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開文明之花 共赴文明之約——廣東精神文明建設一線觀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12 10:15:5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遍開文明之花 共赴文明之約——廣東精神文明建設一線觀察

字體:

  文明是歷史的交響,精神是時代的強音。

  近萬年前,南粵居民篳路藍縷、刀耕火種開拓的身影,渲染了披荊斬棘、一往無前的奮鬥底色;千年之前,海上絲綢之路商舶帆影,奠定了和通天下、匯通四方的雄闊氣象;百年前,虎門銷煙的熊熊烈火、革命戰爭滾滾硝煙,喚醒了報國安民、不畏強暴的民族血性;四十多年前,領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諸多“第一”,塑造了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標識;新時代以來,對外守住大國博弈的前沿陣地、對內扛起經濟大省挑大梁的政治責任,進一步挺起了擔當實幹、自強不息的精神脊梁。

  南海之畔風雲激蕩,珠江之水滾滾向前。《深海》《咏春》《雄獅少年》等文藝精品競相涌現,2801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遍地開花,每五個廣東人裏就有一個志願者……嶺南大地開遍文明之花,南粵兒女共赴文明之約。

  南粵大地 英雄輩出

  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

  ——英雄兒女,層出不窮。從1400多年前維護國家統一、讓嶺南人民安居樂業的“中國巾幗英雄第一人”冼夫人,到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第一次大規模自發抵抗外國侵略的三元里抗英鬥爭,廣東這片熱土上,從來不缺乏挺身而出、勇於擔當的英雄人物。

  今年6月15日,颱風“蝴蝶”登陸粵西,茂名信宜貴子鎮中和村的女幹部劉名芳半夜打着手電筒冒雨在村裏巡邏,從路邊泥沙和石子越來越多、越來越渾的水溝發現了泥石流前兆。敏銳意識到風險來臨的劉名芳立即上報情況。村鎮幹部冒着大雨緊急行動,成功在山體滑坡前1小時將睡夢中的25戶57名村民叫醒轉移,村莊被摧毀,人安然無恙。

  “別看她身材瘦瘦的,卻特別能扛事!”6月19日,劉名芳被授予“茂名市優秀共産黨員”稱號,在廣大群眾眼裏,這位“拼命三娘”展現出新時代幹部擔當實幹、為民負責的精神風貌。

  ——向善之風,薪火相傳。今年5月1日9時許,廣東省韶關市始興縣太平鎮永安大道路段,一輛三輪摩托車與小轎車相撞後側翻起火,兇猛的大火攜着滾滾濃煙吞噬了駕駛艙,而司機卻昏迷被困其中。

  千鈞一髮之際,路過此地的沈所鎮農業辦主任鐘威挺身而出,在撥打120急救電話後,冒着燃爆危險,徒手從大火中將昏迷的司機搶救出來。當120等專業人員到達後,卻又悄然離去。

  ——善行義舉,蔚然成風。在今年5月召開的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上,來自廣東的34戶家庭入圍全國文明家庭。

  獲得“全國文明家庭”稱號的深圳市福田區蓮花街道彩田社區居民郭麗英夫妻不僅自己頑強地抗擊癌症,還牽頭組建了癌症病友藝術團深圳市鳳凰涅槃藝術團,十多年來堅持公益演出400多場,倡導科學抗癌、珍惜生命、熱愛生活,足跡遍佈大江南北。

  “我們是從生死線上歸來的人,藝術團承載着我們的苦難與堅韌,我也希望能激勵更多人在與命運的抗爭中,唱響屬於自己的生命讚歌。”郭麗英説。

  近年來,廣東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育涵養向上向善、剛健樸實的精神氣象。廣東省婦聯積極弘揚家庭美德、樹立家庭文明新風,為基層治理提供道德滋養。尋找“最美家庭”參與活動人次達135萬,涌現出各級“最美家庭”1.8萬戶。

  着眼於人、落腳於人,廣東堅持創造高品質文化供給,努力讓高樓大廈在嶺南大地遍地林立的同時,人民精神的大廈巍然聳立。

  向上向善 社會風尚

  從鄉野村落,到名人古跡,再到學堂校園……廣東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加速形成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

  ——荔枝“千年貢園”見證古村新思潮。廣東茂名高州市根子鎮柏橋村,通過倡導“紅包撕角返還”“有喜事來種樹”等文明新風,柏橋村逢嫁娶、生子、升學等喜事,很多村民已從曾經的大辦宴席改為種一棵樹慶祝。宅畔、村裏、田間、路旁、水邊都變成了綠蔭,鄉風文明大幅提升。

  茂名市委書記莊悅群説,結合推進“百千萬工程”和鄉村振興、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宣講闡釋的“柏橋講堂”,兩年多來舉辦培訓活動超1300場次,培訓學員超7萬人次,吸引全國60余萬名黨員幹部群眾觀摩學習。

  ——宗祠古跡轉身培育好家風。在粵東潮州,龍湖古寨許氏宗祠、“革命母親”李梨英故居、東山鎮湖嶺村西泉公書院等家風文化陣地形成了地域性家風文化品牌。廣東省婦聯黨組書記、主席譚萍説,婦聯與文明辦聯合牽頭,深挖嶺南文化資源,將家風家訓館、名人故居、宗祠等蘊含優秀傳統文化和家風家教資源優勢的家風古跡創新轉化,已建成省級基地22個、各級基地80多個。2024年全省實踐基地接待參觀、開展家風家教活動覆蓋群眾逾340萬人次。

  ——“最美鄉村”小學“樹最美的人”。廣東佛山市禪城區南莊鎮紫南小學坐落於“中國最美鄉村”紫南村,校長關小燕説,學校秉持“崇真向善、共創美好”辦學理念立德樹人。結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紫南村規民約,創新編寫“紫小有禮”系列微課,《中華經典故事》等4個精品課入選全國中小學德育課程資源庫。

  近年來,廣東文明鄉風建設成果持續“上新”。目前全省已建成2801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實現縣、鎮、村三級陣地全覆蓋,城鄉基層文明實踐網絡越織越密。

  齊抓共管 更好答卷

  國家強盛、民族復興需要物質文明的積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昇華。廣東要在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當好排頭兵,必須努力交出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份好的答卷。

  ——每一個文明風尚都“德者有得”。在韶關仁化高蓮村,“文明存摺”標記着鄉風文明的點滴蛻變。從環境整治到孝老愛親,從志願服務到移風易俗,這本特殊的存摺裏記錄着村民的善行義舉,每一項文明行為都能轉化為積分在“文明超市”兌換生活物資。韶關市仁化縣城口鎮黨委書記章俊説,“行為變積分、積分換實惠”的創新模式,讓5600人次自發參與人居環境整治,8200餘人次投身志願服務,形成了“人人爭先進、戶戶比積分”的文明新風尚。

  目前,廣東全省78個縣(市、區)建立了文明實踐志願服務嘉許激勵辦法,“德者有得”正讓鄉風文明從“時有發生”的個體行為變成人人參與、人人踐行的理念自覺。

  ——每一個嶺南人都是文明的志願傳播者。志願服務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每一個志願者都是文明的傳承者,也是文明的傳播者。

  “只要是和志願服務有關的事情,他身上就有使不完的勁兒。”廣州市白雲區鶴龍街新時代文明實踐志願服務隊總隊長張軍文參與志願服務20多年,累計志願服務時長超過8000小時。

  在志願服務隊伍裏還躍動着無數青春的身影。在廣東省大中專學生暑期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中,廣東省內100余所高校超20萬名青年學生奔赴基層一線,開展文明實踐志願服務活動3萬多場次,用專業知識服務社會,用青春熱情溫暖人心。

  “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目前,廣東共有志願者2359.8萬人,佔全省總人口比18.6%。遍佈南粵大地的志願者們,見證並不斷推動廣東的文明水平向高攀登。

  ——每一寸嶺南土地都是展示文化自信的舞&。千百年來,南北文化、中外文化在廣東交匯碰撞,塑造了開放包容、兼收並蓄的精神氣質。作為“世界觀察中國的窗口”,廣東積極讓文化交流熱起來。

  持續辦好“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文化強國建設高峰論壇、深圳文博會等重大活動,加快推進人文灣區建設,潮汕英歌舞等火爆海外……廣東正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持續深化粵港澳三地文化合作,加快建設“一帶一路”文化走廊,打好文化“僑”牌,組織嶺南文藝精品揚帆出海,在文化交流互鑒中加深了解、增進友誼,不斷煥發中華文化、嶺南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

  “南粵兒女心向黨,改革開放走在前”。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廣東實踐,廣東銳意進取、主動作為,廣泛動員社會參與,打造精神文明建設長效機制,奮力開創廣東精神文明建設新局面。(記者陳凱星 王攀 吳濤 趙紫羽)

【糾錯】 【責任編輯: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