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晨光初染海天,在廣西防城港市防城區江山鎮兩頭龍村,伴隨西灣的潮音低徊,清越的白鷺鳴叫聲從灣內的紅樹林間破空而出,道道素影凌波振翅,飛向霞光浸染的海岸線。
“白鷺早上要飛去外面的沿海灘塗區域覓食,傍晚才飛回到村裏。”兩頭龍村93歲的村民陳耀新説,村裏起初不是白鷺的棲息地,隨着村邊西灣海水日漸清澈,紅樹林綠意愈濃,十幾年前,白鷺開始在村裏成群出現。
防城港市位於我國大陸海岸線西南端,擁有大陸海岸線538公里,海岸邊分佈着大片海灣紅樹林。全市擁有超過8萬公頃的濕地,涵蓋了近海、海岸、河流、沼澤等多種濕地類型,數十萬隻白鷺在這裡棲身繁衍。2012年,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授予防城港市“中國白鷺之鄉”稱號。
行走在防城港珍珠灣內的廣西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石角片區紅樹林海上棧道,可見紅樹林虬枝盤錯,翠蓋交疊。步步深入,紅樹林織就的綠境次第舒展,步履所及,時有鳥群騰空而起,稍作盤旋,又悄然沒入樹梢延綿的蒼翠帷幔。
這是位於廣西防城港的廣西北侖河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石角片區紅樹林(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陸波岸 攝
“紅樹林是海洋生物的重要棲息地,貝類、蟹類、蝦類等底棲生物為白鷺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成為吸引白鷺棲息的重要原因。”北侖河口保護區宣教科研科負責人湯喬説。
近年來,防城港市通過實施紅樹林生態系統恢復、退塘還海、濱海濕地水動力提升等舉措,持續修復海岸線與濱海濕地。數據顯示,目前防城港市紅樹林面積近2300公頃,較2020年增加200多公頃。北侖河口保護區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防城港東灣、西灣列入自治區第一批重要濕地名錄。
湯喬説,鳥類數量是衡量生態系統好壞的重要參考指標,北侖河口保護區監測到的鳥類由2010年的187種增加到目前的310種,其中包含勺嘴鷸、黑臉琵鷺等珍稀瀕危物種和小濱鷸、大天鵝等廣西首次記錄鳥類。
防城港市位於亞洲東部沿海、中西伯利亞—中國中部兩條鳥類遷徙路線交匯處,擁有優質的海灘、豐富的森林資源及食物等,使其成為候鳥重要的越冬地和繁殖地。
防城港市林業局的數據顯示,每年遷徙經過防城港市的候鳥達30萬隻以上,主要以鸻鷸類、鷗類、鷺類為主,其中水鳥數量最多。這些鳥類中,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有12種,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有58種。
從防城港市港口區企沙鎮山新村登上自治區級重要濕地山心沙島,候鳥遷徙重要棲息地的標識牌首先映入眼簾。山心沙島擁有紅樹林、泥質灘塗、沙灘等優質且豐富多樣的濱海濕地環境,斑嘴鵜鶘、勺嘴鷸等珍稀鳥類均在此留下足跡。
這是冬季時節候鳥在廣西防城港市港口區企沙鎮的山心沙島附近翩翩起舞。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
2016年以前,山心沙島全島由沙質土壤堆積形成,風浪侵蝕下水土流失嚴重,島體穩定性差,生態系統脆弱。2016年,防城港市啟動生態護島工程,投入4148萬元修復島體,通過生態擋沙堤、將部分區域劃為紅樹林恢復區等措施,使島體面積從不足4.2公頃增至約11.2公頃。目前,島上木麻黃林茂密,濕地生態系統逐步恢復。
防城港市林業局副局長黃方介紹,近年來,防城港將3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山心沙島列入野生動物保護棲息地,建立了5個鳥類自然保護小區。
“我們每年還聯合廣西野生動植物保護協會、廣西觀鳥會等組織和志願者,結合重要節日節點,持續在候鳥遷飛停歇重要區域開展宣傳、巡護等護飛活動,公眾保護候鳥遷徙的意識顯著增強。”黃方説。(記者黃耀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