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路何處有?走科學飼養之路-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08 11:57:13
來源:新華網

“牛”路何處有?走科學飼養之路

字體:

  新華社呼和浩特7月8日電(記者恩浩)七月的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中旗(以下簡稱“科右中旗”),風吹草低、牛兒“哞哞”。科右中旗地處大興安嶺南麓、科爾沁草原,養牛是眾多農牧民安身立命的根本。

  傳統的養殖模式雖能讓當地農牧民吃得飽、穿得暖,但養殖規模小而散且缺乏科學性,難以實現致富。如何讓農牧民擺脫“養牛易、致富難”的困境,是科右中旗多年來思考的問題。

  “過去養牛靠經驗,品種差、成本高,遇上市場波動就只能‘望牛興嘆’。”科右中旗農牧和科技局副局長吳國勝説,在過去的粗放養殖模式下,本土黃牛增重慢、疫病多,産業鏈停留在養牛賣牛的初級階段,“增産不增收”是常態。

  “牛”路何處有?答案是走科學飼養之路。

  圖為內蒙古中農興安種牛科技有限公司的優質種公牛。新華社發(李洋洋 攝)

  轉機始於科右中旗“支部建在産業鏈上”的創新實踐。為打破當地肉牛品種單一、産能不足的瓶頸,科右中旗在2018年引進中農興安種公牛站,啟動大規模品種改良計劃。在此基礎上,當地成立肉牛産業鏈黨委,整合農牧、科技、金融等12個部門力量,構建“全鏈條黨建”格局。黨員技術骨幹帶着專家團隊扎進牧場,推行“黨建 + 改良站點”模式,170余個服務點織就技術網絡,讓西門塔爾牛改良覆蓋率達98%以上,實現了從品種引進到品質提升的跨越式發展。

  巴彥呼舒鎮養殖戶寶冬寶從50頭本地牛發展到130多頭西門塔爾牛。他説:“改良後的品種牛品質高,能多賣幾千塊錢!”

  在內蒙古華陽牛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黨支部建在車間”的標牌格外醒目。投資2.7億元的20萬噸牛肉加工冷鏈物流線,日均屠宰加工能力因黨員先鋒崗帶動提升15%,2023年投産至今已屠宰肉牛2.66萬頭,營業額達3.62億元。“旗裏的‘惠牧産銷聯盟’幫我們對接了全國20多個省市的商超,科右中旗牛肉正在成為大城市的餐桌新寵。”公司副總經理王治濤説。

  圖為科右中旗鴻安大廟牛羊交易市場。新華社發(葛玉彬 攝)

  在科右中旗鴻安大廟牛羊交易市場,“黨支部+合作社+經紀人”模式,讓牛經紀人吳巴根那告別了遠赴通遼市購牛的日子。市場內的黨員示範攤位帶動年交易量增漲42.82%,累計交易額超72億元;市場管理方的黨員先鋒隊提供24小時檢疫、物流服務。“黨員提供周到細緻的服務,讓我們的買賣做得更放心了。”吳巴根那説。

  産業鏈的延伸,還體現在“為養而種”的智慧中。在各嘎查黨支部領辦下,全旗62萬畝青貯玉米和百萬畝牧草基地實現秸稈飼料化利用率90%以上,穩穩托住50萬頭牛的“口糧”。黨員還帶頭流轉土地、引進良種,讓飼草年産量突破220萬噸,草畜平衡的綠色發展路徑越走越寬。

  圖為內蒙古華陽牛業20萬噸牛肉加工冷鏈物流項目。新華社發(張敏 攝)

  托養分紅模式讓脫貧戶也搭上産業快車。巴彥淖爾蘇木雙榆樹嘎查吸納56戶脫貧戶將牛犢託管給合作社,脫貧戶每年固定分紅1000元之外,還能參與飼草種植務工,進一步增加收入。“黨組織牽住了‘牛鼻子’,我們就握住了‘錢袋子’。” 養殖戶白八十九的話裏滿是底氣。

  圖為科右中旗的西門塔爾肉牛。 新華社發(白俊華 攝)

  吳國勝介紹,如今的科右中旗,牛産業從草原深處的“散養吆喝”走向全産業鏈的“數字交響”,年産值突破45億元,3.2萬戶農牧民戶均年增收1.8萬元。

【糾錯】 【責任編輯: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