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東北平原,沃野千里,綠浪翻滾。在黑龍江省海倫市前進鎮光榮村,玉米田集中連片,鬱鬱蔥蔥。難以想象,一年前這裡還被一條深達1.5米、損毀10畝耕地的侵蝕溝割裂成兩塊。
“你看,腳下的土地就是曾經的溝壑,如今已平整如初,老百姓特別高興。”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副研究員郭明明站在田間,話語中透着自豪,“科技讓‘溝碎地’變回‘整塊田’,不僅溝消失了,而且這塊土地幾乎不會再受侵蝕。”

海倫市前進鎮光榮村侵蝕溝治理後的農田景象。(受訪者供圖)
水土流失,是黑土地“變薄、變瘦、變硬”的重要誘因之一。大規模開發導致森林、草地等天然屏障消失,土壤裸露。一場暴雨過後,表層黑土被沖刷,溝道不斷擴張,威脅糧食生産安全。
“幾年前光榮村受幾十條侵蝕溝影響,3.2%的耕地被損毀。”中國科學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教授張興義説,“侵蝕溝不僅蠶食良田,更將地塊切割得支離破碎,阻礙大農機作業,影響農業現代化。”
侵蝕溝治理中“理水”是關鍵。郭明明解釋,科研團隊創新性地將玉米秸稈打成密實草捆填入溝底,再鋪設地下排水暗管。“這就像一個隱形水道,93%的地表徑流被引入地下,順暢排至下游溝道或河流,僅有7%的水流會流經治理區表面,大大減少了對土壤的沖刷。”他説。
“黑土地保護要在利用中保護,既要多種糧,又要保生態。”張興義説,東北黑土區侵蝕溝治理遵循“三個優先”原則,優先治理耕地中的侵蝕溝,優先採用填埋復墾技術恢復耕地完整,優先推廣植被為主的柔性治理技術。
一項項“量身定制”的治溝技術展現出強大效能。坡度陡的溝岸,用秸稈填埋配合石籠谷坊壩攔截泥沙,把長陡溝坡分成多個緩坡段,既避免削坡佔地,又降低坍塌風險。面積寬大的侵蝕溝,則用溝坡植草形成綠色屏障,搭配石籠體半柔性工程,提升措施完好率,力求打造“水暢其流、土不離田、綠意盎然”的生態廊道。
治理成效不僅體現在生態改善上,更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糧食生産能力。
“以前地裏有溝,收割機得繞大圈,現在溝沒了,不僅種的地多了,幾百畝連成片,大型農機也暢行無阻。”張興義説,“今年光榮村比去年增加了50多畝地!”(記者沈易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