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瀋陽8月31日電(記者於也童、張博群)走進位於大連市金普新區復州灣街道的一處工作室,一副高3.4米、寬1.5米、長4.5米的金普巨副駱駝骨架標本引人注目。身高1.76米的記者在它身下抬起頭,只能看到這只巨獸的下頜骨。龐大的體型、微黃的骨骼,讓它看起來與工作室內的現代文明有些“格格不入”。
圖為復原的金普巨副駱駝骨架,這副骨架被陳列在大連普灣經濟區管委會。新華社記者 於也童 攝
巨副駱駝生活在距今180萬年左右的新生代晚期。這副骸骨發現於大連金普新區駱駝山新生代晚期古生物化石點。從發掘出來的零散碎骨,到如今完整的巨獸骨架,史前巨獸“復活”背後是近40名工作人員的不懈努力。
近日,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駱駝山研究項目組,探尋史前巨獸“復活”背後的故事。
駱駝山古生物化石項目位於金普新區復州灣街道駱駝山。2013年,當地一家企業在駱駝山礦區採礦時,有工人發現一洞穴遺址有疑似動物化石出露,後經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金昌柱鑒定,判斷其為珍貴的古生物化石,並命名該洞穴為“金遠洞”(距今約360萬年至30萬年)。
2016年以來,科研團隊在駱駝山又陸續發現了望海洞、無名洞和聽海洞以及裏坨子穿海洞等地史分佈較連續的洞穴堆積,這裡陸續發現的古生物化石屬種、數量之多,保存之精美,科研價值之高,實為罕見。
截至目前,“金遠洞”已出土屬種多樣的脊椎動物化石標本上萬件,包括120多種大、小哺乳動物,大部分的代表性種類都保存有珍貴的頭骨、下頜骨等完整的標本。
“這裡發現了很多中國東北地區首次發現的種類,填補了東北距今360萬年至100萬年生物地層和大哺乳動物學研究的空白,對首次建立我國東北地區新生代晚期高分辨率的生物地層框架具有獨特的科研價值。”金昌柱説。
圖為項目組工作人員在工作中。新華社記者 於也童 攝
化石出土後,組裝、復原這些史前巨獸的骨骼成了項目組的新任務。“科學復原組裝巨副駱駝等巨獸的骨架,對我們研究這些史前動物的起源、演化和系統分類學研究有重要意義。”金昌柱説。
記者留意到,這間工作室面積約300平方米,分上下兩層,涵蓋了清理、修復、補配、翻模、着色、裝架等流程。
“出土的化石被大量泥土包裹,需要仔細清理和修復。”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駱駝山研究項目組技師劉虎介紹説,小心翼翼地清理後,他們還要對化石脆弱的部分進行加固和修復。
一些史前動物的骨骼組織和架構需要研究員們仔細研究。“出土的骨骼可能‘缺零少件’,這就需要我們進行合理補配。”劉虎説,現階段復原的每一副骨架都不是“最終版本”,未來如果出土未發現過的部位,如今的骨架會隨之調整。
這項細緻的工作耗時長、用工精細。以院子內一副復原後的腫骨大角鹿整體骨骼模型為例,項目組10多個人用時一年半才完成復原和組裝。
圖為劉虎介紹化石修復工作的相關內容。新華社記者 於也童 攝
截至目前,項目組已復原金普巨副駱駝、泥河灣巨頦虎、鈍齒鋸齒虎、腫骨鹿等4個品種的10多副骨架。“在探索這些巨獸真實面貌的道路上,我們還要長期探索,但每一次新的發現和研究進展,都讓我們離這些遠古生物更近了一步。”劉虎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