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雲南省怒江州蘭坪縣出發的汽車上,李文秀(化名)一邊安撫着懷裏8個多月的嬰兒,一邊焦急地望向窗外。
與此同時,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主任醫師趙曉東疾步走出大理機場,馬不停蹄地坐上了車。
醫生和患者素不相識,此刻的目的地都是怒江州人民醫院。
怒江,地處滇西北,98%以上是山區。這裡有風景宜人的山水,也有看病不方便的難題。
怒江州人民醫院副院長趙燕説,當地很多村寨藏在峽谷深處,基層兒科醫生面對患兒,有的時候只能“幹着急”。
李文秀的孩子從出生第8天開始發燒,4個月後確診腦炎,不到1歲的年紀,便反復輾轉於昆明、大理等地求醫。
“開通綠色通道,讓患兒來看病!”這個夏天,由中華醫學會主辦的“中華醫學會惠基層——衞生健康服務公益活動”怒江站發出強音。同趙曉東一起來到怒江的,還有30余位來自北京、上海、重慶、江蘇、浙江、昆明等地的兒科專家。
在怒江州人民醫院,重慶醫科大學附屬兒童醫院主任醫師趙曉東正在為患病兒童診療。新華社記者 荊昭延 攝
李文秀的家和怒江州人民醫院隔着200多公里山路,換乘各種交通工具大概要5小時。
經趙曉東初步診斷,孩子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建議到重慶進行功能分析檢查,進一步確定治療方案。趙曉東的診療建議也給了李文秀更多希望。“我想把小孩送到重慶,繼續找趙醫生治療。”李文秀説。
150多位家長領着孩子們趕來了。
經過一上午的先天性心臟病篩查,上海市兒童醫院主任醫師楊曉東初步確定5名兒童後續轉診上海做手術,資金由相關公益救助基金支持。
全州200余名基層一線兒科醫護人員,也從各個縣、鄉、鎮趕來了。
“現場講解和實操,讓我們受益很多。”怒江州瀘水市片馬鎮衞生院副院長張浩參與了新生兒窒息復蘇技術培訓、學科建設座談會、教學查房及疑難病例討論等活動。
上海市兒童醫院主任醫師楊曉東正在為患兒做先天性心臟病篩查。新華社記者 荊昭延 攝
“我是帶着病歷資料來請各位專家會診並學習的。”怒江州貢山縣孔當村青年村醫孔慶花説,希望回去可以幫鄉親們解決問題。
為了更好了解當地兒科建設情況,專家們實地走訪調研了怒江州婦幼保健醫院、瀘水市第一人民醫院、瀘水市大興地鎮衞生院等。
今年是國家衞生健康委確定的“兒科和精神衞生服務年”三年行動開局之年。
中華醫學會相關同志&&,學會在慶祝成立110周年之際開啟惠基層活動,就是要發揮聯通專家的機制優勢,把優質醫療資源送到人民群眾最需要的地方。
這是一場“雙向奔赴”。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及兒童癲癇中心主任姜玉武説:“調研中,我們能感受到基層醫生們翻山越嶺、不辭辛苦地為孩子們服務。我們很敬佩他們。”
“我們與當地醫療機構留了&&方式,今後力爭要為怒江打造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昆明市兒童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付紅敏説。
“希望更多的兒童在‘家門口’就能看好病。”這是基層醫生的心聲,也是健康中國的願景。(記者荊昭延、顧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