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紅薯如何做成大産業?——一個武陵山區縣構建特色産業鏈觀察-新華網
新華網 > > 正文
2025 06/12 19:32:05
來源:新華網

小紅薯如何做成大産業?——一個武陵山區縣構建特色産業鏈觀察

字體:

  新華社重慶6月12日電 題:小紅薯如何做成大産業?——一個武陵山區縣構建特色産業鏈觀察

  新華社記者周凱

  夏日,重慶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鬱山鎮銅鑼村的耕地裏,一片片紅薯苗鬱鬱蔥蔥。看著長勢喜人的紅薯,種植大戶謝剛會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除去一年20多萬元的雇工支出、約12萬元的土地流轉費等成本,按照900元一噸的鮮薯收購價,她種的300多畝紅薯年利潤約30萬元。

  “我以前在外務工,2021年開始在家種紅薯,第一年種了100多畝。縣裏紅薯加工廠多,現在擴大到300多畝,銷路不愁。種紅薯不但收入比務工高,還帶動了村民增收。”謝剛會説,她之所以持續擴大種植規模,在於彭水縣近年來&&政策措施支持延展紅薯産業鏈,推動市場對紅薯的需求趨旺。

  彭水縣地處武陵山區,生態優美、氣候溫潤,當地紅薯品質好、澱粉含量高,種植面積多年穩定在30萬畝、位居全國前列。

  “武陵山上種紅薯,烏江河畔打粉條”。彭水縣有製作苕粉的傳統,一斤鮮薯只能賣幾毛錢,而晶瑩剔透、口感軟糯的苕粉一斤可以賣十幾元,但過去由於精深加工規模小、品牌缺,優良産品沒能形成特色産業。

  為提升附加值讓小紅薯成為強縣富民的大産業,從2023年開始,彭水縣着力構建從紅薯育種種植到加工銷售的全産業鏈。

  保障紅薯品質和産量,種子是關鍵。彭水縣近年來鼓勵企業、高校合作研發高品質紅薯品種,推動鮮薯畝産量增産17.1%,目前年産鮮薯約48萬噸。在彭水群英薯業科技研發中心,一捆捆薯苗正準備運往全國各地。中心負責人葛先華介紹,中心聯合高校經過多年研發,培育出9個優質種苗,現在年銷售種苗800多噸。

  彭水苕粉製作技藝是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産,但其手工製作標準不一、産量小。為此,彭水縣大力引進龍頭企業,讓苕粉生産從作坊邁向現代化工廠。

  傳統苕粉生産需將紅薯洗凈打碎成漿,再經熱水燙煮、晾乾等多個工序,耗時較長。而在重慶苗薯農業有限公司,自動化生産線上冷凝、烘乾等環節一體化完成,苕粉生産效率大幅提升。

  圖為重慶苗薯農業有限公司的苕粉自動化生産線。新華社記者周凱 攝

  “除了苕粉,我們還開發了酸辣粉、火鍋濕粉、薯條、薯片等系列産品,去年11月投産到現在産值約4000萬元。”該公司副總經理孫震説。

  目前,彭水縣已招引龍頭企業5家,建成紅薯現代化加工生産線36條,正全力建設紅薯産業園、精深加工園和商貿物流園。

  品牌決定知名度。在彭水縣紅薯産業發展中心的展&上,各種紅薯産品琳瑯滿目,這些産品都有一個共同的區域公用品牌“彭水晶絲苕粉”。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供銷合作社聯合社負責人張小洪介紹,彭水縣聯合紅薯加工企業與重慶火鍋産業協會、景區、電商等合作,通過區域公用品牌統一標識、標準和推廣,“彭水晶絲苕粉”獲得了多個食品獎項,知名度逐步擴大。

  據統計,2024年彭水縣紅薯全産業鏈産值約18億元,推動約10萬名薯農增收。張小洪&&,當地正持續深挖紅薯産品附加值,今年將建成紅薯澱粉加工、制藥等重點項目,全縣紅薯全産業鏈産值今年有望突破30億元。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