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是自然界的精靈
也是生物多樣性的
重要指示物種
在“飛羽鏡界”,我們希望能用鳥類的精彩瞬間傳達飛羽之美,更力求揭示鳥類與人類及生態環境之間的關係,增進公眾環保意識,保護我們共有的家園。
讓我們一起進入
飛羽鏡界
是幸運嗎?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跨越近千公里,我竟然在江蘇和北京兩地,都拍攝到了有着“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震旦鴉雀。
今年6月,我和同事一同前往鹽城九龍口濕地採訪,當我們乘坐小艇穿梭在蘆葦蕩裏的濕地水道間時,一抹棕黃突然閃現在我的長焦鏡頭裏:一個美麗的精靈,它小巧的身影正用彎鉤似的喙啄食蘆葦稈裏的蟲子,蓬鬆的羽冠隨着動作輕輕顫動——震旦鴉雀!我和同事快速調整光圈快門,瞬息之間,它已消失在蘆葦深處,只留下一個匆匆的影像。
在九龍口國家濕地公園裏,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鳥中大熊貓”震旦鴉雀在蘆葦叢中覓食(6月7日攝)。
震旦鴉雀被列入國際鳥類紅皮書,是全球性瀕危鳥類,目前僅分佈於我國少數幾個區域。在江蘇鹽城能夠看到它的身影並不奇怪:在全球候鳥的九大遷飛通道中,過境中國的東亞—澳大利西亞遷飛通道是最擁擠的一條,也是珍稀鳥類最豐富的一條。而鹽城就地處這條遷飛通道上的關鍵區域。每年有超過300萬隻候鳥遷飛經過,在此換羽、覓食,還有約十萬隻在此越冬、繁衍。
但我沒有想到,不到兩個月之後,在北京,我又有了奇遇:8月赴京工作,偶然聽鳥友説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發現了震旦鴉雀的蹤跡,這一瞬間,江蘇鹽城蘆葦蕩裏的驚鴻一瞥突然在腦海裏鮮活起來。8月5日,正好有半天空閒,一早我便端着相機直奔奧森,穿過木棧道沿着濕地蘆葦叢仔細找尋。
突然,在濕地蘆葦梢頭傳來細碎的啾鳴,兩隻震旦鴉雀正並肩站在枝頭。這一次,它們沒有躲藏,歪着頭仔細打量我的鏡頭,仿佛在好奇這個黑色的“長筒”。我連忙按下快門,一通“掃射”,直到它們結伴飛向更遠的蘆葦叢。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着“鳥中大熊貓”之稱的震旦鴉雀屬於中國特有的珍稀鳥類,對棲息地的要求近乎苛刻,為全球性近危物種。它們的出現從來都是生態環境的“晴雨表”,因此,也被稱為“水域環境的生態試紙”。
北京處於東北地區向華北地區的過渡地帶,和鹽城一樣,也位於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通道,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每年春天都有大量候鳥由南向北遷徙過境。但就在與車水馬龍的城市中心如此接近的公園中,能夠看到如此珍稀的鳥類,超出了我的想象。
江蘇鹽城九龍口濕地的幾秒驚鴻,是自然對濕地保護的饋贈;而北京奧森濕地與它從容的邂逅,則是北京這座城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見證。
這些年北京加大生態環境建設,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野生動植物繁衍生息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專家説“北京已成為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大都市之一。”
良好的環境,讓越來越多的生物“用腳投票”,回歸北京的河湖。北京市園林綠化局2025年4月發布的《北京市陸生野生動物名錄(2025)》顯示:北京野生動物種類已增加至620種,其中鳥類527種。近幾年來,震旦鴉雀、青頭潛鴨、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頻現京城,黑鸛、褐馬雞、鴛鴦等在北京的分佈區也不斷擴大,珠頸斑鳩、戴勝等鳥類則更為常見,紅隼等猛禽也變為常見種。
鳥類不僅是攝影愛好者鏡頭裏的珍寶,更是一座城市生態變遷的生動注腳。當越來越多的珍稀鳥類選擇在都市濕地中安家,我們與自然的距離,正在這些不期而遇裏,變得越來越近。
所以,從鹽城到北京,從九龍口國家濕地公園到奧森,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裏,我跨越近千公里兩次“邂逅”有着“鳥中大熊貓”之稱的珍稀鳥類震旦鴉雀,既是我的幸運,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
編輯:胡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