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上的篆書銘文“成都”化作焰火照亮開幕式現場,國寶級文物上的太陽神鳥紋飾融入獎牌設計之中,外國運動員在世運村中醫推拿診室前排長隊體驗拔火罐……
第12屆世界運動會正在如火如荼舉行。賽場內外,一場場文化活動生動詮釋着國際世界運動會協會主席何塞·佩魯雷納一年前的預言——“成都世運會將不僅是一場體育盛會,更是一場文化盛宴。”
豐富的文化元素,讓成都世運會賽場之外更加精彩。
開幕式上,每個環節都融入文化巧思。繽紛的焰火在夜空綻放,篆書“成都”兩字源於距今兩千多年的青銅兵器,開滿“鴿子花”的“友誼之樹”以成都金沙遺址大樹根遺跡和“植物活化石”桐樹為創意靈感。
這是8月7日拍攝的開幕式上的焰火表演。新華社記者 陳益宸 攝
文體表演《錦繡之韻》涵蓋説唱俑、二十四伎樂、川劇變臉等傳統文化元素。運動員入場式非遺元素滿滿:引導牌採用道明竹編工藝手工製作、國家名稱用蜀繡一針一線繡成、外框為成都銀花絲工藝,引導員旗袍由傳統蜀錦織造技藝製成。
“我們希望通過這些精心設計的細節,向世界展示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本地文化的豐富瑰麗。”成都世運會開幕式視效總設計王之綱説。
獎牌、火炬、特許商品……中華文化印記隨處可見。德國組合莫申斯卡與巴蘭在體育舞蹈拉丁舞項目奪冠,莫申斯卡毫不掩飾對獎牌“竹光”的喜愛。
“竹光”像懷錶一樣可以開闔,翻開其正面,一枚獨特的金屬徽章置於盛開的芙蓉花中,徽章一面是以川金絲猴為原型的吉祥物“錦仔”,另一面是太陽神鳥環繞成都世運會標識。“很特別,非常有紀念意義,體現了這座城市的文化,我們帶走的不僅是金牌,也是關於這座城市的美好回憶。”莫申斯卡説。
這是成都世運會獎牌打開效果圖。新華社發(成都世運會執委會供圖)
多彩的文化體驗,給成都世運會帶來特別的巴蜀韻味。
泰國運動員“右甩”“左翻”練起川劇水袖,阿根廷運動員戴上舞獅頭套變身搶眼“黃獅”,“成都”“你好”等“外國腔”中文此起彼伏……
這幾天,世運村內的一系列文化活動,吸引很多外國運動員爭相體驗。製作繩編、學寫漢字、烹飪川菜、練習八段錦……大家“玩”得不亦樂乎。
意大利運動員焦爾吉婭體驗了新津繩編,“我很喜歡這個繩編手環,這是我在成都一次很有趣的體驗。”
在中醫藥體驗館,運動員們排長隊體驗推拿正骨和拔火罐。德國體操選手背上拔出五個紫紅色圓印,新西蘭醫護團隊工作者説:“在這裡體驗拔火罐,真的很酷。”
8月3日,在世運村A區中醫藥體驗館,工作人員展示香囊。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賽事之餘,一些外國運動員走進杜甫草堂、熊貓基地、東郊記憶藝術區等地,探索中華文化地標,感受煙火裏的幸福成都。
在東郊記憶藝術區,加拿大運動員艾達·梅·赫德森和隊友們看展覽、逛集市,還體驗了一把漢服秀,“這裡把舊工廠改造成時尚現代、又保留傳統文化精髓的街區,非常有創意!”她説。
多元的文化交流,給成都世運會帶來跨越山海的文明迴響。
不同於以往國際大型賽事的傳統開幕式,成都世運會大膽創新,以一場充滿青春活力的數百人街舞表演“燃炸”開場。“街舞在全世界風靡,受全球年輕人喜愛。”成都世運會開幕式副總導演黃沛凌説,以街舞開場,不只想説成都歡迎你,更想展現世界在這裡相聚。
世運會不僅是競技的賽場,更是文明互鑒的窗口。8月6日,軟式曲棍球項目開賽。正式比賽之前,一場別開生面的“比賽”率先上演。循着鼓點、琴聲,演員們身着唐裝球衣競逐竹編綵球,一場金堂非遺步打球表演,將現場觀眾帶回到盛唐場景。
這是8月6日拍攝的步打球表演。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據了解,步打球由唐代馬球發展而來,被稱為中國古代的“曲棍球”。“除了復原古代場景,表演還融入四川揚琴、唐代叉手禮等元素。”非遺步打球代表性傳承人王振芳説,“歡迎全球各地的運動員和嘉賓,到金堂五鳳鎮的步打球傳承基地體驗這項特殊的‘曲棍球’運動。”
世運會前夕,埃及旅游局國際推廣部主任穆罕默德·謝爾比尼訪問成都。“武侯祠比金字塔還熱鬧,成都令人流連忘返!”他寄語前來參賽的埃及壁球運動員,“比賽後一定要享受成都的生活,你們會愛上成都”。(記者宋佳、童芳、劉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