家’的故事。”李紅秀説。(記者熊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