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民生微實事:“急難愁盼”變“幸福答卷”-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7/07 10:21:21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廣州民生微實事:“急難愁盼”變“幸福答卷”

字體:

  “現在高溫天,這裡有免費涼茶、糖水,累了可以歇歇腳、降降溫,還有定期的義診服務,很周到。”製衣工小曾説。

  時值盛夏,廣州市海珠區鳳陽街推出康鷺“流動綠洲”民生微實事項目,為康鷺片區紡織工人、外賣小哥等群體提供涼茶、天灸、義診、免費村巴等服務,獲得一片好評。

  當前,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正在全黨有序開展。在廣州,一系列順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舉措落地落實,越來越多的“民生清單”正變成“幸福賬單”。

  民生實事繪就“幸福實景”

  “平安隧道不平安。我們都稱這裡是‘科目五考場’。”居民李先生所説的“平安隧道”位於白雲區景泰街,因道路狹窄,經過這裡的很多車輛被刮得傷痕纍纍。當地社區將其納入學習教育問題清單及民生微實事項目庫後,平安隧道終於“平安”了。

  廣州作為超大型城市,實時在穗人口高峰超2800萬人,面臨人口眾多、流動性大、社會結構複雜、訴求多樣等諸多挑戰。如何解決群眾身邊急難愁盼的事情,成為擺在城市治理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哪是民生堵點痛點,哪就是為群眾服務的發力點。近年來,廣州主動回應民生關切、堅決兌現為民承諾,以民生微實事工作為抓手,重點解決看著不起眼但帶來可感可知的民生實事,把群眾的煩心事,變成暖心事。

  “小區電梯三天兩頭出故障,有鄰居曾被困在裏面。”對此,廣州開展老舊小區電梯維修項目,讓居民幸福感有效提升;

  瞄準群眾“帶娃難”痛點,推進公建民營普惠托育園建設,讓優質托育服務惠及更多家庭;

  持續開展就業創業指導進校園、進社區服務,組織創業能力提升培訓,將崗位推薦、職業指導等送到群眾“家門口”;

  在全國首創新業態用工保障聯盟,重點提供政策解讀、糾紛調解、權益保障等服務,目前已覆蓋新業態從業者85萬人。

  ……

  如今,類似這樣的便民惠民項目,在廣州各地隨處可見。從服務“一老一小”,到關愛特殊群體;從打造家門口就業“零工市場”,到帶動就業困難村民富足“錢袋子”;從加快改造老舊小區基礎設施,到提質升級新型小區居住品質,一幅幅民生願景化為幸福實景。

  將“點單權”交給老百姓

  “搞不掂,去榕樹裏。”這句話在海珠區郭墩社區街坊們口中廣為流傳。遇到煩心事,大家都會想到去“榕樹裏議事廳”談一談,尋找解決辦法。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無論是城市社區,還是鄉村田野,廣州黨員幹部堅持問需、問計於民,傾聽民聲、順應民心,不斷健全吸納民意、匯集民智的工作機制。

  廣州探索建立“民情聯絡隊”制度,積極發動領導幹部、“兩代表一委員”、專兼職網格員等力量,主動和群眾“拉家常”,用真心聆聽民聲。

  信訪工作是送上門來的群眾工作。廣州市強化領導包案責任制,市四套班子領導帶頭包案攻堅“釘子案”100多宗,示範帶動區、鎮(街)兩級領導幹部集中攻堅歷史積案,一批沉積10年以上的歷史遺留問題得到有效化解,推動拆遷安置、鄰避治理等問題由“一件案”向“一類事”轉化。

  花都區創新“10號工作室”&&服務群眾工作機制,以每月“10號”為集中服務日,開展民情接待、走訪調研;黃埔區亮出項目徵集二維碼、評價卡、工作成效對比圖,共計收集群眾需求、建議約13.7萬條;天河區、增城區以“民意碼上説、實事馬上辦”“百姓提案”等形式收集群眾“金點子”……

  截至目前,廣州全市共徵集年度民生微實事項目5.06萬個,探索形成“民情聯絡隊”“民微觀察團”等系列民生服務特色做法。

  變“問題清單”為“成效賬單”

  “現在一個號三天內都有效,省時又省錢,是實實在在的便民舉措。”“一次掛號管三天”是廣州近期推出的優化就醫流程舉措,不僅便利群眾看病,還提高了醫療資源利用效率。

  問題查擺不是重點,整改落實才是關鍵。群眾的問題清單,不能成為“紙面清單”。

  廣州把學習教育與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結合起來,健全“群眾有訴求、紀委快出手”機制,堅持“小切口、實舉措、準發力”,將一個個“問題清單”變成“成效賬單”。

  “以前很矮,下雨就過不去。重建東坑橋,人人都歡迎,但進度一直不理想。”從化區城郊街道城康村村民陳澤修説。針對危橋重建進度慢等突出問題,該街道紀工委及時約談,強化全過程、全鏈條監督,確保工程如期完工。

  廣州各級黨組織還對近年來紀檢監察、巡視巡察、審計監督、信訪反映等情況進行梳理排查,對查擺中發現的問題逐一提出指導意見,為抓好集中整治提供精準靶向。

  民生實事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最有發言權和評價權。“你們覺得這個民生項目是否辦到了心坎上?”“這個項目是否按計劃推進?”“項目實施過程是否擾民?”“項目成效如何,是否滿意?”作風建設必須把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檢驗標準。在廣州,“四個是否”是一個個“民微觀察團”最常問的問題。

  廣州各級黨員幹部堅持以“民心之尺”丈量問題整改進度,以“群眾口碑”檢驗集中整治成效,着力推動作風頑疾“清倉見底”,讓問題清單“落地有聲”、成效賬單“取信於民”。(記者 李雄鷹)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